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许召元 李善同
*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持续扩大的历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近年来我国的地区差距发展趋势出现了一定的变化,2000)2004年,我国的地区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但扩展的速度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缓,2004年出现了地区差距缩小的迹象。本文考察了地区差距变化的决定因素,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存在条件收敛性,同时也存在促使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因素,通过对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分解,本文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地区差距发展变化的贡献。
关键词:地区差距 经济发展 条件收敛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20多年的快速增长,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发现政府的发展战略、教育、转移支付、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有显著的影响。在发展趋势方面,大多数研究发现我国地区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缩小,90年代以来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刘夏明等,2004;李善同等,2004;王小鲁等,2004)。2000年以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很大改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农村税费改革等政策相继实施,这些政策对我国的地区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地区差距发展的态势有没有变化等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2000年以来地区差距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
本文第二部分对我国的地区差距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第三部分通过对1990)2004全国30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对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解,考察不同因素对于地区差距变化的贡献;最后给出了结论和政策取向。
¹
二、近年来我国地区差距的变动情况
度量地区差距大小的指标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Gini)、变异系数(CV)、泰尔(Theil)指数、最大最小值等,其中基尼系数法简单明了,基尼系数取值位于0和1之间,数值越大地区差距越大;泰尔指数容易对地区差距进行分解,它可以直接分解成组与组之间的差距和组内部的差距,例如,整个中国的地区差异常常被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东中西各地区内部之间的差异;变异系数法和最大最小值法也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地区差距的趋势,但反映的信息量较
* 许召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100871,电子信箱:xuzhaoyuan@gsm.pku.edu.cn。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010。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区协调发展及区域政策分析模型研究0(项目编号:702330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完善本文起了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何建武同志也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¹ 如马拴友、于红霞,2003;陆铭、陈钊,2004;万广华,2004;王小鲁,2004;SlyvieDemurger,2001,ShunfengSong,2000等。
1062006年第7期
少,在这些指标中,基尼系数是最常用的指标,本文也运用基尼系数来度量地区差距的大小。
(一)基尼系数(Gini)的计算
我们运用基尼系数对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种指标进行分析,人均GDP是最常用的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指标,它能够综合反映地区发展的水平。考虑到各地区的物价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同样的人均GDP水平对应着不相同的购买力,因此本文计算了1990年不变价人均GDP的Gini系数;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GDP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存在着要素收入的地区间转移和转移支付、投资率的差异等因素,两者之间不完全一致,相比较而言居民消费水平更能直接反映居民的生活状况,因此消费水平基尼系数也是一个重要的反映地区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¹
(二)基尼系数所反映的地区差距变化情况图1是1978年到2004年以基尼系数度量的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情况,在1978年至1990年期间,现价人均GDP计算的基尼系数快速减小,由1978年的01359减小到01277;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尼系数先经历了快速扩大,然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000年至2003年地区差距仍在扩大,但趋势较为平缓,其数值保持在0135左右,2004年的基尼系数比2003年有所降低(1%)。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现价人均GDP计算的基尼系数低于1978年的水平。
不变价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反映
图1
历年人均GDP和消费水平的基尼系数
(未进行人口加权)
的地区差距变化情况有所不同,1982)1990年基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1990)2000年地区差距呈现持续的较快增长趋势,2000年以后基尼系数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居民消费水平计算的基尼系数来看,自 表11982年以来各地区差距保持了稳定上升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增长比较缓慢,1990年以后,除1996、1997年基尼系数略有下降外,基本是一个持续扩大的趋势。从图1还可以看出,以居民消费水平度量的地区差距始终低于人均GDP计算的差距,这是因为存在地区间的及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投资率的差异等因素,另外与改革开放初期
