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雁
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11期
陈雁
(湖南省浏阳市妇幼保健院急诊 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肌肉注射体位固定的方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少对患儿的损伤。方法 对年龄5个月~3岁门诊注射室进行注射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500例,试验组采用俯卧位,对照组采用侧卧位,观察2组患儿局部反应。结果 试验组要比对照组明显减轻对患
儿的意外损伤。结论 试验组采用的俯卧位可减少对患儿的损伤,而提高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 儿童 肌肉注射 体位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4(b)-0075-01
肌肉注射是将一定量的液体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是临床最常用,最基础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1]。由于小儿肌肉注射与成人不同不能很好的配合,在注射过程中常因哭闹,挣扎而使注射发生困难,出现划破皮肤,损伤坐骨神经,甚至造成断针的情况,因此,对1000例患儿进行观察和比较,采用俯卧位注射能够有效的减少对患儿的损伤,使肌肉注射能够顺利完成,现将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5~9月在本院门诊注射患儿100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500例,平均年龄1.55岁,对照组500例,平均年龄1.58岁,均采用2.5ml注射器,皮肤无红肿、硬结、瘢痕等异常部位注射,操作者为同一护士。
1.2 方法
采用臀部注射,注射前先固定好体位,确保注射部位肌肉放松,对照组采用侧卧位,患儿侧卧于治疗台上,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向家属交待协助固定好体位。试验组采用俯卧位,患儿俯卧于家属双腿上,家属双腿夹住患儿双腿,家属固定好患儿腰部及双上肢。
1.3 评价指标
自制表格对2组患儿体位肌肉注射时意外情况进行评价。选择局部无红肿、硬结、瘢痕,部位注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c2检验,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3 讨论
3.1 固定体位有关因素
在为儿童注射前患儿可能会蠕动、反抗,容易引起局部紫癜甚至硬块,还可能会划破皮肤,因此,我们的体位固定更加重要,选择更安全舒适的体位,采用俯卧位,家属能够更好的夹住患儿并固定好患儿的腰及双上肢,防止患儿手触摸针头污染注射区,避免划破患儿手及臀部皮肤,在注射完后护士予以适当的抚摸他、安慰他,注射前,注射中予以必要的鼓励。
3.2 关于定位方面
由于小儿未能独立行走之前臀部肌肉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宜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臀中肌,臀小肌固定方法分别为:(1)三角区法;以示指和中指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示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三角区域,其示指与中指构成的内角为注射区;(2)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位)[1]。有研究表明,肌肉注射导致坐骨神经多与注射部位及注射方向不当有关,虽然注射部位选择正确,但进针后偏离原方向,导致针头直接刺入坐骨神经干,损伤坐骨神经[2],因此,在注射前必须准确定位,而俯卧位能更好更有效的固定患儿体位。
3.3 传统法采用侧卧位,稳定性差,患儿双下肢活动性大,不能更好的固定患儿,患儿容易产生恐惧、躁动、挣扎,在挣扎过程中患儿很可能会改变体位,易引起断针,而俯卧位,稳定性好,易于固定,在注射时一定要充分暴露皮肤,避开瘢痕、硬块,使肌肉放松,如若推针费力时应稍进或稍退一下针尖,至推针无阻力方可注射,切莫强行推针,可采用“三快法”,即进针快、推药快、拔针快,对于消瘦肌层太薄的患儿可将肌层捏起再注射,推药速度宜慢,选用细而长针头,针头进入肌肉部分不超过2/3~3/4。
4 小结
通过这2种小儿肌肉注射体位固定方法的比较,俯卧位注射,不仅可以更好的固定体位而且更安全,还可减少对患儿臀部血管,神经,肌肉组织的损伤,并能有效的预防肌肉注射操作意外发生,因此,提高了患儿安全舒适度及家属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05.
[2]文芳,胡治平,向军,等,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32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12):1681~1682.
【收稿日期】 2010-10-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