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漏电保护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决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有接触水平与__。 A.接触环境 B.接触时间 C.接触地点 D.接触范围
2、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主要措施,可利用__来进行。 A.金属 B.橡胶 C.塑料 D.水
3、不属于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基本原则是__。 A.个体防护用品 B.消除危险源 C.限制能量 D.隔离
4、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__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A.3 B.5 C.7 D.9
5、化工厂工人甲发现氯化石蜡生产装置有两处泄漏点,立即向班长汇报,班长随即向车间主任做了汇报。根据《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负责督促、检查及时消除该事故隐患的责任人是__。 A.工人甲 B.车间主任 C.班长
D.化工厂主要负责人
6、__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 A.噪声 B.高温 C.激光 D.紫外线
7、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提取安全生产费用总计50万元。根据有关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责令其__。 A.限期改正,予以处罚
B.限期改正,予以警告 C.限期清退,不予处罚 D.限期改正,适当处罚
8、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__职业病。 A.劳动 B.环境 C.重度 D.法定
9、紫外线主要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可以引起的职业病为__。 A.白内障 B.放射性肿瘤 C.电光性眼炎 D.近视眼
10、在故障假设分析法中,评价结果一般以__表示。 A.文件夹 B.表格形式 C.集体讨论 D.现场记录
11、机动车辆载物应当符合__严禁超载。 A.国家规定的重量 B.《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重量 C.核定重量 D.载重重量
12、行政处罚必须依照__来实施。 A.一般程序 B.简易程序 C.法定程序 D.听证程序
13、凡进入石油及化工生产区域的罐、塔、釜、槽、球、炉膛、锅筒、管道、容器等以及地下室、阴井、地坑、下水道或其他封闭场所内进行的作业称为__。 A.动火区作业 B.动火禁区作业 C.设备内作业 D.设备禁区作业
14、__是安全监管监察和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是规范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 A.国家标准 B.地方标准 C.国际标准 D.安全标准 15、”在编制生产计划时要同时编制劳动保护措施计划,检查生产进度时要同时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如发现问题,负责进行调度,并转告有关部门。”这是____的职责。 A:财务部门B:生产部门C:总会计师D:安全专职机构
16、__是运用系统安全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项目建设成试生产正常运行后,在
正式投产前进行的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价。 A.安全验收评价 B.安全预评价 C.危险度评价 D.安全验收评价
17、事件树是用来分析__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A.事故发生的频率 B.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 C.普通设备故障或过程波动 D.故障的处理结果
18、__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够深入提示事故的潜在原因。 A.定性分析 B.故障树 C.定量分析
D.预先分析方法
19、最常见产生静电的方式是接触一分离起电。当两种物体接触,其间距离小于__cm时,将发生电子转移,并在分界面两侧出现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层电荷。当两种物体迅速分离时即可能产生静电。 A.25×108 B.25×10-8 C.25×10-7 D.25×107 20、__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中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A.类比
B.系统安全分析 C.对照、经验 D.直观经验分析
21、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主要是__。 A.行政机关 B.国家行政机关 C.人民政府 D.法院
22、安全生产行政法规是由__组织制定并批准公布的。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23、__负责综合监督管理全国的安全生产工作。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B.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D.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
24、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事故严重度评价时,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
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__原则估计事故后果。 A.最大危险 B.概率求和 C.平均分配 D.最小后果
25、班组长__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 A.全面负责 B.负责 C.监督 D.监察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根据对评价指标的内在特性和了解程度,预警方法有__。 A.指标预警 B.因素预警 C.综合预警 D.法制预警 E.长期预警
2、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应包括__等,是一个四级文件体系。 A.评估 B.预案 C.程序 D.指导书 E.记录
3、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为__。
A.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B.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C.组织人员建立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 D.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E.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4、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可分为7大类,下面正确的有__。 A.化学性物质 B.气体燃烧性物质 C.固体燃烧性物质 D.自燃物质 E.氧化性物质
5、事故隐患泛指生产过程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__。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管理的缺陷 D.制度的缺陷 E.自然灾害
6、下列属于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程序的有__。
A.简易程序 B.一般程序 C.复议程序 D.听证程序 E.诉讼程序
7、__是火灾光生时的正确做法。
A.在高层建筑应注意通道、警铃、灭火器位置,一旦火灾发生,要立即按警铃或打电话
B.低楼层发生火灾后,上层的人应往下跑,以便及时得到救援
C.起火后,如果发现通道被阻,则应关好房门,打开窗户,设法逃生
D.当被大火困在房内无法脱身时,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阻挡烟气侵袭,耐心等待救援,并想方设法报警呼救 E.不能乘普通电梯逃生
8、在构建预警机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__因素。 A.防止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
B.处理好预警机制的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 C.处理好高风险与高危险之间的关系
D.要处理好社会敏感与实际危害之间的关系 E.要处理好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9、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与同年度的__等计划同时编制。 A.生产 B.技术 C.财务 D.供销 E.项目
10、依据《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在注册工作中,工作人员有下列__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A.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B.在工作中态度不好的
C.对发现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注册的 D.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注册的 E.工作中要求过于严格的
11、施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__安全检查记录。 A.定期 B.不定期 C.巡视 D.旁站 E.专项
12、从原则上来讲,事故调查组应该自事故发生__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A.30 B.60 C.70 D.100
E.40
13、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事故调查组除要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应__。 A.认定事故的性质
B.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C.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D.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E.执行事故责任追究
14、重大事故应根据__实行分级响应体制。 A.事故的性质
B.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 C.事故的严重程度 D.事故的发生时间 E.事故的上报时间
15、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有__。 A.千人经济损失率
B.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 C.机器损失率 D.职工死亡率 E.新设备数
16、日常监控活动主要有__两个对策。 A.事故危机模拟 B.事故临时整顿 C.日常监控
D.安全隐患检查 E.安全技能培训
17、属于确认致癌物的是__。 A.铜 B.锌 C.石棉 D.氯乙烯 E.芳香胺
18、生产性粉尘来源于__等。 A.固体物质的机构加工 B.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C.物质蒸汽冷凝
D.安全管理人员的非科学管理 E.日常的烟气
19、以下属于安全预评价报告格式要求的有__。 A.封面 B.目录 C.页脚 D.前言 E.附录
20、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原则有__。 A.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B.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 C.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的原则 D.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E.生产经营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结合的原则 21、《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三种程序是__。 A.简易程序 B.特殊程序 C.一般程序 D.公开程序 E.听证程序
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中的文件审核的目的是__。 A.确定是否进行现场审核 B.对现场审核的补充 C.为现场审核做准备 D.收集充分的信息 E.提出体系存在的问题
23、评价粉尘爆炸危险性的主要特征参数是__。 A.爆炸极限 B.最大点火能量 C.最低着火温度 D.粉尘爆炸压力
E.粉尘爆炸压力上升速度 24、《安全生产法》的基本原则有__。 A.依法必究的原则
B.社会监督、综合治理的原则 C.预防为主的原则 D.权责一致的原则 E.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 25、设计安全装置时,要把人的因素考虑在内。疲劳是导致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者要考虑下面的__几个因素,使人的疲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A.正确地布置各种控制操作装置 B.正确地选择工作平台的位置及高度 C.提供座椅
D.出入作业地点要方便 E.作业时间和作业强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