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春市委机关幼儿园 于杨
内容摘要:幼儿教师是幼儿园平时教育工作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者。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首先阐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及不良表现,并提出了自我维护的几个意见,从而会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哪些影响做出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 自我维护 幼儿心理 影响
正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教师是幼儿园平时教育工作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者。教师的职业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教师不管是向幼儿传播文化,还是领导班级活动,不管是作为幼儿的知心朋友,还是塑造幼儿的灵魂,都与幼儿存在着密切的心理交流。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幼儿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
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日常活动影响着幼儿,使幼儿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相反,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幼儿之间的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幼儿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幼儿,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她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幼儿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她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幼儿、幼儿家长、园长、主管部门等等,以至整个社会。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
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很多,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3、换个角度想问题
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别人以及她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教师有时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
(二)调适情感
1、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
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
2、合理宣泄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三、教师心理健康会对幼儿产生哪些影响
(一)产生影响的原因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因此,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发现,每个老师不一样,她们所带班级的
孩子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总是很沉闷、古板,而另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则很活跃、有序。而造成上述截然不同的班极与带班教师平日的情绪及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极端沉闷、忧郁、神经质的教师是很难带出一个气氛活跃的班级,而气氛活跃班级的带班教师都是那些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的教师。
由此可见,教师的一些心理是可以“传染”给幼儿的。
(二)教师心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根据幼儿教育职业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征,以下五方面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影响:兴趣爱好和求知欲;适应能力和受挫折能力;性格和意志;人际关系和胸怀;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
1、兴趣爱好和求知欲
一个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及求知欲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优势有:
第一,满足了幼儿好问、好奇的心理。
第二,增进师幼间的情感,有广泛兴趣爱好的老师是很受幼儿欢迎、尊重和爱戴的。
第三,有待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教师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产生兴趣爱好或求知欲的增加。
2、适应能力和受挫折能力。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展开,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教师置于其中,合理调整心态,积极的适应社会及受挫折的能力极为重要。
第一,适应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善于根据幼儿园的客观条件和人际关系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减少了因适应不佳造成的情绪影响,更不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耐受挫折的幼儿教师遇到挫折能选择很好的方式排泄,经常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给幼儿以很好的榜样作用,幼儿会在教师的带动下增强其适应能力,而不会在遇到挫折时感到过分紧张及不堪一击。
3、性格和意志
从心理学上看,幼儿教师应形成良好的性格,成为幼儿的快乐天使,以充满活力的形象,快乐的个性,去培养具有活泼开朗性格的幼儿。而一个真正具有坚强意志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帮助幼儿,影响幼儿,作用于幼儿,培养其坚定的意志。
4、人际关系和胸怀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豁达胸怀的教师,首先能给与幼儿友爱、和睦的氛围,使幼儿心情舒畅;其次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豁达胸怀的发展。教师与幼儿之间和睦友好的交往,就是树立人际交往的“镜子”,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使幼儿之间的交往受到很大的影响。
5、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
幼儿重视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一个微笑都会给幼儿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教师从幼儿心理出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热爱幼儿,用自信的心态感染幼儿。
第二,尊重幼儿,不偏爱幼儿。
第三,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待幼儿。
第四,沉着与自制。教师的沉着与自制有效的影响幼儿的意志品质。
第五,善于积极的倾听、了解幼儿的内心。
综上所述,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要从幼儿心理健康出发,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去对待每一个幼儿,使其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确保最终实现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