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富宁铅锌矿矿体成因及深部找矿的可行性
云南富宁安农铅锌矿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城19°方向,平距约25.4km处。行政区划隶属富宁县花甲乡龙三盘村委会。资源勘查范围地理极值坐标(54坐标系):东经105°40′30″—105°42′15″,北纬23°50′15″—23°51′15″。
矿区距富宁县城323国道约有62km的简易公路,其中富宁县城-花甲乡为盘石路,公路里50km,富宁县城(323国道)距州府所在地文山234km,距省会昆明531km,距广西北海港670公里、防城港596公里。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处于扬子板块与越北古陆的过渡区,位于华南褶皱系之滇东南拗褶断带西畴弧形褶皱区东段的广南~富宁裂陷带。
区域上最老的为华力西构造层,其下部为碳酸盐、砂泥质、局部硅质及基性火山岩建造,上部为碳酸盐、含煤和基性火山岩建造;印支构造层下部为砂页岩、复理石及基性火山岩建造,中部为碳酸盐建造,上部为含煤亚建造及砂泥质建造;燕山构造层缺失;喜山构造层为磨拉石、含煤亚建造及复陆屑建造。华力西热隆裂分阶段有大量基性火山岩喷溢和超基性~基性岩浆岩侵入。
1 地层
区域主要出露寒武系(∈)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奥陶系(O)的碳酸盐岩,泥盆系(D)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石炭系(C)二叠系(P)的碳酸盐岩,三叠系(T)碎屑岩,上第三系(N)及第四系(Q)粘土岩、砾岩、坡积、残坡积层(图2-1)。其中以下泥盆统坡脚组(D1p)泥岩、页岩和中泥盆统坡折落组(D2p)灰岩、中三叠统百篷组(T2b)砂泥岩和中三叠世“龙康型”基性喷出岩(T2αβ)分布最为广泛。
2 区域构造
区内断裂、褶曲相当发育,尤以断裂为主。主体构造线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地层走向受岩体侵入影响,多呈近东西向。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断裂主要有董堡~那桑圩断裂、富宁断裂;近东西向断裂星罗棋布,规模稍大的如渭塘断裂等。紧邻安农铅锌矿区的断裂主要有:北西向富宁断裂、北东向叭河断裂和近东西向渭塘断裂。
富宁断裂:穿越矿区外围西侧,属于压性兼扭性的活动性断裂,并控制了富宁、里叩等新生代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发育。断裂线北西~南东向延伸,穿谷越岭,波状弯曲,北东向倾斜,穿越C-P-T地层并切穿部分岩体;断裂面一般平直如刀切,局部见有较多擦痕和摩擦镜面,破碎带、角砾岩普遍存在,两侧地层因强烈挤压而直立倒转,附近岩体亦有强烈压碎、糜棱岩化现象。
叭河断裂:位于矿区外围南侧,基本沿那马河河谷展布;与南劳坝背斜相伴,断面倾向南东,断层附近产状紊乱,为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断裂南东侧出露上寒武统灰岩、白云岩,东段以下、中泥盆统泥页岩为主。
渭塘断裂:位于矿区外围北东侧,近东西向延伸,总长约24km,南、北两盘均以中、下三叠统地层为主。断面向南倾斜,产状近于直立。
3 区域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处于马关~富宁基性、超基性岩带的北东段。分布于富宁里达断裂以东广大地区,多呈岩群出现,以基性为主,具多期性和多旋回性,始于晚泥盆世,延续至中三叠世,且以中三叠世最为活跃。
1/20万富宁幅将本区岩浆岩划分为三个岩浆活动期:第一岩浆活动期~偏碱性辉长辉绿岩类侵入体(即“半瓦型”岩体)、第二岩浆活动期~苏长辉长岩类侵入体(即“安定型”岩体)、第三岩浆活动期~安山玄武岩、凝灰岩等喷出岩及少部分浅成相(即“龙康型”喷出岩)。各期岩浆岩的空间展布不同,但有一定规律性。
第一期碱性基性岩体分为南北两带:北带位于富宁县城北面,即龙潜山以北,渭塘以南;南带位于富宁县城南面,即坡地以南,木坝以北;多沿东西向断裂、褶皱的轴部或翼部侵入,岩体长轴走向均呈东西向,喷出岩和侵入岩相伴而存,以侵入岩为主。
第二期基性岩体位于富宁县城附近,即在第一期碱性基性岩体南北两带之间,东为喷出岩,西为侵入岩,除沿东西向构造侵入外,少数亦沿北西向断裂侵入,与围岩多呈整合接触,以岩床、岩墙、岩脉、岩盖、岩盆产出。岩浆活动带来的Fe、Ti、Cu、Ni、Co、Pt、Pd、Ag、Au等成矿物质,经岩浆分异和熔离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及各种热液活动,在构造或岩石的有利部位,形成于碱性基性侵入岩有关的岩浆钛铁矿床、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熔离~热液铜镍硫化物矿床、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钛磁铁矿矿床等。
3.1富宁铅锌矿矿床成因
中奥陶纪时期,由于沉积环境不稳定,形成了一套同生角砾岩的碳酸盐岩,之后暴露地表一段时期,又被早泥盆纪的泥质岩石所覆盖,形成了具有利的成矿空间和相对封闭的成矿环境,后期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形成的成矿热液,进入这有利的成矿环境中而富集成矿,按《铜、铅、锌、银、镍、钼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规范可划为产于碳酸盐岩中的铅锌矿。其找矿标志可总结为:地层岩性-中奥陶统宝塔组(O2b)同生角砾状灰岩,构造-中奥陶统宝塔组(O2b)与下泥盆统坡脚组(D1p)不整合接触带,蚀变-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重结晶及硅化。
3.2成矿控制因素分析
(1)铅锌矿赋矿地层及岩性
矿区内的赋矿地层为中奥陶统宝塔组(O2b3)上段,其赋矿岩性为角砾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2)含矿地层古地理沉积环境
