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氏家谱卷一源流
曲氏家谱
源 流
家谱卷一
姓氏源流
曲氏源出于姬姓,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人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称曲氏,世代相传。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它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
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它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它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河边曲氏源流
河边曲氏家谱记载,我曲氏族,始于夏禹少子,封曲氏为姓。后代有宋朝抗金名将曲瑞光宗耀祖。
始祖曲闰,原籍藁城(河北省),任元朝抽分大使。始基于河门域,继迁候家岗。
明洪武年间,三世祖均礼迁河边村定居。(已传二十七世)
均礼之孙,五世祖凤、腾霄、鸾同胞三公,分东、中、西股。
西股鸾之六世孙,十一世祖启秀同子星良,在康熙二十二年,从河边村迁居檀村。至十三世祖展宽、元宽、存宽胞兄弟三人,元宽迁居葵花城(呼和浩特市)钗石器村南长坛。
存宽之三世孙,十六世祖飞伦又从檀村迁居东冶镇。飞伦之子光清又从东冶镇迁居郭家寨。(已传二十一世)
河边曲氏,明清两代,进士、举人、生员文人蔚起。十世祖成学,字显漠,号双峰。嘉靖庚申恩贡,选侍清宫,官为国子正字,教学于穆宗(隆庆皇帝);十六世源昆,乾隆辛酉科举人,任怀远知县;十七世肃,乾隆乙酉科举人,任平阳教伦;十七世微音,雍正壬子科举人,任绛县教伦。各代各世人才辈出,举不胜举,颇称名族。
龙文山人 谨选
2007年岁次丁亥孟春之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