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古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读书一要有志气(志向):二要有________,三要有________,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4]读懂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
A.借助注释 B.联系上下文 C.使用工具书 D.以上都是
[5]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下列对“士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士 B.读书人 C.老百姓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方法的哪一点?(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有志 B.有识 C.有恒
3. 小古文阅读。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选自《列子·汤问》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 6
伯牙善鼓琴(_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善哉 (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志在高山(_____)①意向,心里想着。②记号。③记载的文字。 伯牙所念 (_____)①惦记。②说,读,诵读。 ③心里想到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 )。 A.伯牙弹的曲子,钟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 B.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听不懂
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
D.钟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 [4]“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 。 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 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 D.文笔流畅优美
4. 课外阅读。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毕,令间谍问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王雅望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何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请将原文中缺失的句子填写到下方的横线上。 [2]给短文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2 / 6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盖:(_______) 窥:(_______) 士人:(_______) 下流:(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与“河伯之观海”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结合选文,请你谈一谈为何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面的字。
(1)甚聪惠 甚:_______ 惠:______________ (2)乃呼儿出 乃:_______
(3)孔君平诣其父 诣:________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3]将原文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③。
(注释)①逮:到,及。②邑人:同县的人。古代“县”通称为“邑”。③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_) (2)资给以书(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6
[3]匡衡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古人谈读书》选段,完成习题。
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敏而好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按原文填空,写在横线上。
[2]用自己的话写写画“﹏﹏”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C.第一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品词析句子。
(1)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句的含义。说一说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快乐阅读(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从军行 一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诗中表示地名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写作手法上看,前两句是__________, 后两句是__________。
(3)题目中“行”的意思是( )。
4 / 6
A、行走B、路程C、古诗的一种体裁。 (4)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 A、岑参B、王昌龄C、高适 (5)这是一首( )诗。
A、边塞诗B、送别诗C、咏物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外欣赏。
范氏之亡也①,言姓有得钟②者,欲负③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
——《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锤:槌子或棒子。⑤況(huàng)然:形容钟声。⑥遽(jù):立刻。⑦恶:害怕。⑧悖:荒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走: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2)遽掩其耳 遽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_ (3)恶人闻之 恶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人闻之,可也;恐己自闻之,悖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恶己自闻之,悖矣。”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掩耳盗铃”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字开头的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 / 6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古诗填空。
凉州词
__________夜光杯,__________马上催。 __________君莫笑,__________几人回。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 其父,父不在, 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