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甬剧俗谚语特点与地域文化
摘 要:本文主要以传统甬剧作品中的俗谚语为研究材料,从语音、语法、修辞等角度来分析传统甬剧作品俗谚语独特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甬剧 方言 俗谚语
俗语是指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的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主要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狭义的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俗语本不同于谚语、歇后语等,但鉴于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因而本文将之称为俗谚语。
宁波民间俗谚语非常丰富,不但数量较多,而且涉及类别广泛。甬剧作品虽未能尽收所有方言俗语,但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之一,也极力呈现了此地人民的社会生活镜像。本文以甬剧俗谚语为出发点,从语音、语法、修辞等角度来描绘传统甬剧作品中俗谚语的独特地域特色。
一、传统甬剧俗谚语的语音结构
俗谚语一般都比较讲究节奏和韵律。这种节奏主要体现在仿用古诗句结构,以五字、七字为最,朗朗上口。而韵律则有多种表现方式,有的依照普通话发音,读来比较符合韵律,而有的则必须依宁波话才更有韵味。
(一)单句式以七字最多
“会捉老鼠猫不叫”“小鱼掀不起大浪”“五月杨梅紫又红”“一树不开两样花”“瘟鸡娘难生好蛋”“破庙难留活观音”“毛头姑娘十八变”“门前大树好遮荫”“疑心会得生暗鬼”“雪人难见太阳红”“百货自会中百客”“三岁能够看到老”
其他的结构中字数不定,有六言、八言等。如:
“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急惊风偏偏会碰着慢郎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人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千年瓦片也有翻身日,吉人自有好结底”“善恶到头应有报,君子富贵恩冤明”“闭眼坐不如开眼睡”“好死不如恶活”
(二)双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
“牡丹虽为贵,总是污泥生”“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无亲勿着眷,无功勿受禄”“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捣门不吃惊”“人吓人来要吓死,鬼吓人来要成病”“快刀不杀自家人,好棒勿打上门客”“不做铁匠学打钉,不当和尚忙念经”“忍痛钻过荆棘林,到头还是苦河塘”
(三)双句式中有一部分句式讲究押韵,其韵律符合本地方音 “富做生,穷做亲”“亲帮亲,邻帮邻,财主帮乡绅,穷人帮穷人”“树高千太从根生,一旦富贵莫忘本”“娶妻要费财,嘸没聘金娶勿来”“坐吃泰山山要倒,后山黄泥要吃掉”“六月里晒煞里山道,十二月冻死樟桥脑”
以上释例中的韵脚字,有的在普通话中同样押韵,有的则依宁波
方言口音更为上口。
二、传统甬剧俗谚语的语法结构
俗谚语的语法结构形式往往表现得比较灵活,主要有单句式、复句式两种:
(一)单句型主要包括主谓句与非主谓句 1.主谓句
“药物只能医治不死病”“一根扁担六尺竟”“一树不开两样花”“瘟鸡娘难生好蛋”“儿不用娘卖身钱”“毛头姑娘十八变” 2.非主谓句
“今生欠债来生还”“偷鸡勿成蚀把米”“碰碰五斤狠六斤” (二)复句式两个分句间存在多种关系 1.并列
“山上树木有大小,官堂大路有弯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2.因果
“运道不好,碰着赤佬”“吃仔灯草灰,撒个轻巧屁” 3.递进
“两脚带屁股,杀口逃走”“前门进道士,后门进和尚”“落水要性命,上 岸要包袱雨伞” 4.假设
“就是狗要饿煞,还有地藏王菩萨来救伊”“只吃勿做寿,血脉勿活”
5.转折
“黄金不拾,去拾烂铜”“芝麻绿豆官还没做,弄得药沙罐先进门” 6.条件
“和气生财,生意会来”“价钱公道,生意会好” 三、传统甬剧俗谚语的修辞特点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俗谚语的文化特色主要反映在语言技巧的运用上。即通过比喻、对偶、夸张、对比、双关、拟人等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诠释相关地域的人情风貌。 (一)比喻
在俗谚语运用的众多修辞中,比喻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喻的使用,不仅能使俗谚语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能产生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殊意象。
俗谚语中比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语句层面上的比喻即明喻和暗喻,如“人是铁饭是钢”“眉头打百结”“麦干喉咙畚箕肚”等,也有语义层面上的比喻即暗喻。传统甬剧俗谚语中比喻以借喻为最。如“鲜花不配狗尾草,黄莺怎伴乌鸦鸟”“鱼配鱼,虾配虾”“狗眼乌珠看人低”“滴水难解百日旱”“会捉老鼠猫不叫”“小鱼掀不起大浪”“瘟鸡娘难生好蛋”“破庙难留活观音”“急惊风偏偏会碰着慢郎中”“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想岁寒松,还逢老来春”“不做铁匠学打钉,不当和尚忙念经”。 (二)对偶
1.正对,即相类似的事物之间的对偶,语义上相同相近。如:
“山上树木有大小,官堂大路有弯叉”“十指头伸出有长短,铜钿叠起有大小”“男到十八要抬人,女到十六容配婚”“猛虎虽死威不变,修竹虽枯节不移”“阳伞虽破骨格好,家道虽贫志气高”“当仔和尚骂秃马贼,当仔尼姑骂师太”“快刀不杀自家人,好棒勿打上门客”“文官出门勿坐轿,武将打伏勿骑马” 2.反对
“富做生,穷做亲”“无事胆莫大,有事胆莫小” 3.串对
“一娘生九子,离娘十条心”“五更起身不算早,路上还有隔夜人” (三)其他
甬剧俗谚语中还广泛运用了夸张、对比、双关、拟人等多种辞格,它们各具特色,为谚语增添了无穷魅力。夸张:“一洗帚打煞十八只蟑螂”“六月里晒煞里山道,十二月冻死樟桥脑”;对比:“好死不如恶活”“口硬骨头酥”“聪明面孔笨肚肠”“碰碰五斤狠六斤”等等。 四、结语
如上文所述,传统甬剧中有许多有趣的地域文化信息是通过古老的词语尤其是民俗谚语才体现出它的独特性的。这种独特性也并非对这些词语的简单的背诵与机械的复制可以体现的,而是要靠专业人员以专业的地方性语言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加以对生活的切实经验与感悟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升甬剧文化信息的质感。因此,甬剧在以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既能适应现代化市场,又可以有效保留
传统文化风俗、还能提升戏剧本体层次,同时又与其它层次共同发展的目标,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本文成果属于“2010年度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甬剧方言研究》,本课题由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G10JB003。)
参考文献:
[1]董鸿毅.宁波俚语漫谈[M].杭州:宁波出版社,2009. [2]蒋中崎.甬剧发展史述[M].宁波: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3]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 社,2000.
[4]朱彭年,薛恭穆等.阿拉宁波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