各种基尼系数年均增长率(%)
人均GDP(现价)214110017
人均GDP1990年不变价
210117017
人均消费(现价)316212119
年 份
1990)19941995)19992000)2004
注:所有的数据来源及本文用到的指标等参见文章最后
的数据附录。
相比,目前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远远高于1978年的水平。
从图1可以发现,2000年以来,虽然人均GDP和消费的地区差距仍在扩大,但趋势比上世纪90年代平缓,在表1中,我们将2000)2004年基尼系数平均年增长率与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对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种变化。
¹ Gini系数计算公式采用Gu=
1P2yu#1Pn(n-1)
EEij
nn
|yi-yj|(参见RajaShankar,2003)。
107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三、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地区差距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造成的,如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差距会持续扩大,相反若落后地区增长速度较快,地区差距会逐步缩小。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地区差距的发展变化,需要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本节我们利用地区人均GDP增长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
估计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方法是由新古典增长模型所得到增长方程出发进行回归(见Barro&Sala-I-Martin,1995),本文采用的基本方程如下式所示:
-BT
1#lnyi,t+T=A-ln(y(1-e)+B#Inv+B#Edu+B#Inf
i,t-1)#2i,t3i,t4i,t
Tyi,t-1T
+B4#Soei,t+B5#Urbi,t+ui+Eit
上式可进一步化简为:
gi,t=a-B1#ln(yi,t-1)+B2#Invi,t+B3#Edui,t+B4#Infi,t
+B4#Soei,t+B5#Urbi,t+ui+Eit
(1)
(2)
考虑到有些制度性因素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存在一个滞后期,另外也为了消除商业周期波动的影响,本文将整个样本时段细分为几个时间段。考虑到中国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前的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的样本选择为1990)2004年,每一时间长度为3年,具体是1990)1992,1993)1995,1996)1998,1999)2001,2002)2004年。
在(1)式中,i代表不同的地区,由于重庆市的数据不完整,这里将重庆市的数据与四川省进行了合并,这样共有30个地区的横截面数据。时间t分别为1990、1993、1996、1999和2002年(每个阶段的期初年份,所有自变量都取各时段期初值);T代表每个时段的时间长度(T=3年);yi,t代表各地区t年的人均GDP水平(1990年不变价计算,元P人);Invi,t代表地区i在t年即各时段期初的固定资产投资率;Edui,t是各地区的受教育程度,用各地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度量,它反映了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的影响;Infi,t是第i地区在t年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这里选用公路密度(Road)和铁路密度(Train)作为代理变量;Soei,t是第i地区在t年的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我们用这个指标代表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t年的城市化水平,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替。
因为这是一个面板数据(Paneldata),在具体选用回归方法时,首先需要检验应该选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另外由于许多时间序列的经济数据都存在自回归现象,还必须考虑残差项的自相关性,经过检验比较,本文采用带AR(1)扰动项的固定效应模型,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中的模型1所示。
(一)关于扰动项的自回归性
本文采用带AR(1)扰动项的回归过程,计算得残差的一阶相关系数为Q=01043。Stata软件中对于自相关性的检验提供了两个指标,即Bhargavaetal的修正D-W值和Baltag-iWu的LBI(locallybestinvariant)值,但Bhargavaetal(1982)提供的临界值并不完全,而BaltagiandWu(参见Stata,2003,p217)没有提供对于较小样本的临界值,因此本文模型2报告了不带AR(1)扰动项的OLS回归结
1999年以后,各地区统计年鉴里开始统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产值,很多地方将此作为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但
这将与以前年份的数据产生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这里只选用国有企业的产值指标。
¹
¹
Urbi,t是地区i在
1082006年第7期
果,以便对采用AR(1)扰动项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表2
模型1
常数项ln(y0)InvEduSoeRoadTrainUrban观测值个数模型Hausman值R2(组内)时间区间
11003(1013)***-01136(-913)***01119(412)***01209(316)***-01087(-418)***
01055(1197)**21698(217)**01169(2122)*
120
*
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模型201211(211)*
-01036(-210)**01182(413)***
01105(113)01010(0145)01014(0127)21438(118)*01078(0172)
150固定效应无AR(1)37162[V2(6)]012017
1990)2004,T=3
模型301518(311)***-01073(215)**
01094(216)**01134(118)*
-01060(-211)**
01039(0196)01123(011)01127(1172)*
60固定效应带AR(1)6144[V2(6)]014805
1990)2004,T=5
模型401511(411)***-01078(-410)**01100(312)***01166(216)***-01057(-313)**
01036(117)*31149(315)**01092(1136)
