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简介没有经过同行评审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Rocky Desertiifcation,Antidesertiication,and 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Karst Mountain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是世界上3大喀 斯特分布地区之一,其覆盖面积约62万 km ,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广东、 湖南、湖北及重庆等省市皆有较广泛的分 布…(图1)。 极其脆弱的喀斯特地质环境,过度的 人口数量和落后的社会经济,使当地人民 不得不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的退 化以石漠化形式出现。西南地区喀斯特石 漠化本质是由于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导致 植被退化、土壤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 裸露的类似荒漠的演化过程 】。照片为不 同类型喀斯特石漠化的典型地貌。 由于喀斯特石漠化严重阻碍了地方的 农、林、牧业等生产,危及区域可持续发 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 分别于1994年和2003年两次向递 交报告,提出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 合治理的若干建议 。也在“十 五”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黔桂 滇岩溶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并在不同级别 的地方(省、市、县)和不同部门开 展了治理石漠化的工作。 表1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相关 统计数据嘲。从该表可知,约占总面积22.3% 的喀斯特地区退化成了石漠化地区。在喀 斯特较为集中的省份,如云南、贵州和广 西,喀斯特石漠化(含潜在)的面积甚至 达25.3%,而且在贵州南部及广西西部地 区,这一情况还在加剧。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较为复杂,但起 主要作用的大致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有 限的自然资源以及落后的农业经济等三方 面因素。 372 虽然该区域年均降水一般达1O00mm, 及降水较少的时期,耕地常由于地表径流 但由于石灰岩岩性漏水的特点,地表植被 渗水而受旱灾。例如,2002年广西中部地 涵养水源能力有限,地表土层流失严重, 区有5.153×10 hm 中低产量耕地受旱灾 地表水资源依旧缺乏,导致人畜的可饮用 影响。在降水多或雨季,流域面上的土壤 水不足、耕地的贫瘠及农业的低生产率。 由于受集中降雨的冲刷侵蚀,表层土流失 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喀斯特较为集中的 严重,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市县,人均耕地仅为0.06hm ,且坡耕地占 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之下,当地人 耕地总量的70%,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 民不得不在山地周围毁林开荒维持生计, 地约占耕地总量的20%。这些耕地大都为 而一些坡度较大的耕地,极易导致土地石 中、低产量,平均年产量为2265 kg/hm ,远 漠化。在这种情况下,当地陷入了所谓的 低于全国平均产量(9285 kg/hm ) 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土地 该区域水旱灾害也较为频繁。喀斯特 退化(Land—degradation)的怪圈(PPL),即 山区的耕地主要位于河谷和盆地。在旱季 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了地方贫困,人 图1 西南喀斯特主要分布省份 AMBIO ̄版权为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有 AMBIO Vo1.37,No 5,July 2008 中国西南部不同类型的喀斯特石漠化 民为改善生活又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地的 即为改善该地区的生活环境、减少对生态 开发。例如,当地群众可以利用其丰富的 退化,使地方更贫困 。例如,贵州省是喀 环境的破坏;中期目标为筹建生态环境及 生物~地质多样性资源发展旅游业,这既 斯特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 增加当地人均收入;长期目标则是实现区 能提高人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 经济发展较落后省份之一。几乎所有的人 域的可持续发展。 境的压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 均经济指标都列全国最低,据国家有关标 (3)调整产业结构。随着日益增加的 径。 准,贵州省77个县中有48个为贫困县,贫 人口对粮食需求量的增加,土地利用强度 (4)控制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压力 困人口为910万,约占全省总人口近1/4,全 进一步加大,这一忽视喀斯特山区生态系 是引发生态环境退化和石漠化的一个重要 国贫困人口的1/7t 。 统脆弱性的农业生产行为导致了石漠化日 因素。在西南喀斯特山区,人口密度较高, 根据早先的研究,提出如下石漠化治 益严重。因此,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应逐渐 而耕地产出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当地人民 理的建议措施: 转移至其他产业,鼓励发展第二、特别是 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有效的控制人口 (1)建立石漠化治理协调机构。目前 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 增长以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尤为重要。加强 参与石漠化治理的机构既存在于不同行政 级别的(省、市、县等),也存在于政 府所辖的不同部门(如农业、林业、水利 等部门)。这导致了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缺 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因此,建议在国家 层面成立石漠化治理协调机构,以更好地 协调和增进各机构间的合作交流。 (2)设立专项课题。喀斯特山区石漠 化综合整治是一个长期任务。