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冈介绍——精选推荐

黄冈介绍——精选推荐

来源:爱站旅游
黄冈介绍

黄冈位于湖北省东部,京九铁路中段,长江中游北岸,是一座正在崛起中的中等城市。全市现辖11个县市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人口713万。京九铁路贯通我市9个县市区,通车里程229公里,约占全程的十分之一。长江水道流经我市6个县市区,岸线长达203公里。京九铁路和长江水道交汇黄冈,使黄冈独具“上路迅达南北,下江即通东西”的区位优势。黄冈西邻武汉天河机场,东邻九江机场,沪蓉高速公路纵贯东西,三座大桥横跨长江南北,构成了水路、铁路、公路、空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被称为“京九线上投资开发的黄金地段”。

黄冈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初步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40多种,特别是石英、陶土、花岗岩、黄砂等非金属矿储量大,开采价值高。黄冈是湖北省粮棉油、畜禽鱼主产区之一,蚕桑、茶叶、板栗、水果、中药材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目前全市经济已经形成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格局,铝业、摩托车、汽车配件、森工、化工、丝绸等10大产品初具规模。 黄冈名胜古迹众多,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就有17外。著名的东坡赤壁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登上文学创作顶峰的胜地,在此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黄梅五祖寺是全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禹王城遗址、李时珍陵园、大别山森林公园都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开发价值。

黄冈历来重教重文,“民俗由是变,人才由是出”。湖北人物志中,黄冈籍占三分之一。其中著名的有: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经济学家王亚南,第四纪冰川活化古发现者干铎,港台知名学者徐复观、殷海光等。蕲春县有400多位教授,素有“教授县”之称,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故乡。黄冈中学享誉全国,近几年在国际中学生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获奖。 一、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位于古城黄州的西北边。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赤壁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

以前通常认为此地并非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战场,认为赤壁古战场位於湖北南部蒲圻县境。但近年有资料考证,著名的三国赤壁之战就是在此地发生,三国时,曹操率2O万大军一路南下,连战皆捷,後与孙权、刘备的吴蜀联军遭遇於赤壁。诸葛孔明借东风,火攻曹军船舰,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曹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吴、蜀乘胜追击,曹操败走从此不敢南下。这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战也成了历史上有数的著名战役之一,故晋代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明人古往今来有无数名人游览过赤壁。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贬谪黄州之后,赤壁之名日甚。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贬黄时写有赤壁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故清康熙末年,始更名为“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的楼阁始建于西晋初年,距今约一千七百余年,后多次重建,现有面积四百余亩。建筑物计有二堂(二赋堂、雪堂),三楼(栖霞楼,涵晖楼,挹爽楼),二阁(碑阁,留仙阁),一斋(慨然斋),一像(东坡塑像),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问鹤亭,快哉亭,览胜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中二赋堂内有一块大木壁,正反面刻著前、後《赤壁赋》全文;留仙阁有一幅苏东坡游赤壁全图;碑阁内有百馀块石碑,刻满苏东坡的书法。处处是东坡居士的墨宝诗词,令人不由遥想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当年的雄姿英发! 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赤壁碑刻,闻名全国,有历代名人书画碑刻近二百块,其中苏轼书画碑刻一百余块,居全国个人碑刻之冠。解放以来,各级政府对东坡赤壁非常重视,一九五六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经过几十年修建东坡赤壁已面貌一新,成为著名的文化古迹和游览胜地。

二、将军县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总面积17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15.2万亩,耕地51.9万亩。全县总人口为61.68万人。县城距武汉112公里,距黄州130公里。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从县南穿过,加快了红安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

红安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被人们称为“将军县”。

红安人杰地灵,文物胜迹遍布全县。确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3处。其中董必武旧居,李先念旧居,红四方面军诞生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红军洞等110多处性建筑和革命遗址遗迹,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黄冈中学

湖北省黄冈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 座落在大别山南麓的黄州古城,创建于1904年。初创 时期,董必武同志曾在校执教并任校董事。