90固定效应无AR(1)51109[V2(6)]01623
1995)2004,T=3
*
*
*
固定效应带AR(1)44191[V2(6)]016004
1990)2004,T=3
注:括号中的数据为t检验值,*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将表2中模型1和模型2进行对比可见,不同的残差形式假设对结果影响很大,带AR(1)扰动项的模型中,各地区期初的人力资本水平、国有企业比重、公路铁路网密度及城市化水平等指标的系数均非常显著,这同既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不带AR(1)模型中,只有初始经济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其他系数均不显著异于0,代表各地区市场化水平的Soe指标前的系数为正,也不符合一般的研究结果,因此我们认为采用AR(1)扰动项的固定效应模型是合理的。
(二)模型的Robust(稳健性)检验为消除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在进行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特别是收敛性分析时通常将整个样本分为几个时间段,用各时段的平均增长率作为因变量(如Barro,1995,1997;彭国华,2005;等),考虑到样本的时间序列长度较少,本文选择3年作为一个阶段,为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模型3报告了按5年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划分的计算结果,模型4中去除了1990)1994年的数据,仅用1995)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
将表2中模型1和模型3进行对比可见,时间长度的划分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当间隔为5年
2
时,各变量前的系数较前一模型小,R也显著较小,这是因为很多变量如初始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国有企业比重、基础设施及城市化等指标均为期初值,而我国近年来各方面发展较为迅速,很多指标2)3年内就会有较大变化,因此对较短时期内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要更强一些,但两个模型给出的结果总体上比较近似。
模型4和模型1的结果从系数的正负上和从数值的大小上均比较相近,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水
2
平都非常高,R也差不多,这说明模型的稳定性较高。对比模型1、3、4的结果,可以认为模型1是比较稳健的。
(三)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在考察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性及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时,经常需要检验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所谓收敛也就是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落后地区增长速度较快从而最终地区经济实现趋同的情况。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概念最初是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推导出来的,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经济落后地区(较低的人均资本)具有较高的资本收益从而导致较高的资本积累速度和吸引资本流入,最终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因为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各个国家(地区间)的稳态人均产出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及生产函数等,因此在收敛性检验中经常要考
109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虑政府政策、市场化程度、消费倾向、人力资本等等因素,也即考虑条件收敛性问题。在稍后发展起来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各地区可以有不同的长期人均经济增长率,因此地区经济的条件收敛性不复存在,但Barro和Sala--iMartin(1997)考虑到各地区之间的技术扩散效应,即先进的生产技术会向落后地区扩散,这样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仍然可以存在条件收敛性。
Barro(1997)利用跨国数据进行了条件收敛分析,他利用1960)1990年100多个国家的数据,将全部数据划分为1965)1975、1975)1985和1985)1990年三个阶段,从而形成一个面板数据,并考虑了各个国家间教育水平、预期寿命、政府消费比重、法治化水平、政治自由度、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发现该期间跨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性,收敛速度大约为每年219%左右1根据B=(1-e
-KT
)计算,其中-B为ln(y0)前的系数,K为收敛速度,部分文献中没有报告收敛速度,本
文引用时均用此公式换算2。
与跨国数据相比,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由于文化习惯、经济制度等因素大体相近,而且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流动较跨国转移更加便捷,技术传播的速度也更快,因此从理论上应该比跨国经济增长有高得多的条件收敛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的经济收敛性进行了研究,成果也各不相同。SlyvieDemurger(2001)利用1985)1998年的数据发现ln(yit-1)前的系数显著为负,数值在-0112到-0119之间,换算成收敛速度为每年13%)21%。FangCai等(2002)用1978)1998年的数据发现收敛速度约为313%。林毅夫等(2003)利用1981)1999年的数据发现存在条件收敛性,收敛速度为每年7%)15%。马栓友等(2003)对1995)2000年平均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进行分析,认为该期间内中国地区差距不仅没有收敛反而以112%)211%的速度扩大。董先安(2004)运用1985)2002年的逐年分省数据发现存在显著收敛性,收敛速度为每年916%,刘夏明等(2004)对1980)2001年中国的地区人均GDP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认为地区间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王志刚(2004)利用1979)1999年的数据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总体上不存在条件收敛性,彭国华(2005)利用1982)2002年的数据发现全国存在条件收敛性,收敛速度为每年713%。