为更有效地 组织、协调不同学科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 究,建议设立专项课题。课题的近期目标 AMBIO Vol 37,No.5,July 2008 AMBIO ̄版权为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有 373 对当地人民的宣传和教育,改善他们的生 活质量并使其合理利用土地,将减轻对生 environment in Guizhou.China.Ambio 35.94—96 7.Cai。Y.1994.The Studv Df Alleviating Poo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Karst Areas. Peking University P ̄ess,Beijing,323 PP.(In Chinese). 8 This ̄esearch was suppoftec ̄by the Key Projcot 态环境的压力。 结合目前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情况, 考虑到石漠化研究涉及自然、工程和社会 等多领域科学问题,建议在未来研究中集 中以下几方面: (1)突出重点研究区域,加强喀斯特 地区人居环境的研究。将经济、文化较为 发达的喀斯特平原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作为 研究主要对象,同时,有步骤的在喀斯特 峰丛洼地、台地峡谷等地区开展生态重建 工作,探索适应喀斯特地区城镇发展的居 住模式。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 集中使用各种渠道的资金于一个区域,实 行综合配套治理研究; (2)加强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机理研 究。加强喀斯特石漠化演化机制在不同时 空尺度下的驱动机制研究,特别是人类驱 动力的研究。确定自然因素和人文作用对 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 率;加强石漠化的地表水文生态过程和植 被恢复重建机理研究工作; (3)加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 综合整治研究。制定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 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喀斯 特地区生态重建与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体系,充分发挥指标体系对喀斯特地区生 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描述功能、 结果评价功能; (4)建立喀斯特石漠化发生的相关信 息系统。建立石漠化基础信息系统、灾害 监测预警系统、灾害评价和辅助决策系统, 根据土壤侵蚀数据、气候变化数据的变化 而变化。时刻监测坡地石漠化的变化,依 据监测结果,确定未来可能发生石漠化的 区域,为治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与注释 l Cai.Y 1990.The Territorial Structure 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Chinese Occan 2Press,in snoutg,SBeihwes. dLm 0:jing.185 Do.(Itern ChiZna:geomorphol0 ̄4.n Chinese)Karst r&k .Waydogy.1esertand usiifcatione im pactand rehabilitation . n D rad.b ̄ev. 瓶1ig-- I21. 3.Division of Geo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994.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Karst moraltain are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Bul1. in.Acad.Sci.35,J43—345. 4.Division of Geo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3.Suggestions for compreheasive melioration of Karst r0ckv desertiif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BuII.chin.Acad.sci.44.169 5.Xiong,K.2002.Remote—Sensing and GIS.Based Typical Stu Rock Desertiifcation in KarstAreas. Cfiinese Geological Press,Bdjing China,226 PP.(In Chinese) 一 ‘一 6.2hang,B.,Xiao,E,wu,H_,Mo—S Zhu,S.,Yu,L,Ⅺong, K.and Lan,A.2006.Combating the fragile karst 374 (40335046)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6ces Foundadon of China and hte State Scholarship Fund of China(2007U01097).We are grateful for th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from Dr.-R0bert S.Chen. sefifor research scientist and director of CⅢS .and Mark Becker,Associate Director for Geospatial Applications of CIESIN,Columbia University. 黄秋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 CIESIN C:olumbia University 61 Route 9W P0 Box 1000 Palisades,NY 1 0964。USA qiuhao.huang@gmail.COrn 蔡运龙 10087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caiyl@urban.pku.edu.cn 邢小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 CIESlN Columbia University 61 Route 9W PO Box 1000 Palisades NY 1 0964,USA xxiaoshi@ciesin.columbia.edu [译文由作者提供] AMBIO ̄版权为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有 AMBIO Vol 37,No 5,Jul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