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作文素材之几个人物(高三)

作文素材之几个人物(高三)

来源:爱站旅游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 作文训练

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整理

1、好哭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小亚西亚的圣菲斯一个王族家庭,愤世嫉俗且志高气傲,因性格古怪,多愁善感而被称为“好哭的哲学家”,又因其文笔晦涩,作品深奥,而被称为“黑暗的哲学家”。

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弟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寺庙附近隐居起来。

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写信邀请他去波斯王宫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还有一则轶事说,他整天和小孩玩骰子。他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这般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这不比你们参加的政治活动更好吗?”有人问他为什么保持沉默,他回答说:“为什么?好让你们去唠叨!”这些轶事虽然不完全可信,但是它们表明希腊哲学家已经开始脱离公共事务。

据说,他在隐居时,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去世时大约60岁。

2、芝诺——被碾碎的哲学家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芝诺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其实,其实越是思想深刻的人,便越能发现自己无知,而骄傲自满则多半出自自己的无知。庄子不就说过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际的,而人们已知的部分总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像圆圈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样,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泛,疑问也就越多。反之,知识越贫乏,接触的未知面就越狭窄,疑问自然也越少。只有什么也不懂、不学无术的人,才不会感到自己的无知,这岂不是最大的无知?

芝诺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人,据说,他曾参与密谋把一个城邦要从它的僭主手里解放出来,但是未行动便走漏了风声,他被捕了。但是被捕之后,他将舌头咬断,将舌头唾到僭主的脸上,表示自己什么都不会说,于是他被放在一个石臼里被活活碾碎而死。后来第欧根尼在他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里引用了一段人们歌颂芝诺的话语:

芝诺啊,你的愿望是高尚的,你想谋杀暴君,拯救埃利亚人。可是你被捣碎了,因为暴君将你抛进了石臼。但是,我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被捣碎的只是你的肉体,而不是你。 历史的尘埃淹没的只是那些哲人们的肉体,他们的精神火种将一直薪火相传。

3、苏格拉底——信仰之神

苏格拉底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外貌:说起五官来,没有人比我的更实用了。我的脑袋硕大;智慧就盛得越多,眉骨高突像屋檐就可以挡住雨水;耳大招风,就利于听声;鼻孔朝天,鼻

1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 作文训练

涕就不易流出来,弄脏了街道;至于嘴大,那更有好处了,一是吃得多,二是说话快。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有名的悍妻。据说,有一次苏氏又在家遭妻吼斥,想赶紧溜之大吉,哪知刚到门口,背后一盆冷水当头浇下。苏氏只好自我嘲解:“雷鸣过后,必有暴雨。”

身为雅典的公民,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娜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而被处以死刑。他的弟子们来监狱看他,劝他越狱逃跑。他说:“我的信仰中友一条就是法律的权威。我常和你们说,一个好的公民就要遵守城邦法律的规范。既然雅典的法律判处我死刑,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死。”

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认为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需要一直牛虻来时刻叮咬它,随时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够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很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苏格拉底学唱新歌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界七旬的老人就被处决了。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妻子和家人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酒进来,他才停止说话,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来人就安详地闭上眼睛,睡去了。

【苏格拉底的名言】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无知即罪恶。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2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 作文训练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 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头发,又有什幺用?”

4、黑格尔

这位天才哲学家在生活中却经常丢三落四,马马虎虎。有一次当他只穿了一只鞋走进教室时,学生们都感到惊讶。然而黑格尔对自己的一只鞋在路上陷入泥泞中这一点却全然不知。

有一次,黑格尔在书房里思考问题,仆人突然闯进来,大声嚷道:“着火了,着火了!”黑格尔不耐烦地回过头对仆人说道:“家里的事应该告诉太太,难道你不知道我不过问家事吗?”说完又埋头于他的哲学思考当中。

1806年10月的耶拿大战前夕,黑格尔却埋首于《精神现象学》的写作之中。在法国大革命到来之际,他的这本书也匆匆完稿,他已顾不及许多,一切的家庭事务都托付给了妻子和仆人料理,自己仅随身携带他心爱的书稿出逃。

5、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要想理解一个哲学家,也许应该先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这一点用在马丁·海德格尔身上很适合。他的身世影响着他的一生。他一生几乎都在南黑森林度过。他在北部菲尔德山的半山腰建了一件海拔1150米的深山小木屋。小屋仅六米宽、七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个房间:厨房、卧室和书房,房内简单的陈设中只有木板和床。在这个小木屋里,他基本完成了《存在与时间》这一伟大的著作。