本文认为1990年以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以不变价人均GDP增长速度表示)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性,收敛速度约为每年1716%,对比前述发现无条件收敛性的研究,马栓友(2003)只采用了1995)2000年的平均经济增长数据,从图1可见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地区差距扩展较快的阶段,而且由于样本量较小,使用单纯的横截面数据可能产生不一致的结果,例如彭国华(2005)的研究中,使用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就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而王志刚(2004)使用了较长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的回归方程也与彭国华(2005)相似,但该文采用的是随机效应模型,而彭国华采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按照彭的文章和本文的检验,随机效应假设是不适合的,这可能是得出不同结论的一个原因。
在条件收敛性方面本文给出的结论与SlyvieDemurger(2001)、FangCai等(2002)、林毅夫等(2003)和彭国华(2005)的研究类似,收敛速度的大小与SlyvieDemurger和林毅夫的结论类似,本文与其他一些研究的区别在于采用数据的时期不同,本文没有采用1990年以前的数据,主要考虑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与以前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本文包括了2000)2004年的数据,从第一部分的分析可见,这一期间中国地区差距的扩展速度与上世纪90年代有显著不同,包括这一阶段的数据可以更好地找出影响地区差距的因素。另外,在具体模型、回归方法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选取方面各个研究都有所不同,例如部分以前研究中没有采用时间平均的面板数据,而直接采用逐年的面板数据,这样部分自变量如当年投资率等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有些研究没有考虑残差性是否存在自相关性等。
(四)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由表2的结果可以分析各种因素对地区增长的影响,从而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努力提供一些政1102006年第7期
策方向。
11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影响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期初投资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随后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可以提高0112个百分点,这比FangCai等(2002)估计的01073个百分点高,而比SlyvieDemurger(2001)估计的012)0135个百分点低。由于中国的投资率比较高,而且变化幅度很大,这将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事实上投资率并不是完全外生的变量,如果一个地区的投资率较高,相应的经济增长率会较高,但反过来高的经济增长率也可能意味着较多的投资机会,从而吸引资金向该地区流动。就中国的情形而言,相当部分的投资决策是由政府做出,并不完全是市场导向的,因此这种变量的内生性可能较弱一些,另外本文采用期初的投资率而非当期的投资率作为解释变量,也可以有效克服内生性问题。
21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根据表2,若期初某地区初中以上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随后年份的地区经济增长率提高0121个百分点,从系数的绝对值上看,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31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各地区市场化程度的代理变量,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地区国有工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可能越高,相应地市场化程度可能较低,一般估计该变量前面的系数应为负值。根据回归结果,Soe前面的系数小于0而且十分显著,说明期初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随后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换言之,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这同BaizhuCheng和YiFeng(2000)、林毅夫等(2003)等的研究结论相同。
41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模型中,我们用公路网密度和铁路网密度两个指标衡量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程度,两者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而且绝对值是比较大的。举例来看,山西省2002年和1990年相比,公路网密度提高了011845(kmPkm),铁路网密度提高了010046(kmPkm),乘以各自的系数得1101%和1124%,也就是说合计约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213个百分点,影响非常显著。
51城市化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期初的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使随后的增长率提高约0117个百分点,以前较多研究如陆铭(2004)都发现了城市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61以前部分研究认为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反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影响着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也有的研究发现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甚至有负向影响,¹本文考虑了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对外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但系数均不显著,因此模型中没有报告相应的结果。
2
2
四、各因素对地区差距变化的贡献分析
在表1中,本文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地区差距的扩大速度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缓,那么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以后哪些因素发生了改变,导致地区差距的发展态势有了变化?各种因素的贡献大小如何,本节根据第三部分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这里采用SlyvieDemurger(2001)对经济增长进行分解的方法,首先计算根据模型预测的各地区
