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作者:朱省果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
摘要:传统意义中,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毫无疑问,作品是作者的产物。随着西方现代写作理论的发展,作者的地位突然从高高在上变成了无足轻重,到底作者在作品中处在一个怎样的地位?这是我们亟需解答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写作理论中关于这两者关系的判断,力图给写作主体一个清晰地面貌。
关键词:作者已死;作者功能;作品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32-02
作为写作活动的基本要素,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在很早就引起了文艺理论家们重视。《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所必不免也”,都表达了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造的思想。然而,随着西方文艺理论思想的发展,各种观念纷至沓来,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作者在作品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作品是否只是作者生活的记录?本文通过阐述古典写作理论的作者观,罗兰·巴特的作者观,福柯的作者观这三种主要的作者观念,通过对三种理论的对比分析,试图对作者与作品的地位梳理出一个清晰地面貌。 一、作者是作品的源泉
传统写作观念中,人们毫不怀疑,作者创造了作品,作品就像是作者生下的孩子,因此,作者是作品的源泉,作品是作者的派生物。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即使作品在完成后脱离了作者,作者始终处于支配性地位,他决定了作品的意义和存在方式,他对作品的阐释具有唯一的权威性。过去的批评家们也笃信作者决定作品的这种对应关系,分析作品,却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作者本人的研究上,如研究他的历史,他的个性,他的爱好,他的激情。他们试图说明凡高的作品是他的疯狂的记录,波德莱尔的作品是波德莱尔这个人失败的记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其堕落的记录。总之,作品是作者的产物,研究作品唯有通过研究生产作品的人,就好像透过虚构故事的或明或暗的讽喻,发出声音的最终总是唯一的同一个人,即作者的声音在提供其“秘闻”。
(一)作品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产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是文学生活的主体,他不单是生产作品的主体,更是通过写作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灌注在作品里。作品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承载体,作者的写作,既是对“物”的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凝聚再现。东汉经学家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对作品产生的缘由有这样的说法:“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这句话可以看到,写作,是因为作者内心有某种感情需要得到抒发,以缓解内心的种种情绪。应该注意的是,饥者与劳者的歌不必然成为作品,只有当作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把心中涌现的情感描述出来的时候,作品就诞生了。作品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产物。 (二)作品是作者记录生活的产物
作家沈从文在《致唯刚先生》一文中曾经说:“替社会成什么事业,这些是有用人做的,我却只想把自己的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不同于批评家分析作品的角度,作者认为写作是对自己生活的记录,作品中深深地烙印着作者的痕迹。《金蔷薇》的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亦写过这样的话:“我第一篇短篇小说证实了对作家来说最主要的是,在任何作品中,甚至是在这样一篇短篇小说中,都要毫无保留、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作者写作,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进作品中,读者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作者的个性,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是作者的衍生物。 二、作者已死—文本说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在1968年发表《作者之死》这篇论文,在文艺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巴特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写作观,提出了现代写作观念。巴特之所以要宣布作者的死亡, 首先是从他对文学的理解出发的。他认为文学其实就是写作。他说文学“最好以后叫做写作”。巴特激烈地攻击了古典主义“作者至上”的文学观和批评观,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在文学方面赋予作者以最大的关注,是因为他们脱离了中世纪,发现了个人的魅力,发现了“人性的人”,所谓作者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但是,在当代社会,文学叙述不再是为了直接对现实发生作用,而是为了一些无对象的目的,诸如象征活动本身,作者已经开始步入了他的死亡。当作者的声音渐渐隐没,作者与作品发生分离,写作也才真正开始。“写作,就是使我们的主体在其中销声匿迹的中性体、混合体和斜肌,就是使任何身份——从写作的躯体的身份开始——都会在中消失的黑白透视片。”
