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
二、论述了多种风病的病因、病症、诊断要点,并介绍了五脏风病的面诊部位和相应色泽。
三、各种风证,虽然临床病症千差万别,但均有汗出恶风的共同病症,这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①,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那么洒然寒,闭那么热而闷。其寒也,那么衰食饮;其热也,那么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那么风气不得外泄,那么为热中而目黄;人瘦那么外泄而寒,那么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②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那么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那么为胸风,风入系头,那么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那么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那么为内风。新沐中风,那么为首风。久风入中,那么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那么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③。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④然白,时咳短气,昼日那么差,暮那么甚,诊在眉上⑤,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⑥善怒吓,赤色,病甚那么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⑦,
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那么月真胀,食寒那么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领先风一日,那么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那么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那么汗出,甚那么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⑧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那么寒。帝曰:善。
【注释】
①偏枯:即偏瘫,见于中风后遗症。
②邪:这里的邪特指风邪。
③病能:能,即态;病能,即病态。
④色皏:皏,浅白色。
⑤眉上:指两眉之间,又叫阕中,是肺在面部望诊的部位。
⑥焦绝:因津液消耗而唇舌焦躁的意思。
⑦肌上:疑心为颐上之误。
⑧上渍:腰以上多汗如水渍的意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