¹如万广华(2005),陆铭、陈钊(2004)和FangCai等(2002),其中林毅夫等(2003)得到出口比重前的系数不显著,甚至为负。
111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经济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增长率的差值。为简洁起见,我们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地区¹(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代表了较发达地区,而其他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时间段的划分也与回归模型相同,四大地区及全国的预测增长速度是采用区域内各地区的要素简单平均值(均为期初值)乘以相应的系数计算。然后计算四大地区经济增长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再将这一增长率差距分解为由于各要素不同而产生的差距(具体结果见表3)。表3
g-ig
1990)1992东部东北中部西部1993)1995东部东北中部西部1996)1998东部东北中部西部1999)2001东部东北中部西部2002)2004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2133-1130-0144-11532121-01100107-2102110001120134-11120186-1119-0102-01450152-11700132-0118
1171-3113-119901381171-3113-119901381171-3113-119901381171-3113-119901381171-3113-11990138
-5192-314931834124-7109-216841474173-8131-118941415166-8167-117541136110-8193-117941276128
0156-0134-0168-01040181-0140-0182-01180153-0166-016501050106-0171-01720154-0127-1106-01650189
11302113-0124-1163113321270105-118611262165-0117-1178115421290111-2109115921000105-2102
0170-01240109-01620181-01290104-01680194-01350102-01771113-01530101-01891133-01810125-1112
21071143-0135-210921171141-0130-211921211115-0120-212121221109-0122-211921660166-0109-2155
01872176-1138-017901952193-1139-019011022191-1128-110211122180-1123-111111502134-1129-1130
1104-01430129-01981150-01200101-11321163-01550119-11431175-1125-0111-111901930109-0122-0175
固定效应
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分解(%)
ln(y0)
Invest
Edu
Road
Train
Urban
Soe
注:表中第一项g-ig中的gi是第i地区根据本文回归结果预测的各时段平均经济增长率(均乘以100化为百分率,下同),g是
各时段全国平均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固定效应一列是各大地区所包含省份的平均固定效与全国所有省份平均固定效应的差值。随后各列均是用各地区要素平均值乘以相应的系数,再减去全国平均值得到,例如Ln(y0)列第一个数值-5192是用1989年东部地区10个省市ln(y)的平均值71206乘以系数-01136得到-019801,该年全国ln(y)平均值为61771,乘以系数-01136得-019209,两者之差为(-019801+019209)=-010592,再化为百分率即为-5192%。
由表3可见,1990年以来,根据模型预测的东部地区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大大超过其他地区,这正是造成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但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增长率差距也在逐渐减小,例如1990)1992年,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2133个百分点,而在随后的4个时间阶段中,则分别为2121、1100、0186和0152个百分点,这也说明地区差距扩展的速度在
¹
按照中国/十一五0规划方案中的定义,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
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区,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其余的12省或自治区组成西部地区,本文对中国区域的划分也按照此标准。
1122006年第7期
减小,下面从促进地区差距扩大和缩小两个方面分析各因素对地区差距的贡献。
(一)促使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因素
在表3所列的8个因素中,有一些促使1990)2004年间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而且有些还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持续发挥作用,促使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展,这主要有以下因素:
11地区间固定效应。在本文的模型中,采用了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这里的固定效应实际上反映了模型所没有包含但导致各地区稳态经济增长率不同的一些变量,例如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差异等等因素,这些固定效应的影响是长期的。从表3可见东部地区的固定效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7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东部地区会自发地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要高1171个百分点,这将促使地区差距持续扩展。