海德格尔经常在小木屋的长凳上长坐,看山的绵延和云静静地走。后来他用文字描述他诗意栖居的场景:从他的小屋看去,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这便是海德格尔的“工作间”。他在这里的哲学思索不是隐士对尘世的逃遁,而是属于“类似农夫劳作的自然过程”。他有时还会在小酒馆和邻居农民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6、萨特——

1964年10月,萨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前一直宣称“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的萨特,随即以“不愿被改造成体制中人”的理由,拒绝领奖。以至于萨特去世时,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为了表示对萨特的敬重,也只是以私人身份前往祭奠,来表达对“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的哀悼之情。

3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 作文训练

萨特与罗素,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曾共同发起了由知名人士组成的“战犯审判法庭”,调查美国的侵越罪行。罗素为名誉主席,萨特担任执行长,最后判定美国有罪,指责美国总统等为罪犯。这一行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萨特说:“你怎样选择,你就怎样生活。”萨特选择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也就选择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是一个勤奋的人。除了去世前几年间因半失明而辍笔外,他一生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写作。与许多人把笔耕看成是一种苦役不同,萨特把它当做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一种人生的基本支撑点。他这样说:“我没办法让自己看到一张白纸时,不产生在上面写点什么的欲望。”

巴黎被德军占领时,萨特喜欢去一家咖啡店写作。他每天早上九点到咖啡馆,开始工作,奋笔疾书,直至中午。出去吃午饭休息后,下午两点又回到咖啡馆,继续工作到晚上八点,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实际上是在咖啡馆定型的。

这座名为“花神咖啡馆”的建筑,坐落在巴黎圣日耳曼大街的一个路口上。作为存在主义的发源地以及萨特奋斗及其影响的一个见证。

萨特自幼丧父,生活艰难,又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曾被大家叫做“小个子”,但这并没有对他产生任何自卑的影响。相反,他是天生的自命不凡。他在年轻时给自己立下的人生目标也许是绝无仅有的:“我要同时成为斯宾诺莎和司汤达。”也就是说,既要当一个一流的哲学家,也要当一个一流的文学家。而后来成为了现实。

7、孔子——丧家狗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

这也是发生在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正是其周游列国的时期,也是其一生最落魄的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是从55岁到68岁。他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但是和弟子走散了,孔子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有个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瘠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把实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李零这么解释:

在这个故事里,他承认自己是丧家狗。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夷居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了自己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孔子看来,“丧家之狗”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写照,是一种褒义和善意的比喻;凄凄惶惶无家可归的人,很有可能安贫乐道、志高识远,可谓是现实世界的“丧家之狗”;身宽体胖富足优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尸走肉,可谓是精神世界的“丧家之狗”。放弃崇高理想而委身丑陋现实的“丧家之狗”是可耻的;守护精神家园而拒绝与世偃仰的“丧家之狗”是值得赞佩的——这正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也正是人

4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 作文训练

们之所以千古传诵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和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

孔丘《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孔子的学生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气愤地对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顿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顿时仍然能固守节操,小人困顿便会胡作非为。”孔子说:“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先秦·孔子《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扬州八怪 独辟蹊径的立意

“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

不落窠臼的技法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挥洒自如的笔锋

“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

5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 作文训练

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大师。 特立高标的品行

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八人中除郑板桥、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郑燮

身世穷困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仕途不顺

1. 任山东范县知县,审案廉明。

6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 作文训练

2. 潍县知县,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乃辞官归去。他先后做过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辞官返里。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幅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必须旷达的心胸,才能自然流露出这般的潇洒。

3. 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百姓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1. 画竹:

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2. 工楷隶:

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3. 擅画兰竹石:

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4.书画特色:

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 另一首为“题画竹”: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郑板桥嫁女儿

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板桥有女,颇传父学。”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

7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 作文训练

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9、熊十力——孤往真人

熊十力的牛脾气体现在他对达官贵人的态度,他从来不管是谁,将军也好,高官也好,想教训就教训,一点面子都不留。徐复观当时是官拜少将,是蒋介石跟前的红人,常问学于熊。一次,他替蒋介石给熊十力一张数目颇为可观的支票,熊十力盛怒拒绝,并开口大骂徐和蒋。

1968年5月23日,一代狂哲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病逝于上海,享年84岁。对于自己一生的意兴豪放,熊十力曾自辩说:“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两句话,或许也是对熊十力自己一生最好的概括。

10、季羡林——三辞桂冠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语录】

“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三辞桂冠】 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二辞“学界泰斗”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

8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 作文训练

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 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怀真情,说实话季老曾说:“‘真情、真实、真切’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则。”他对事真,对物真,对情真。

季羡林这样说:“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足够了。”季老很喜欢顾炎武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季老谦虚地说:“我哪敢自比为苍龙?比做老树,也许还是可以的。不管怎样,我还是想再行一点雨、再著一点花的。”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