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实验幼儿园 蔡晓余
幼儿对小动物有着天然的亲切感,饲养小动物是幼儿园常见的教育活动。蚕是幼儿在春天里常饲养观察的小动物之一,观察的时间比较长。一天,老师带来十几条蚕宝宝,养在了教室里的一个纸盒子里。
片段一:
中午起床后,万俊辰第一个发现了它们,便吼到:“老师,盒子里有好多‘虫’”,然后孩子们纷纷围上去看,都说是“虫”,有的还说像毛毛虫,就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出它们的名字,知道它们叫什么。帅男问:“老师,它们是什么呀?”
反思及措施:
孩子们的话语说明他们对这些他们称之为“虫”的东西产生了好奇,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并不认识“蚕”这种小动物。它的特征有哪些呢?于是我认为有必要组织一次观察活动,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它们。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几幅有关蚕宝宝的图片,进行了一次观察活动——可爱的蚕宝宝。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视觉、皮肤认识了蚕宝宝的外形特征,感知到它们的皮肤是滑滑的,知道它们是软体动物,并用蜡笔画下了它们的样子,我告诉幼儿它们是蚕宝宝,是人类的朋友。之后我和孩子们共同布置了蚕宝宝成长新闻专栏,每天早上请值日生播报蚕宝宝的变化, 并用笔记录下来。
片段二: 第二天,蚕宝宝的桑叶吃完了,我请孩子们为蚕宝宝准备食物,有的说给蚕宝宝吃饼干,有的说吃馒头,有的说采树叶给它们吃„„蒋沛桁提出疑问:“蚕宝宝最喜欢吃什么?”
反思及措施:
看来,蚕宝宝的食物成了孩子们的又一兴趣点,值得好好探究一番。于是,我把孩子们的建议画在了黑板上,之后鼓励孩子们分组给蚕宝宝喂食,验证蚕宝宝最喜欢吃什么?通过实验发现蚕宝宝不吃饼干,不吃馒头,不吃梧桐树叶,黄桷树叶,小草叶,龟背树叶等。攸然提出:“老师,昨天给蚕宝宝吃的是什么叶子?”这时我告诉孩子们那是桑叶,是蚕宝宝最爱吃的。之后我带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外的一棵桑树下,请孩子们对比观察了桑叶和其它树叶,孩子们发现桑叶与前面几种树叶所不同的是叶子中有“浆”,随后孩子们还为蚕宝宝采了满满一袋桑叶。白帝成问:“蚕宝宝为什么最爱吃桑叶呢?”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请他们回去问爸爸、妈妈或是和他们一起上网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第二天,代睿智把和妈妈一起上网查的资料带到了幼儿园,老师读给了孩子们听,孩子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片断三:
又过了几天,霖霖跑来告诉我:“蚕宝宝不动了,它死了,我好伤心哟!”孩子们听他这么一说,纷纷跑去看,都担心地问:“蚕宝宝是不是真的要死了?”
反思及措施:
蚕宝宝这种不吃也不动的表现是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叫做“眠”。在“眠”的过程种,蚕宝宝会蜕皮,蚕的一生中一共要经历4次蜕皮。我认为这有必要让孩子了解,于是让孩子继续观察蚕宝宝是否有变化。过了大半天,有孩子发现,蚕宝宝的身体变黄了,尾部的颜色最深,而且深色的东西在慢慢脱落。我告诉孩子这是它们在蜕皮,是蚕宝宝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之后,孩子们还发现蜕皮后的蚕宝宝头特别大,而且身体变胖变长了,吃起桑叶来更厉害了。
大概过了一周,蚕宝宝开始吐丝结茧了。孩子们说是在做房子,还观察到它们做的房子是椭圆形的,雪白雪白的,蚕宝宝就住在这座密不透风的房子里。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通过追踪观察和试验的探究,更深入地了解了蚕宝宝的基本特征及习性,如:外形、食性、生长过程等,并学会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设想并完成试验,学习小组合作做书面记录及分享交流各自的经验与观点,孩子们的好奇和生疑通过探究和观察得到了解决,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品质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成了活动的支持者和引领者,也是活动得到延续的推动者,老师为孩子的整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好奇和生疑通过探究和观察得到了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