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 熙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0期
吴 熙
(甘肃联合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在对近十年来(2001-2010)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翻译教材相关研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翻译教材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引起译界同仁对此研究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翻译教材;研究现状;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150-04
自2006年翻译本科专业的招生到2009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设立,近十年来我国翻译教学研究步入了繁荣期。翻译教学研究逐渐呈现立体化、多方位的研究趋势,但翻译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发展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尚不够充分[1]。正如张美芳[2]所指出的,目前翻译教材的需求量相当之大,一个与此极不相称的现象是,对翻译教材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十年来我国翻译教材研究的现状如何?研究中存在哪些问题?翻译教材的研究应朝哪些方面发展?带着上述问题,笔者拟对近十年来国内翻译教材研究做简要回顾,以期致力于翻译教材研究的同仁们对此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与思考。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检索和统计分析的方式。根据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2版),选取了12 种外国语核心期刊及3种语言学核心期刊(翻译类)所刊登的有关翻译教材类论文作为调查范围。经过初步统计,最终选定15种核心期刊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发表的共40篇翻译教材研究论文分析对象。并运用Excel软件从研究内容、研究趋势、研究分类等方面以图表形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二、国内翻译教材研究论文统计
(一)发刊统计
2001-2010年15种核心期刊各刊发文数量如表1所示。40篇翻译教材类论文中,其中28篇来自《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三大翻译专业学术期刊,占近十年来核刊翻译教材论文总量的70%,而其它12种外语核心期刊10年来仅刊登了12篇论文,其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杂志自2001年以来几乎没有刊登过有关研究翻译教材的论文。
(二)研究趋势
图1显示了近10年翻译教材研究成果的整体趋势。从整体来看,教材研究在整个翻译教学研究领域比较滞后。15种核心期刊全年发刊总量加起来不超过8篇,除2003、2007、2009年全年发文量突破6篇,其他年份则寥寥无几。从历时角度看,2001至2005年共刊登了15篇相关文章,占总数的37.5%;后5年(2006-2010)中翻译教材研究呈现回暖趋势,占10年中发文总量的62.5%。由此可见,教材研究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尤其是近五年来翻译本科招生权的获准以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使翻译专业教育及翻译教学转型得到了社会的重新审视,由此也推动了翻译教材建设。
(三)研究分类
考虑到翻译教材研究论文几乎全部采用非实证性研究方法,此次调查主要依据研究内容将40篇论文分为五大类,具体见表2。在近十年发表的40篇翻译教材类文章中,近一半的(47.5%)文章属于“教材评介”,不到三分之一的文章(27.5%)主要探讨“教材的编写原则”,其次分别是“翻译教材体系的构建”以及“教材编写及教学中使用体会”,另有个别回顾和总结翻译教材研究趋势和现状的综述类文章。
三、研究要点综述
(一)翻译教材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翻译教材体系的研究主要围绕统编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展开。曾剑平、林敏华[3]从目前翻译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提出教材编写应该在科学性原则的指导下理论结合实践,加强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刘季春[4]在对比国内统编翻译教材和国外优秀翻译教材的基础上,认为新的教材体系必须体现“知识领先”,而非“实践领先”;“描写为主”原则应当作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点或切入点。陶友兰[5]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从翻译概念的拓展、多元化翻译标准的引入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翻译专业课程教材的构建模式。李运兴[6]系统阐述了语篇翻译教材的理论支撑以及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测试等教学实践环节。
(二)翻译教材的编写原则
国内对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主要分为口译教材和笔译教材两方面。译界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口译教材理论基础薄弱,还未形成自有的体系和标准,在内容和和形式上还存在诸多缺陷。方健壮[7]、王金波和王燕[8]提出口译教材编写应以口译理论为基础,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体现其科学性、真实性、实用性等特点。王瑞昀[9]则强调了跨学科口译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信息处理理论以及“释意理论”等在口译教材编写方面的重要作用。相比之下,对教材的调查研究展开的较少。文军和张瑜清[10]对1988-2008市面上95种口译教材就其整体结构、材料内容进行了评析,并对口译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若干建议。
从笔译教材的研究整体来看,研究的针对性逐步加强、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需求受到普遍关注。如针对我国目前兴起的翻译硕士专业教育,何刚强[11]总结了自己在编撰翻译硕士专业教材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精讲理论、贴近实际、突出实践、授人以渔”四大原则。王宏[12]以本科翻译专业教材《中国典籍英译》为例,建议典籍英译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所选译作与原作在文本类型、风格、原作者意图的相符程度,也要兼顾译入语文化、翻译目的、读者需求等因素。除了对综合性基础教材的研究,学者们也逐步关注视ESP翻译教材。韩子满[13]提出英汉科技翻译教材也应与时俱进,应从科技英语的特点、翻译技巧的讲解、译例的选取范围几方面改进现有教材。顾维勇[14]通过剖析商务英语翻译教材中出现的误译探讨了此类教材译例的编选原则。
(三)翻译教材评介
近十年对翻译教材的介绍和评价主要集中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性基础翻译教材和应用性翻译教材两方面。综合性基础教材中受到较多关注的是孙致礼教授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会军[15]、潘敏[16],分别对该教材的特点和亮点进行了充分的评介。翻译硕士专业教材研方面,杨晓荣[17]、马嘉[18]、王少爽[19]对有关翻译史、研究方法、翻译技术等翻译硕士专业原版教材作了详尽介绍。此外,国内学者如韩子满[13]、刘金龙和许彬[20]、吴迪龙和李海军[21]等分别把目光投向了科技英语、新闻英语、应用英语等跨学科翻译教材的建设。
(四)翻译教材教学体会
连淑能[22]、郭著章[23]结合编写经验对相关教学法进行了探索;李德超和王克非[24]则就目前口译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如选材与版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香港口译教学为例,为内地口译教学合法地使用版权材料提供了借鉴。
