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詞解释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 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 11、 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這一

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 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 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 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 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 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 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 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 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21、 異體字:完全同音同義,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 重文:即現在所說的“異體字”。《說文解字》中指與小篆相對的“古文”、“籀文”等異體字。 23、

許慎: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主要著作有《五經異議》、《說文解字》等。《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據形說義的有系統的字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24、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所著,是中國第一部說解字義、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創了部首檢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個和1163個重文。對

2 後代的語言文字研究影響十分深遠。 25、 《說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說文解字》著稱的四位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簡稱《段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26、 說文學:指以《說文解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因為包括古代文字學的主要內容,也成為文字學的代名詞。 27、 文字學:廣義的文字學包括對古代漢字形、音、義的研究,義近於古代的“小學”。狹義的文字學指對漢字形體結構、形義關係等的研究。一般所說的文字學即指狹義的文字學。 28、 三倉:又作三蒼,是秦代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的合稱,是用小篆作为規範文字書寫的字書,也是当时

兒童識字的課本。 29、 《史籀篇》:相傳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字書。原書已佚,《說文解字》中有引用,與秦國的大篆近似,後世稱《史籀篇》的字體為“籀文”,即大篆。 30、 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時期十塊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 三書說:現代學者唐蘭主張將漢字的結構歸納為象形、象意、形聲三種,稱為三書說。後來文字學家裘錫圭主張將漢字結構歸納為表意、形聲、假借三種,也稱為三書說。 32、 右文說:宋代學著王子韶首倡從聲符推求字義的一種文字學見解,即聲符相同的字,其意義也相同。如從“戔”得聲的字都有“小”義,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等。這一學說對探討同源詞和文字的音義關係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後世學者也指出其具有牽強附會之弊。 33、 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叫孳乳字。 34、 省形: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如《说文》

“耊,从老省,至声。” 35、 省声: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声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如《说文》“炊,从火,吹省声。” 36、 亦声:文字学上指合体字的一个偏旁作义符,另一个偏旁也作义符同时兼作声符的现象。如《说文》“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 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 (1)形训(据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 (2)声训(因声求义):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 (3)义训: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 4、义训的具体方法: 3 (1) 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如“初、哉、首、基、

徂、落、权舆,始也。” (2) 互训: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 (3) 递训: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如《说文》:“讥, 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 反训: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训诂学上也 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如《说文》:“乱,治也”,《尔雅》:“故,今也”。 (5) 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 (6) 转训: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如:“许” 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5、训诂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 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 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3) 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 (4) 之言、之为言: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 (5) 读曰、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 (6) 读

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 (7) 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 相当于“„„的样子”。 6、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 (1) 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 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2) 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 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7、统言与析言: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 (1) 统言: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 的意义没有区别。 (2) 析言: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 有区别的。 8、本义与引申义: (1) 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 词的最初意义。 (2) 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开弓就要把弓 弦拉长,故引申为“延长”。 9、单音词和复音词: (1) 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

单音词。 (2) 复音词:具有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叫复音词。 (3) 偏义复词:双音节复音词的两个词素中,只由一个来表达词义,另一个只 起陪衬或占音节的作用,叫偏义复词。如《墨子》:“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指果园,“圃”字无义。 (4) 联(连)绵词:也叫连(联)绵字、联(连)语、连文、连言等,是单纯

4 复音词的一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都有语音上的联系,主要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5) 重言:也叫重言词、叠音词、叠字,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由两个形体、 读音都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表示新意义的词。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 10、 词类活用:某个实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临时活用为乙类词,就叫词类活用。 11、 同源词:也叫同根词,指语言中由同一语源所派生出来的词,这些词在语音上有同音、双声或叠韵等关联,在语义上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关联。如“不”和“弗”,“阴”和“暗”,“柔”和“弱”等 12、 重要的训诂专著: (1)《尔雅》:共十九篇,战国

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著,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2)《方言》:共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所著,是我国最早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方言学和训诂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释名》:共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采取声训的方法解释研究词义的词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于探求词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经典释文》:唐代陆德明编著的一部博采众说,注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 (5)《一切经音义》:唐释慧琳(或玄应,他也编有同名同类著作)编纂,是注释汉文佛典中字词音义的词典和训诂著作。 (6)《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编著的一部注释《广雅》的训诂名著。该书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声音通训诂,论证严密,创获甚多,在训诂学上影响巨大。 (7)《经传释词》:清

代王引之编著的专门研究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训诂专著,论证充实,断制谨严,多有创见。 (8)《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分为214个部首,共收4万7千多字。该字典体例完备、引证详实,注音、释义都比较准确可靠,使用便捷,对后世的字典编纂影响较大。 (10)《经籍纂诂》: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古汉语词汇训释的训诂资料汇编,该书对于考证古代词义和收集训诂资料带来极大便利。 (11)《助字辨略》:清代刘淇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训诂专著,总结了前代的虚词研究成果,对后来虚词和语法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12)《古书疑义举例》:清代俞樾编著,是疏通解释周秦两汉古书“辞例”的专著,涉及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对后代的古汉语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13)《马氏文通》:清末马建忠编著,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编著的古汉语语法专著,对后代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和研究影响深远。 (14)《词诠》:现代学者杨树达所著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古汉语虚词词典。 13、

重要的训诂专家: (1) 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汉代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古 代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遍注群经,成就卓著,对后代学术 5 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2) 扬雄:西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他所编著的《方言》是 第一部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 (3) 郭璞: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注》、《方言注》、《山海 经注》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 高邮二王:指清代著名学者,高邮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王念孙著有《广 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都是清代著名的训诂专著。父子二人学问精深、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成就卓著,是清代乾嘉学派的卓越代表,深受后代学者尊敬。 (5) 章太炎:近代著名学者、语言文字学家,著有《文始》、《新方言》、《小学 答问》等语言训诂专著,对语源学、方言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被誉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殿军”。 14、 几种修辞方法: (1) 稽古:即用典,援引古人的事迹或故事并将其凝练成简洁的词语

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 (2) 引经:即引用,指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经典中的语言来证明某一观点。 (3)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参互,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中,相对应 的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渗透、补充,使文词简洁精炼、富于变化的一种修辞手段。 15、合音词:由两个字的读音拼合成一个音而构成的词,如“诸”即“之于”的合音、“甭”即“不用”的合音。 三、音韵部分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 (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

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 (3)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如《汉书》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 (4)反切法:也叫反、切、翻,即反复切磨拼读成音的方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运用广泛,是古代最科学和最主要的汉字注音方法。 6、有关“声”的几个概念: (1)声纽:简称“声”或“纽”,即“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2)声类:指对韵书中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所作的分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