该区有岩相古地理环境对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大至可分为浅海-滨海相沉积,其中矿化层之上的泥盆系坡脚组(D1p)为浅海相,沉积了一套深色的钙泥质页岩,之后地壳上升露出地表,缺失了石碳系地层,到奥陶系地壳下降重新接受沉积,沉积了一套同生角砾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的滨海相沉积,反映出地壳下降、上升、再下降的一个循环过程。
由上可看出,该区含矿层的沉积环境均为深水盆地或盆地边缘斜坡相,且均是与台地边缘相过渡的地区,这有利于多种金属元素相对富集,是良好的矿源丰带,其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容矿性,泥质页岩及不纯碳酸盐岩的互层岩系是良好的矿源—容矿—遮挡的成矿岩性组合,是有利的找铅锌矿地段。(3)基性火山岩与成矿关系
区内辉绿岩与金铅锌矿化之间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辉绿岩本身就赋存有铅锌元素,说明基性岩的侵入活动为铅锌矿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及成矿热源。根据岩体化学成分分析及石英包体测温分析,该区基性岩的挥发份和碱性程度较其它地区明显偏高,挥发组分含量高有利于成矿元素的搬运、迁移。碱性元素(主要是钠)含量高,意味着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火山气液可能富钠,它们对铅锌有较强的溶浸能力,从而可能携带较丰富的铅锌进行迁移。
(4)构造控矿特征
该区的铅锌矿明显受构造控制,且具有分级控制的特点。
1)大地构造单元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地壳演化历史,从而形成不同的矿化分带,其矿化类型、赋铅锌层位也呈现明显差异。
2)区域性大断裂,控制了区域成矿条件,从而控制了矿田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矿田间的矿床类型。如南盘江断裂、文山——麻栗坡断裂、广南—富宁断裂等。
3)NW向构造带控制着矿区的分布,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产出。剪切破碎带、不整合构造带、张性断裂带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容矿空间,多组断裂密集裂隙带或脆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及不整合构造带的交汇地段是最有利的赋矿部位。
(5)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蚀变作用是成矿热液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铅锌矿化与围岩蚀变关系密切,表现在:①碳酸岩化、黄铁矿化、硅化与铅锌矿化在空间上紧密相伴产出,铅锌矿化严格局限在蚀变带内,蚀变带的范围大于铅锌矿化的范围,有铅锌矿化的部位,必定存在蚀变,有蚀变的部位,不一定存在铅锌矿化。②铅锌矿化强度与蚀变作用的程度(蚀变作用强度和类型)有关。铅锌矿化较强的地段往往是多种蚀变作用叠加的地段,尤其是碳酸岩化、黄铁矿化发育地段,单一类型蚀变作用发育地段,其铅锌矿化较弱。中等强度碳酸岩化、黄铁矿化地段铅锌矿化较好,强烈碳酸岩化、黄铁矿化发育的地段铅锌矿化最强。
综上所述,富宁铅锌矿具有极其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未验证的找矿线索还很多,西部地区工作程度低、成矿带找盲矿潜力大、深部、外围找矿潜力大。地下500米-1500米范围内多数矿床类型存在赋存工业矿体的可能;延深500米-1500米的矿床基本上属于同一成矿作用系统,完全可以运用浅部的成矿规律指导深部找矿;物探、化探技术应用,物探方法是深部找矿的必要手段。
要突破瓶颈从而尽快实现具有宏观影响的找矿成果,首先就是要切实加强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第二是要持续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增加投入, 扩大规模。第三是要充分依靠科技加强深部找矿工作,学习、应用与进一步探索成矿地质规律,应用成矿系列概念,注意“矿集区找矿”和“缺位找矿
根据近几年危机矿山找矿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研究、物探(化探)技术、坑钻施工“三位一体”模式,即第一,地质研究提出找矿思路;第二,物探(化探)推断找矿地段;第三,坑钻施工揭露深部矿体。地质研究的内容包括成矿地质作用研究,如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岩浆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大型变形构造作 用、复合作用;成矿(矿田)构造研究,如沉积成矿构造体系、火山成矿构造体系、侵入岩成矿构造体系、断裂成矿构造体系、褶皱成矿构造体系、复合成矿构造体 系、成矿后构造;成矿特征及流体标志研究,如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流体成矿标志。物探应用技术内容有高精度磁测,包括大比例 尺直升机航空磁测、地面高精度磁测及其三维反演技术。电法包括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1000多米、瞬变电磁法(TEM)1000米以浅、激电剖面(中梯、测深)、大地电磁测深(EH-4)1000米。在这个过程中,地质研究、物探(化探)技术、坑钻施工三者必须并重,没有主次,只有先后。地质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物探技术应探索新的装备及方法,600-1000米钻机为常规装备,1500米钻机为主要装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