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来源:爱站旅游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太阳病辩证纲要: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0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本证: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043.太阳病,下之微喘着,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0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0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0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0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063.发汗后(0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热盛伤津转属阳明)

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加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tun)。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状,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0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0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0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0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0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脾/肾阳虚水泛)

0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0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遇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0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34.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1.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0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阴阳病辩证论治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阳病辨证论治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阴病辨证论治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少阴病辨证论治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少阴阳虚水泛)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炙甘草二两 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兼表证轻缓者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五味子、干姜,或悸+桂枝,或小便不利+茯苓,或腹中痛+炮附子,或泄利下重+薤白、干姜、五味子者,四逆散主之。 厥阴病辨证论治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