21平均受教育水平不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各地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有较大差异,由表3可见,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受教育水平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受教育水平较低,由此而导致各地区平均增长速度持续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由于教育的影响,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一直有每年116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率优势,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更大。这说明1990)2004年期间,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有较快的提高,但并没有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31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地势平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一直高于其它地区,1990)1992年,由于公路和铁路密度两个因素的影响使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高出2177个百分点,在随后的阶段中,尽管其它地区的基础设施也有快速增长,但从数据看,东部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这方面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1996)1998年,由此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平均3115个百分点,2000)2004年则为3199个百分点。
41城市化水平。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东北,其次是东部,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从表3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率提高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更快,由此导致其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019)115个百分点的优势,且保持了上升的趋势。东北地区也由此而产生约3个百分点的优势,但2002年以来这方面的优势在缩小。
(二)促使地区差距持续缩小的因素
从表3中可见,1990)1992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收敛性而产生的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92个百分点,在随后的各个阶段中,这个数字在逐渐扩大,2002)2004年,由此导致东部地区较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低8193个百分点,与1990)1992年相比扩大了3个百分点,这是限制地区差距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经济学原理看,条件收敛性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首先,由于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较发达地区人均资本存量高,因而资本的边际收益小而工资水平高,这将导致工人不断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而在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还会出现投资向落后地区转移的现象,这样地区经济会出现收敛。其次,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间技术、知识扩散的速度比较快,这将会导致TFP的收敛,从而促使地区差距有所缩小。彭国华(2005)检验了我国TFP的收敛情况,发现这是地区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
从条件收敛性的作用机制可见,地区间经济收敛性的快慢主要与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有关,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资本和劳动流动性越强、技术扩散速度越快则区域经济的收敛性就越强。跨国之间由于资本、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较大,技术转移受到较多限制,因此经济收敛速度很慢1Barro(1997)估计为每年3%左右2,而大多数人对中国地区间经济收敛的估计速度要高得多。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的条件收敛性也应存在一个随着经济改革而逐渐增强的过程,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严格的劳动力流动限制、投资审批以及地方保护等因素,经济收敛性应该很弱,地
113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区差距的发展变化主要由政府的发展战略及相应的投资策略决定。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各地方政府大幅度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减少对劳动力迁移的限制,各地的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这些都有利于经济收敛性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
(三)不同阶段起不同作用的因素
从表3可见,还有一些因素在一定时期促进了地区差距的扩大,而在2000年以后又对地区差距的缩小做出了贡献,这正是导致本文第二部分发现2000年以后地区差距扩展速度有所减缓的重要原因。
11固定资产投资率。中国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中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导致各地区的投资率与国家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进而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产生重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为贯彻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很多投资集中于东部地区,而1999年以后,中央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大幅度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由此也导致各地区的投资率产生了较大变动(如图2所示)。
根据表3的结果,东部地区在1990)1998年间由于较高投资率而产生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015)018个百分点的优势,而到2002年以后,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013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可提高每年019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21市场化程度。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对外经济接触较多,加上一系列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从东部地区首先启动,因而市场化速度比其他地区更快,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明显加快,与东部发达地区体制上的差距缩小。由表3的结果可见,1993)1999年,东部地区由市场化程度可导
图2 中国四大地区的平均投资率 致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
