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汉东湖旅游发展研究

武汉东湖旅游发展研究

来源:爱站旅游


武汉东湖旅游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对东湖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武汉东湖旅游不景气的原因,主要是东湖楚文化挖掘不足, 品位不高;在体验旅游经济时代, 发展东湖旅游的关键在于转变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 同时创新东湖旅游资源, 主要是要精心包装现有文化旅游产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创作以东湖为主题的大型山水实景剧,构建吃、住、行、游、娱、购等文化旅游产业链。

[关键词]东湖;旅游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对策

武汉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城区,景区面积7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1950年兴建风景区,198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1999年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完整的湖泊生态、巧妙的山水组合、丰富的植被群落、浓郁的楚地文化,为东湖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东湖已由最初的风景型公园发展为集观光、休闲、游乐于一体的著名湖泊风景区,成为武汉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然而,正像所有的老景区一样,东湖也面临着景点老化、功能单一、环境恶化、管理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制约和影响着东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湖旅游现状和问题

1.景区缺乏各种有吸引力的娱乐活动

从东湖现有产品结构来看,观赏、娱乐、休闲、度假、科教等各类旅游产品都有,其种类十分丰富。以楚文化为内涵的行吟阁、屈原纪念馆、楚天台等;磨山登山缆车和高山

滑道、梨园景区“楚人狂欢岛”及观景水上飞机等游乐项目等。但其发展思路不是十分连贯和清晰,而是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国内流行什么娱乐项目,就建造什么项目。东湖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成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

2.旅游形象不够鲜明。

虽然武汉市每年都花费巨资打造东湖品牌,但是目前东湖并未形成多大的旅游吸引力。外地游客来东湖,大多是走马观花,在景区内逗留时间很短;参观之后也不会留下多少印象,感觉除了一块湖面、几座小型仿古建筑和大片的水杉林之外,别无他物;与此同时,他们在东湖所付出的往往也只是一张门票而已。对于绝大多数武汉市民来说,东湖在他们的印象中就是一座面积较大的公园。主要的原因在于东湖没有给自己找到清醒准确的市场定位,导致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

3. 没有配套的吃、住、行、购等设施

武汉小吃在全国有很大的知名度, 然而在东湖风景区却十分鲜见。东湖周边的宾馆档次不够高,规模也小,已不适应现代旅游者的多层次的需求。东湖的行一直是困扰东湖旅游发展的瓶颈,道路狭窄,人车混流,事故不断,已经不适应东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在旅游小商品的经营上,也没有与楚文化很好地相结合,如楚市上卖的物品,大多是全国其他景区也能买到的,不具有楚文化本土特色。

二、东湖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分析

提高东湖旅游吸引力,把东湖打造为一个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风景区,必须要认清东湖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能整合现有优势资源,打造新东湖。

1.东湖旅游资源的优势

(1)武汉市人口众多,人口超过900万;九省通衢的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使其拥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较大的辐射半径;工商业及教育产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发达。所有这些都使得东湖拥有充足的客源。

(2)武汉是一座以水闻名的城市,素有“百湖之市”。武汉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其水资源,而东湖又是武汉水资源最典型的代表。

(3)东湖的自然条件很好。首先,它号称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湖,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号召力的卖点;其二,它的风景资源条件优越,空气清新,山清水秀。

(4)东湖周边分布着武汉大学等众多知名高等学府,湖北省博物馆等建筑也都坐落在其附近,人文气息浓郁。

2.东湖旅游资源的劣势。

(1)同旅游业发达的城市相比,目前武汉市的城市旅游形象尚不突出,还不能对大多数旅游者构成很强的吸引力,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城市。

(2)同国内其他湖泊风景区相比,东湖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名气,历史文化积淀不足,相应的是风景区里的仿古建筑都是新建的,文化影响力小。

三、东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1.从静态旅游产品向动态旅游产品转变

东湖现有的旅游产品多是静态的、历史的、死板的观赏对象,若恰当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转变为动态的、现代的、生动的体验对象, 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东湖众多的人文景观会因此而增色生辉。

2.从纯观光旅游向互动式旅游转变

现在是体验旅游时代。体验旅游就是要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使游客真正感受到旅游之中的乐趣,这正好迎合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消费心态。越来越多的游客觉得,旅游除观赏山水、历史古迹外, 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的参与,参与还可以使旅游者消除与景物之间的隔阂,增强亲切感,获得更多的体验价值。

3.从小东湖向大东湖转变

在现有东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东湖的听涛、磨山、落雁、珞洪、白马等5大景区的建设,特别要在整治东湖水质的基础上,发挥水资源优势,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水下旅

游项目,或与水有关的项目,要主题鲜明、个性突出,且更具有体验性。

4.整合周边资源

整合东湖周边旅游资源,包括武汉大学、中科院植物园、省博物馆、光谷等,开发山水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教育旅游等旅游产品,形成一个大东湖旅游产品。

四、开发东湖文化旅游对策

1.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1)吃:东湖景区要加大对武汉小吃的策划,使外地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 领略一番武汉小吃的魅力。 可在东湖周围建立一条小吃街,规范管理,提高档次和卫生水平。

(2)住:东湖景区要加快宾馆的建设,形成高中低不同的档次,特别要加强经济型饭店的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3)行:环湖区域可开辟景观道,人车分流。景区之间应开辟环保车通道,并配套环保车辆,为游客提供便利。

(4)购:一方面保留传统旅游商品,另一方面要力图创新,开发具有楚文化特色的、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小巧玲珑、轻便易带的旅游商品,可在景区道路两旁开辟购物一条街,集中具有湖北、武汉特色的旅游商品。

2.大制作策划山水实景剧,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1)经济效益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带来的不仅是门票收入,而是以山水实景剧为核心,将经济效益延伸到景区城市的金融、配套设施及其他产品等各方面,对武汉的经济、居民、、城市形象都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可以直接解决几百名群众演员的就业,创造巨额演出收入。如《印象·刘三姐》演员700人,《印象西湖》演员500人……其次,旅游娱乐项目同质化,使得旅游体验没有独特性,缺乏吸引力,导致游客的游览时间很短。如果有类似《印象西湖》的山水实景剧,可以让游客多留一晚,加深对武汉的印象,并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

游客。

(2)东湖形象传播

游客一般再次体验的可能性很小,但游客对东湖的整体评价,会通过口碑形式影响周围其他人的决策。山水实景剧属于体验型产品,它具有不可转移性,体验与消费同时性等特点。山水实景剧是城市形象传播渠道之一,可以迅速提高东湖知名度,甚至是武汉知名度。

(3)传承楚文化

山水实景剧给武汉传承楚文化提供很好的机会,把城市独特的服饰、音乐、语言、民俗、历史故事传播出去,传承下来。山水实景剧并不完全等同于城市的形象,融合了创作团队的主观意识,它是为游客精心准备的城市形象,所以它是接近完美的。例如《印象·刘三姐》让阳朔从一个穷困落后、默默躲在桂林光环下的不知名景区,变身为世界知名小镇,这是山水实景剧对城市品牌的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山水实景剧会让城市形象在游客眼中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东湖文化旅游开发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旅游文化挖掘不足,品位不高。大力发展东湖旅游,首先要从静态旅游产品向动态旅游产品转变,从纯观光旅游产品向互动式旅游产品转变,从小东湖向大东湖转变。其次大制作山水实景剧,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打造东湖旅游品牌;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完善东湖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 创名牌景区与发展大东湖旅游研究[OL/EB]. 湖北决策咨询网

[2] 刘彦宏.山水间 城之源.城市形象专刊,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