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幼儿常规教育的几点做法

关于幼儿常规教育的几点做法

来源:爱站旅游


关于幼儿常规教育的几点做法

星城小学幼儿园 袁月芬

读完“换个方式教育孩子”以后,我深深感到:要让孩子们“成规矩,成方圆”必须结合科学的教育手段对幼儿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以下几点做法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

1.树立榜样,给予正面示范

榜样示范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方法,即运用正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事件之中,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范型,引起幼儿模仿。这一方法运用到常规教育中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由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好模仿,生活经验有限,只要将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就能激发幼儿学习模仿的兴趣。而幼儿身边的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还要以身作则,并给予详细的示范和讲解。

在常规教育中,长串的说教远不如简单的示范。我班幼儿在玩积木时总是有积木掉在地上却没人去捡,我也经常提醒幼儿将积木捡起来,可只要我一转身,再次掉在地上的积木又受到了孩子的冷落,多次提醒,效果却总不见改善。一天的晨间活动,我们玩小雪花片,不一会的功夫,地上便躺满了雪花片。我正想开始长串的说教,突然灵机一动,有了一个办法。我轻轻地走了过去,捡起一片红色的雪花片(红色容易吸引幼儿的视线),站在教室的中间,一边轻轻地给雪花片吹气,一边用夸张的、疼惜的语气对着雪花片说(夸张

的语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哎呀!雪花片宝宝,你摔疼了吗?哦,不哭不哭,我送你回家。”边说边将雪花片放到篮子里(此时,许多幼儿的视线如我所愿都聚焦在我的身上),然后我又故意叫了起来:“哎呀!地上怎么还有这么多的雪花片宝宝在哭啊!别哭别哭,我来送你回家!”说完,我没理会任何一个幼儿,直接蹲到地上重复一个动作:将雪花片捡起来放到篮子里、捡起来放到篮子里(面对全体幼儿的直接示范)。于是,“奇迹”出现了,刚刚一直在欣赏我“演出”的观众们也加入了“表演者”的行列,整个活动室里飘荡着一句句温暖的话语:“雪花片宝宝,我送你回家。”此后,只要有积木掉在地上,我就第一个去捡,然后带动全班幼儿去捡,如此重复运作,不断地进行巩固,如今孩子们已经养成了捡积木的好习惯,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当然,榜样不仅仅是教师,可以是家长,可以是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小伙伴(请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他的做法,既增强了自信,又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还可以是幼儿园里的哥哥姐姐。

2. 妙用文学作品

正如案例中所提到的“小猫钓鱼”,文学作品中蕴涵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有些不易幼儿理解的深奥道理只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演绎就能变得浅显易懂,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善用文学作品、妙用文学作品。

儿歌具有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忆的特点,在常规教育中我们常常借用这一文学体裁来开展活动。在教幼儿洗手的时候,我们一边洗一边念儿歌:“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小手再搓搓;上搓搓,下搓搓;甩一甩,一二三;关好水龙头,擦干手指头。”在重复朗诵这一儿歌的同时,幼儿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儿歌内容的逐步展开,便有步骤、有次序地完成了洗手这一活动,而且还养成了关好水龙头的良好习惯。

故事、图片、木偶和情景表演等这些文艺作品,都是我们常常借助来对幼儿进行常规

教育,唤起幼儿良好的情感,帮助幼儿记住常规要求的好体裁。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为了使幼儿更快更好地理解“上学要说老师早,回家要说老师再见”,我们就邀请大班的幼儿排练情景剧《讲礼貌的乖宝宝》,给小班的幼儿表演上学和放学的情景。看完表演后,小班幼儿非常激动,生动的表演激发了他们学一学、演一演的强烈欲望。于是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小班幼儿很快地就学会了鞠躬、学会了礼貌用语。在感性经验的带动下,幼儿则会很容易地掌握这些常规。

3. 强化行为练习

行为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规范,使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特意创设的环境新异刺激,在这一情景中被强化的内容会深刻的留在幼儿的印象中。

