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1.确立“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课程编制
D.科学管理的原理
【解析】(P14):B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争论。
2.“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A.教师
B.教材
C.学生
D.环境
【解析】(P17):C 考察“实践性课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3.在系统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假设体系的基础之上确立的西方近代最完整的教学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卢梭
D.夸美纽斯
【解析】(P36):A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学是建立在系统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假设体系的基础之上确立的西方近代最完整的教学论体系。
4.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A.谈话教学
B.实物教学
C.图式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解析】(P31):B 考察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5.当前,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国旗下讲话”被认为是一种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虚无课程
D. 正式课程
【解析】(P249):B 考察对隐形课程的理解。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把隐性课程视为学校、班级生活中所蕴含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班级生活结构、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等)。
6.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A.联想
B.综合
C.分化
D. 同化
【解析】(P102):D 奥苏伯尔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类,即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而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通化。
7.儿童在熟悉“鸡”“鸭”“鹅”等概念后,再来掌握“家禽”这一概念时,是奥苏伯尔所认为的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自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解析】(P104):A 考察对上位学习的理解。上位学习是指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上、包摄范围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处于上位而原有观念发生作用,这样的学习称作为上位学习。
8.进行外文单词翻译的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规则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信号学习
【解析】(P112):C
9.在教学中,要为某学科在每个阶段的系统的知识总体提供预备性、要素性的知识,要掌握此种认识的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在这种方法论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学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是
A.非指导性教学
B.发展性教学
C.发现性教学
D.范例性教学
【解析】(P125):D 考察范例教学的过程。波恩大学教授德博莱认为:范例教学的教学,不仅要为某学科在每个阶段的系统的知识总体提供预备性、要素性的知识,要掌握
此种认识的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在这种方法论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学意义。
10.“生成性目标”可以上溯到的教育哲学命题是
A.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B.教育长即生活
C.教育即生长
D.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
【解析】(P164):C“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
11.课程开发以学习者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是
A. 儿童中心课程
B.教师中心课程
C.知识中心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解析】(P172):A考察什么是儿童中心课程。当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点
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12.“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表述属于
A.教学目标
B.课程目标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解析】(P145):D 考察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教育目的”是最宏观的教育价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人格”是属于教育目的。
13.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经验课程与活动课程
B.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
C.经验课程与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与STS课程
【解析】(P229):B 考察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14.有一种教学方法为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所青睐,这种教学方法是
A.提示型教学方法
B. 自主型教学方法
C.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D.研讨型教学方法
【解析】(P208):考察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文化因素的传授,所以对提示型教学方法倍加青睐。
15.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
A.对话情境
B.教师素养
C.学生水平
D.教材内容
【解析】(P204):A 对话情境是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
16.在下列课程类型中,最传统的学科课程是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学科课程
【解析】(P215):A “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这是最传统的学科课程。
17.将课程基本着眼点定位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
B.经验课程
C.学科课程
D.地方课程
【解析】(P219):B 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定位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课
程与教学组织的中心。
1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派纳
B.杜威
C.卢梭
D.麦克唐纳
【解析】(P220):C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是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
19.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课程形态是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STS课程
【解析】(P234):D“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简称“STS”课程,是指向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课程体系,即是说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交互作用的价值观基础之上。是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课程形态。
20.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A.加德纳
B.布鲁姆
C.布鲁纳
D.罗杰斯
【解析】(P246):C 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
21.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是
A.附带学习
B.文纳特卡计划
C.分组学习
D.同步学习
【解析】(P259):B 20世纪的个别化教学组织:道尔顿计划与文纳特卡计划。
22.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被称之为
A.理想的课程
B.理解的课程
C.正式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解析】(P272):D 考察古莱德认为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其中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23.下列不属于课程实施取向的是
A.行为取向
B.忠实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创生取向
【解析】(P302):A 考察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
生取向。故行为取向不属于课程实施取向。
24.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其中,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
A.评价关注的焦点
B.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
C.评价的方法
D.评价的作用性质
【解析】(P309):C 考察教学评价的类型是以什么来分类的。其中,已评价使用的方法为准,把评价分为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25.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这种评价是
A.第一代评价
B. 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解析】(P321):D 考察第四代评价的本质。第四代评价是一种建构。它所提出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和流程,能否在实际运用中收到理想的成效,也仍然是一个待检验的问题。
26.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共同特点的是
A.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
B.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
C.认为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
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有价值的
【解析】(P359):D 考察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内蕴着主体的价值追求的。
27.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
A.实际奠基区
B.能动发展区
C.潜力提升区
D.最近发展区
【解析】(P127):D 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假设。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28.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又称为
A.合作式教学
B.小队式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抛锚式教学
【解析】(P354):D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
29.“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属于课程实施的
A.相互适应取向
B.忠实取向
C.创生取向
D.解放取向
【解析】(P287):A考察对“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的理解。“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属于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30.下列属于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基本特征的是
A.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
B.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
C.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D.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
【解析】(P279):A 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基本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那么这种课程的性质就是地道的“经验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解析】(P83)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2)用评价观代替了传统的测验观,扩充了评价概念的内涵。
32.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和基本特点。
【解析】(P198)
(1)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
33.简述经验课程论的基本特征。
【解析】(P227)
(1)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基点),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2)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4)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四种典型模式。
【解析】(P325)
(1)目标达成模式。
(2)差别模式。
(3)外貌模式。
(4)回应模式。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解析】(P355)
(1)学习者中心。
(2)情境中心。
(3)问题中心。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36.请结合实际,谈谈自主型教学方法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解析】(P206)自主型教学方法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
(3)分配适合于自主学习的课题。
(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5)正确评价自主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37.请谈一下,倡导综合课程的依据,以及现实中怎样进行综合课程开发。
【解析】(P237)
(1)倡导综合课程的依据是:
第一,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
第二,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2)开发综合课程的策略:
第一,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
第二,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
第三,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
第四,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l6分。
38.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的集体。”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哪一种取向?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您对这一取向的认识。
【解析】(P185)
(1)材料中反映的是“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这一取向。
(2)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存在着三种典型的观点:
①被动适应论。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②主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③超越论。超越论认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与超越,而且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3)材料中的观点正是反映学校课程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
(4)杜威认为学校课程是“经验课程”,“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是“主动作业”。
杜威倡导的“主动作业”就是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加以提炼概括,使之成为学生在学校中从事的活动,学生在从事“主动作业”的过程中,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中,会不断生成社会情感、社会态度和社会价值观。
(5)杜威关于“学校课程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理念是现代课程论发展的里程碑。这种理念直接启发了后来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