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浅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
浅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陈 皋(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摘 要:提高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宣传方面的能力,用创新的方式让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党政工作服务,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是新时期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广播电视;宣传;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风尚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让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发挥它作为政府喉舌与民意传声筒的作用,是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既可以通过舆论引导让全社会形成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氛围,对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数字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已面临着各方面变化所带来的机遇或者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都迫使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者敢于突破,在传统上寻求更多的创新与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和受众好恶。本文将结合部分实例,提出一些相应措施。1 新闻要从以领导为中心变为以民众为中心长期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在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时,往往都将报道的对象指向各级领导,集体报道领导们的视察活动和丰功伟绩,因此也出现了许多让老百姓难以接受的新闻乌龙。例如,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县级领导在田间地头“悬浮视察”事件,就是当地新闻电视广播新闻媒体闹出的笑话。为了避免这样的笑话再次发生,电视广播新闻媒体的报道视角必须从领导身上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报道老百姓想看到的、想听到的东西,把老百姓的心声真正通过自身反映出去。在这一点上,重庆台《天天630》节目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典范:在每天节目的内容中,社会新闻始终是不变的主角。开放百姓与主播的交流空间,设置了互帮互助的便民信息台。在报道的内容上,《天天630》除了部分有针对性地报道一些政治新闻外,基本上都是老百姓关心和关注的社会话题。《天天630》在重庆和周边地区的收视率一直很好,这正是他们把新闻报道的中心从领导转为百姓的结果。2 让新闻接地气,让百姓成主角老百姓一直都有这样的一个印象:上电视、上广播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其实,这样的印象恰恰也反映了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长期不接地气的现实。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不断关注。如何让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接接地气,沾沾烟火,这成为一种趋势,也是研究重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彻底把党中央关于新闻工作的“走转改”活动落到实处。积极深入基层百姓生活区,寻找新闻资源,对百姓关心的社会或者民生热点要积极分析提炼,深入揭示新闻背后的内涵与本质。从视角上来说,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从老百姓的视角来进行报道。报道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真正反映百姓心声和生活细节。从而真正让老百姓喜爱广播电视新闻所宣传的内容。其实,我们只需将视角对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最真实的镜头和简单而平实的语言就能实现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对百姓声音的传递,从而得到较高的收视率。3 点滴报道唤出大主题,提升节目层次在以往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新闻宣传手法当中,唱高调、歌颂高大全,以领导视察或者大型活动来进行宣传教育常常是最为基本的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受众已经对这样的宣传方式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其实,通过对受众群体对广播电视节目好恶的调查研究不难看出:老百姓更愿意从点滴小事和特色报道中获取信息。为此,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也必须要以老百姓的欣赏需求为导向,多从小处入手,用点点滴滴的特色报道来激发受众兴趣,同时达到教育受众、引导受众甚至提升地区正面影响力的目标。在这一点上,闻名全国的“十佳交通栏目”——《谭谈交通》无疑是最为成功的范例。该节目以鲜活的交通案例,妙趣横生的讲解和演示,将死板干涩的交通常识和日常驾驶技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节目最有影响力的“谭谈交通”环节,更是通过交警主持人谭警官与违法司机之间充满地域特色的多样化谈话教育,让电视机外面的所有驾驶人都得到了最为现实和直观的安全意识教育,在享受乐趣的过程中,提高了交通安全意识。4 结语以上三点,只是在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三种新闻宣传创新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内容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有更多的创新模式得到开发和运用。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在未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过程中得到运用,都将以贴近生活、反映民意、引导舆论为原则,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机构一定要坚持传递正能量,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不动摇。参考文献:[1]贾静.谈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创新的方法[J].西部广播电视,2015(19):86.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