巴特运用现代语言学作为分析工具来为“作者已死”的观念提供证据。在文中,巴特写道:“从语言学上说, 作者只是写作这行为, 就像‘我’不是别的,仅是说起‘我’而已。”这意味着,作者只不过是一个书写的人,写作是一种书写系统的自我运作, 而不是作者的创作。语言陈述的过程可以在不需要主体个人来充实的情况下出色地自行运转。他引用马拉美的观点说: “是语言而不是作者在说话。”这就是说,写作可以排除作者、排除写作主体,本文中发言的不是作者,而是言语活动本身,作者仅仅是写作过程中的空的主语,而不是有一个有实质深度的个人。语言学就这样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手段,使作者归于毁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权威身份被巴特彻底颠覆。作者的死亡标志着文学创作已经完全被“写作”所取代,作者的任务仅仅在语言系统的指挥下抄写,他的唯一能力是混合各种写作,他的作品不再具有原初性或派生性。作者终于成为写作海洋中的抄写者,他们写出的作品相互补充、说明和映证。他说: “如果他确实是想表达自己,至少他必须懂得,他想‘翻译’的内部‘事物’本身只是现成的词典, 词典的词只通过别的词才能解释, 等等, 以至无限”。作者的工作就是对“词典”中的词的无限解释,在这样的写作活动中,文学“独创性”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它被永无止境的“互文性”所取代。巴特独特的作者观让作品从作者所占有的单一意义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拒绝上帝和它的替代语,即理智、科学和规则,“他的手由于摆脱了任何声音和只被一种纯粹的抄写动作所引导,因此可以开拓一种无起因的领域。” 三、作者—功能说
福柯看出了巴特的“作者之死”所遗留的问题,在1969年2月加入法国哲学会时发表演讲《作者是什么》,文章一开头, 他就明确提出: “作者已经消失; 上帝跟人都得死。重复这些空洞口号,显然是不够的。”福柯认为,传统观念认为作者具有绝对权威和创造性是值得怀疑的, 要厘清“作者”这一文学活动要素的内涵, 应探索以下问题:“像主体这样的实体在什么条件下, 通过什么形式在讲述的秩序中出现?它占有什么地位? 它起什么作用? 在每种讲述中它遵循什么规则? 总之, 必须剥夺主体(及类似主体) 的创造作用, 把它作为讲述的复杂而可变的功能体来分析”。福柯提出“作者—功能”的概念, 以此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概念。通过探讨“作者与文本之间维持的奇特关系”,作者名字与话语存在方式的关系,福柯提出了他的中心论题:“作者功能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里某些话语存在、流通和运作的特征。”
在福柯的“作者—功能”理论中,作者作为一种话语功能形成的角色,具备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作者的功能是法律和惯例体系的产物,它在各种各样的讲述、各个时期、各种文化中起作用的方式不是整齐划一的。福柯认为,只有当话语成为一种罗织罪状的对象之后,才开始追问作者。话语不是一种产品,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使作者功能与僭越、惩罚、财产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控制话语占有的法律编纂”密切相关。第二,福柯的“作者—功能”是具有差异性的, 因话语系统以及历史语境和文化的不同而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话语如故事、诗歌等人们一直任期自由流传,而在17、18世纪,文学话语必须说明它的作者及其背景才会被读者接受。第三,“作者—功能”不是单纯在话语中探究作为个人的作者的来源,“作者—功能”的建构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程序。福柯引用了圣杰罗姆判断不属于同一个作者所写的文本时所用的四个标准, 说明了作者—功能体被建构的复杂过程。第四,“作者—功能”并不简单的指代一个真实的人,他可以由多个自我与个体构成。如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并不一定指代作者或者虚构的叙述者,而是一种与作者距离不断变化的变异自我。 在《什么是作者》中,作者不是代表个体的静止存在,而是一个随着历史与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形式功能。作为形式,他受社会话语规则的制约,必须接受“制作”;作为功能,他必须能够“生产”,从内容层面满足读者获得的新的需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如何定位写作主体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传统写作观认为作者是作品的源泉,作品依附于作者,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应该消失于文本中,现代作者应该从原来的写作主体转换为话语的第一人称,仅在文本内起语言符号的功能,而写作的过程也只是表达言语活动本身。作者的身份应随着文本同时诞生,而不是先于文本而存在,掌握文本的生杀大权。随后的福柯以“作者功能”取代了传统的“作者”, 认为主体(和替代者)必须被剥夺创造性角色,作为复杂而变化的话语功能加以分析。
笔者认为,现代写作既不能过分强调作者在作品中的地位,从而把作品变成作者的情绪发泄物,也不能认定作者已死,作者对文本不存在任何的价值。一方面,一个具体的作者被时代选中, 进入意义形态话语系统, 变成一个象征符号的时候, 其依据的关键因素是作者个体的某方面的特征, 是他/她的个人风格符合了意识形态话语的需要。另一方面, 作者个体在进行文学创作,表现个人风格的时候, 也是将个体的独特体验、感受转化为特定的文本, 转化为可以被征用的话语类型。在这两种情况下, 作者个体都没有消失,作品即使离开作者独立,也带着某种作者个人的某些特质。可以这么认为,“作者”是一个充满斗争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丰盈离不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投入的身体感受、内心体验,读者阅读作品也需要有一个想象的作者做支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有意识的离开作品,置身事外,客观冷静的写作;也要警惕主体虚无论,防止陷入作品无意义的漩涡中。
参考文献:
[1](俄)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福柯.什么是作者[A].选自王岳川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