115)1175个百分点,但2002年以后这一优势已经缩小到了0193个百分点。
(四)其他本文未考虑的因素
虽然在本文模型中已经考虑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多个因素,但受数据的限制还有许多因素没能在模型中有所体现,而这些因素可能对近年来的地区差距产生较大的影响。
11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一些研究成果显示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地区差距有很大的影响(如姚枝仲、周素芳,2003;王小鲁、樊纲,2004)。而中国的地区间劳动力流动规模很大,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截至2000年,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总数为1113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16%,其中跨省流动劳动力(外出半年以上)2825万人,占总转移人数的25%,其中90%来自中西部地区(中部56%,西部34%),跨省流动劳动力中有82%流向了东部地区,虽然关于劳动力流动对于地区差距变化的具体贡献大小还不清楚,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变量。21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跨地区间经济增长与跨国经济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央政府可以实施财政转移政策,也即从发达地区收取税收,再转移到不发达地区,这样可以对地区差距产生直接的影响。马栓友等(2003)对1995)2000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的转移支付没有产1142006年第7期
生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但这可能与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的发展战略以及关注重点有关,近几年来,中央推出了一些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比如从2000年开始试点农村税费改革,根据财政部统计,2002年全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地区农业人口达到612亿,约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3P4,通过减小农业税税率、降低对农民的收费、改革教育经费征管使用体制以及给农民直接发放种植补贴等措施,逐步降低了农民的负担水平,2004年又有部分省区开始试点免征农业税,到2005年全国基本免除了农业税征收。由于中国的地区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乡差距,因此预计中央政府的这些政策会对地区差距有较大的影响。
五、结论和政策取向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发现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分析表明有些因素促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展,如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差别、受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等,也有些因素促使地区差距逐步减少,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投资、劳动力流动放宽限制以及区域经济一
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提高了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还有一些因素在不同阶段对地区差距起了不同的作用,例如各地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市场化程度等等。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2000年以后中国的地区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但速度有所减缓。
虽然存在显著的收敛性,但由于还存在促使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力量,因此还很难说我国地区差距已经进入了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本文所考察的影响因素中,有些是政府可以控制的,有些是不可以控制的,根据本文分析的结果,对落后地区应该重点加强教育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改善投资环境,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缩小地区差距。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只要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就可以减缓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数据附录:
(1)人均GDP,各地区现价人均GDP、不变价GDP数据均来源于各地区历年统计年鉴(各年数据不同的以最新的为准,2004年数据来源于5中国统计年鉴20056,其中统计年鉴中重庆市2004年的人均GDP改用常住人口计算,与历史数据不可比,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调整),不变价人均GDP数据根据各地区不变价GDP总值P总人口计算,其中总人口根据各地区历年现价GDPP人均GDP计算。
(2)人均消费,来源于历年5中国统计年鉴6,1996年的数据来源于各地区统计年鉴。
(3)CPI,来源于历年5中国统计年鉴6,其中海南省1981)1987年数据来源于5海南统计年鉴20036,重庆市1996年以前的CPI采用四川省数值,西藏1981)1989年的数据用新疆数值近似,1990)1997年的数据来源于5西藏统计年鉴20036。
(4)教育水平,1990年各地受教育程度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他年份为抽样调查数据,来源于1992、1994年5中国人口统计年鉴6和1997、2000、2003年5中国统计年鉴6。
(5)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各地区公路、铁路总里程来源于历年5中国统计年鉴6。
(6)固定资产投资率INVi,t=INVESTi,tPGDPi,t,各地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均用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除以GDP计算,现价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源于5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20006和5中国统计摘要20056,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库,GDP缩减指数根据历年现价GDP和不变价GDP进行推算。