(五)翻译教材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专门针对翻译教材研究的综述仅有一篇。王银泉[25]在总结与回顾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以及与与港澳地区翻译教学模式的对比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翻译教学脱离社会实际的三大问题,呼吁翻译教学及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四、翻译教材研究现状思考
上述的统计分析显示,近十年来国内对翻译教材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呈现出几个特点。口译教材研究成果虽远不敌笔译,但不难看出自2005年后呈缓慢增长趋势,且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也开始多样化。同时,近五年来ESP翻译教材的研究也所有突破,如商务、科技、新闻、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翻译教材研究得到一定的重视。此外,翻译硕士教材研究近两年趋热。在纯翻译理论研究居多的大格局下,应用类翻译教材研究的逐步增多实属不易。但综合来看,目前的翻译教材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成果匮乏
从研究数量上看,十年来核心期刊有关翻译教材的文章仅有40篇,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三大翻译期刊。外语类约20种核心期刊的数量在经济、理工、医学等其他学科面前相形见绌。在统计的15类刊物中,个别并无翻译栏目,几乎从未刊登过相关文章;但专门开设了翻译栏目的刊物全年也找不出几篇研究翻译教材的论文。从研究内容上看,对翻译教材的研究以书评居多,对教材体系的构建、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等方面的研究为数甚少。
(二)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对翻译教材的研究更多以非材料性方法为主,如对教材内容意义的理论探讨、对教材教法的心得体会等,研究方法不够系统和规范。即便个别研究做了简单统计或者引用实例,但大多数是思辨性的主观描述总结或经验之谈。目前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实证性研究的比重不断上升,翻译教学研究完全可以借鉴语言教学的研究方法,将非材料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相结合,使用多元的、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三)需求分析关注不足
刘宓庆指出,无论是翻译还是翻译教学都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和目的语文化建设需求,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形同虚设……而翻译和翻译教学之所以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其根本原因在于翻译实际上全面参与了语言的社会功能,而且社会要求这种参与既尽可能同步、尽可能不折不扣,又尽可能高瞻远瞩具有指引性[25]。教材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所学是否能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目前的研究多半局限于以教材为主体的单向研究,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上的相关研究凤毛麟角。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翻译教材研究应当成为今后的关注点。
五、结语
基于对近十年来15种外语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翻译教材的研究,从整个翻译研究领域来看还处于薄弱环节;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教材研究的发展和成熟有赖于研究主题的多样化、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取向的市场化以及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相信随着翻译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翻译教学的转型,翻译教材的研究将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许钧,穆雷.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曾剑平,林敏华.论翻译教材的问题及编写体系[J].中国科技翻译,2010(4):41-43.
〔4〕刘季春,调查与思考——谈建立我国翻译教材的新体系[J].中国翻译,2001(4):49-53.
〔5〕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6(5):33-40.
〔6〕李运兴.论语篇翻译教学——《英汉语篇翻译》第二版前言[J].中国翻译,2003(4):58-62.
〔7〕方健壮.论口译教材的特点与编写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2,22-24,27.
〔8〕王金波,王燕.口译的特点与口译教材:问题与前景[J].外语界,2006(5):41-46.
〔9〕王瑞昀.口译的认知与口译教材的编写——跨学科口译理论在《英语口译教程》编写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4(4):68-72.
〔10〕文军,张瑜清.国内口译教材(1988-2008)研究[J].上海翻译,2009(2):48-52.
〔11〕何刚强.简谈翻译硕士专业教材《笔译理念与策略精讲》编撰原则[J].中国翻译,2009(1):51-53.
〔12〕王宏.典籍英译教材建设的新尝试——介绍本科翻译专业教材《中国典籍英译》的编写[J].上海翻译,2009(1):41-44.
〔13〕韩子满.新科技英汉翻译教材的编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50-55.
〔14〕顾维勇.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J].上海翻译,2007(1):47-51.
〔15〕孙会军.“鱼”“渔”兼顾,荫及后学——评孙致礼教授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J].上海翻译,2003(4):62-64,55.
〔16〕潘敏.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评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J].外语界,2003(4):79-77,50.
〔17〕杨晓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评析[J].中国翻译,2003(6):35-37.
〔18〕马嘉.开启翻译学的大门——评Munday的《翻译学入门: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03(5):64-66.
〔19〕王少爽.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翻译与技术》介评[J].中国科技翻译,2010(2):61-64,37.
〔20〕刘金龙,许彬.一部开拓汉英新闻翻译研究新境界的力作——评王银泉教授《实用汉英电视新闻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10(2):50-55.
〔21〕吴迪龙,李海军.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J].中国科技翻译,2007(4):54-56.
〔22〕连淑能.翻译课教学法探索——《英译汉教程》教学方法提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29-34.
〔23〕郭著章.关于翻译教材[J].上海翻译,2003(1):10.
〔24〕李德超,王克非.口译教学中的选材与版权问题——以香港口译教学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4-37,64.
〔25〕王银泉.非文学翻译: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对国内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的解读[J].外语界,2009(2):40-49.
(责任编辑 徐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