一次户外活动,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脱了许多衣服,说完“老师,你帮我看一下”就随意地将衣服丢在教师周围。面对这一大堆横七竖八的衣服,我随机创设了一个将衣服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的情境。伴随着我手中小铃声的响起,孩子们蜂拥而至来争抢、寻找自己的衣服,有的甚至和同伴发生了口角,情绪非常不愉快。于是我马上引导他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的说:“衣服太多了”,有的说:“衣服都堆在一起了”,还有的说:“小朋友太挤了”……“怎样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又引导他们这样思考。“衣服别堆在一起”、“小朋友们不要挤”。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动手收拾、折叠自己的衣服并按组号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在我第二次敲起小铃的时候,孩子们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衣服并排起了队伍。这次的行动给了幼儿愉快的体验,在前后两种对比鲜明的情绪体验中,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而促使他们在以后的户外活动中自觉地把脱下的衣服整齐地叠放起来。

在游戏中强化行为练习效果更佳。幼儿喜欢游戏,在有趣的游戏中接受教育往往能够

事半功倍。开学初,幼儿刚从小班升入中班,大家的座位都重新调换过了,经常出现找错座位、找不到座位的现象。为了让幼儿更快地适应现在的新座位,我创编了一个游戏《听小铃找位置》。游戏很简单,小铃响1次幼儿找到靠墙边的座位,小铃响2次幼儿找到小组(桌子边)的位置,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快,比一比哪一组的动作最快。虽然游戏很简单,但是幼儿玩得乐此不疲,他们在来回不停地变换于两种不同的位置中感受到了快乐,在快乐地游戏中记住了自己的不同座位。

4. 及时补强法的应用

美国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先生提出了补强法。他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如果要让补强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应该在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后的最短暂的时间里提供奖励和表扬。如果时间拖得太久,补强的作用会随之淡化、减弱或消失。

当幼儿出现了满意的结果(或有进步)时教师就应给予补强,可以给予物质奖励(一个五角星、一张粘粘纸、一朵红花),也可以给予精神奖励(一个亲吻、一个微笑、一个亲抚、一句鼓励、表扬的话)。恒恒是一个调皮好动、控制能力较差的小男孩,总是不能遵守各项活动的规则。一次美术活动中,他很快地完成了美术作品,而且还破天荒地把油画棒一根一根地放回到盒子里(之前美术活动时,他的油画棒总是乱七八糟地躺在桌子上)。当他扬着手中的油画棒蹦蹦跳跳地来向我“邀功”时,我笑眯眯地在他的小脸上亲了一口:“今天恒恒真棒!油画棒整理的真好!”“老师表扬我喽!老师表扬我喽!……”快乐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自从这次表扬后,我发现恒恒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根据这一情况我又进行及时的表扬,我发现在每一次的补强之后他的进步就会更多一点,给我的惊喜就会更多一点。詹姆斯•多伯森先生的及时补强法的作用在提高常规教育效果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5. 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把对孩子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规则可以由师生共同建立或者让幼儿自己制定。我们发现,有幼儿参与制定或由幼儿自己商量出来的常规要求,幼儿会更加积极地遵守。这是因为:一是幼儿的定位由“老师说要这样做”变成了“我自己要这样做”,这其中有质的变化;二是幼儿自己设定的目标比较符合其自身的实际能力,较容易达成,能使其自己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三是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更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更能提高幼儿遵守的自觉性。在“竞选小组长”之前我们全体师生进行了“小组长要做什么”的讨论,通过商量一共制定了8条关于小组长的职责和权利,如:小组长要收好本组所有小朋友的书本才能出去玩;只有小组长才可以到老师那里领书本、纸笔;小组长可以检查本组幼儿的作业等等。在通过民主选举后,上任的小组长就必须要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守则。由于这些守则都是幼儿自己制定的,很符合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只要努力去做每一个幼儿都是能做到的,因此大部分小组长都能自觉地遵守小组长守则,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小组长没有遵守这一规则,其他小朋友可以提醒他、监督他,甚至罢免他,从而促使每一个上任的小组长都努力的遵守这8条约定。

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因此在幼儿参与制定规则的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特别是当他们的规则出现问题时,教师应马上提出各种问题,组织、引导幼儿去讨论、商量,并最终选择出最好的解决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幼儿制定的规则可以用文字或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下来,贴在教室相应的位置,便于幼儿每天温习、时刻提醒自己自觉去遵守。

其实这些做法是很多老师都在运用的,只是需要班级里的两位老师长期坚持履行确定的常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遵守常规细则,就一定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就益处多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