(7)城市化率Urbi,t=非农业人口P总人口,由于缺少完整的各地区城镇人口数据,而且中国关于市镇和乡村的统计范围历史上有三次较大的调整,这里采用非农业人口比重作为城市化率的指标,但由于缺少非农业人口的数据,北京、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南采用地区统计年鉴中的城镇人口统计,各地区非农业人口、总人口数据来源于历年各地区统计年鉴。
115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8)国有工业总产值比重,用国有工业总产值P全部工业总产值计算。1999年以后,各地区统计年鉴里开始统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产值,很多地方并将此作为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但这将与以前年份的数据产生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这里只选用国有企业的产值指标。数据来源于5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6及5中国统计年鉴6和各地区统计年鉴。参考文献
董先安,2004:5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6,5经济研究6第9期。
李善同、侯永志、冯杰、何建武、宣晓伟,2004:5我国地区差距的历史、现状和未来6,5改革6第5期。林毅夫、刘明兴,2003:5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6,5世界经济6第8期。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2004:5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6,5经济研究6第7期。陆铭、陈钊,2004:5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6,5经济研究6第6期。马拴友、于红霞,2003:5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6,5经济研究6第3期。
彭国华,2005:5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6,5经济研究6第9期。
万广华,2004:5解释中国农村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一种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6,5经济研究6第8期。万广华,2005:5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6,5中国社会科学6第3期。王小鲁、樊纲,2004:5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6,5经济研究6第1期。王志刚,2004:5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6,5管理世界6第3期。姚枝仲、周素芳,2003,5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6,5世界经济6第4期。
BaizhuChengandYiFeng,2000,/DeterminantsofEconomicGrowthinChina:PrivateEnterprise,Education,andOpenness0,ChinaEconomicReview11,1)15.
Barro,R.J.andX.Sala--iMartin,1995,EconomicGrowth,NewYork;McGrawHill.
Barro,R.J.,1997,DeterminantsofEconomicGrowth,ACross-CountryEmpiricalStudy,TheMITPress.
Barro,R.J.andX.Sala--iMartin,1997,/TechnologicalDiffusion,Convergence,andGrowth0,JournalofEconomicGrowthVol.2,No.1,1)26.
Bhargava,A.,L.FranziniandW.Narendanathan,1982,/SerialCorrelationandtheFixedEffectsModel0,ReviewofEconomicStudies,Vol.49,No.4.533)549.
FangCai,DewenWangandYangDu,2002,/RegionalDisparityandEconomicGrowthinChina:TheImpactofLaborMarketDistortions0,ChinaEconomicReview13,197)212.
RajaShankarandAnwarShah,2003,/BridgingtheEconomicDivideWithinCountries:AScorecardonthePerformanceofRegionalPoliciesinReducingRegionalIncomeDisparities0,WorldDevelopmentVol.31,No.8,1421)1441.
ShunfengSong,GeorgeS.F.andRongqingCAO,2000,/IntercityRegionalDisparityinChina0,ChinaEconomicReview11,246)261.SlyvieDemurger,2001,0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AnExplorationforRegionalDisparityinChina?0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Vol.29,95)117.
StataCorporation,2003,/StataCross-sectionalTime-seriesReferenceManaualRelease80.
AnalysisontheTrendofRegionalIncomeDisparityinChina
XuZhaoyuan&LiShantong
(GuanghuaSchoolofManagement,PekingUniversity;DepartmentofDevelopmentStrategy
&RegionalEconomy,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oftheStateCouncil)
Abstract:Inthispaper,wefindthatafterthelongperiodofcontinuouslyincreasingofregionalincomedisparity,thepaceofregionalincomedisparitywidenhasbeensloweddownstepbystepafter2000.Byexaminingtheeconomicconvergenceandregionalgrowthintheperiodof1990)2004,wefindthatthereisanevidenceofconditionalconvergence,andtherearesomefactorscontributedto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icgrowth.Thenwedecomposedtheregionalgrowthratetofindoutthecontributionofeachfactortothedevelopmentofregionalincomedisparity.KeyWords:RegionalDisparity;ConditionalConvergence;EconomicGrowthJELClassification:R110,O110,C330,E220
(责任编辑:晓 瑜)(校对:子 璇)
1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