黄冈中学现有校园面积6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800平方 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十分优美。实验、电教、 文体设施,微机房、语音室、天文观测室和闭路电 视系统装备齐全,图书馆藏书10余万册,订有报刊杂 志400多种。

几十年来,黄冈中学形成了“严谨求 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造就了两万多名优秀 毕业生。他们之中有大批革命志士、文化名人、著 名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等。

黄冈中学现有33个教学班,初高中在校 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220余人,其中有特级教师11人, 高级教师80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 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中青年专 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改革开放以来,黄冈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 进行改革,全面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质量,培养全 新人才,形成了全面发展,整体优化,特长显著, 良性循环的教育环境和格局,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绩。10多年来,高考升学率稳定在90%以上。数、理、化学科全国竞赛一直在全 省名列前茅,获奖总人数共达1600多人,其中获国家 奖640人、数学竞赛每年获人数占全省1/5到1/4。王崧、 库超、林强、倪忆、王新元在国际数学、物理奥林 匹克竞赛中共获得3金3银1铜7枚奖牌。1986年以来黄冈中 学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 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学校”,“ 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贯彻体育工 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1993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学 校”。1994年九十周年校庆之际李鹏、刘华清、李岚 清、宋平等中央领导人题词祝贺。

今天,黄冈中学全体师生正以“三个 面向”为指针,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不断创新, 实现一流管理、造就一流师资、建设一流校园、完 善一流设备、创造一流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 全国第一流有特色的重点中学

四、佛教圣地五祖寺

湖北黄梅五祖寺是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于唐徽五年(654)创建的道场, 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的圣地,被誉为“天下祖庭”,驰名古今中外。

五祖寺地处黄梅东山之上,山势俨然一只展翅欲飞的大凤凰,故又名凤凰山。 其主峰白莲峰海拔465.4米,现存寺院处海拔约400米。

五祖寺整个寺庙建筑群依山势建于东山之阳,从正南山麓一天闽到山顶白莲峰 ,以蜿蜒石路为中轴线平行布局,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形式多样,风貌古朴。

东山五祖寺不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也是闻名古今的游览胜地。 五、印刷之父--毕昇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间(1045━1048),由布衣毕昇发明的,可惜沈括没有对毕昇的籍贯,身世进行记载,其它文献史料更无记载,这样,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的籍贯及生活经历,家庭状况成了千古史谜。

1992年秋,英山县地方志办公室的陈凯文,段茂畅,萧浪平等人在纂修县志调查过程中,于英山县草盘镇五桂墩村发现毕昇墓,经有关专家考证,确定毕昇的籍贯在英山,毕昇曾在英山生活过,并葬于此地,主要证据如下:

一、有碑可证。毕昇墓碑和墓碑底座皆为青石,其碑高110厘米,宽70厘米,厚13━15厘米,边沿刻卷草花纹图案。墓碑和墓碑座的石质选料,长宽尺寸,花纹,铭文雕刻都具有鲜明的北宋墓碑形制,而其风化侵蚀之严重则足以说明它不是伪品。 二、碑有铭文可查,墓碑中间二行大字为阳刻,非常清晰,文曰:

故先考毕昇神主 故先妣李氏妙音

两旁小字为阴刻,因年久化,难以辩认,经洗刷拓印,仔细观察,字迹可辩。

碑左:上部有“日”字,下有

毕嘉毕文毕文显 孝子孙男毕文斌 毕成毕荣毕文忠

碑右:上部有“月”字,下仅存“皇四年十二月初七日”数字。历史专家据此考证后认为,毕昇逝世于北宋皇祜四年(1052),并葬于蕲水县故乡(今英山县草盘)。

三、有经济环境可查,北宋时,英山地域属淮南路蕲州蕲水县县境,北宋初年就是全国闻名的产茶区,乾德三年(965),朝廷设蕲口榷货务,置蕲州马祁,洗马,石桥镇及麻城山场,专营茶叶。今英山草盘地一带就在石桥铺茶场范围内,茶场丰厚的利润使这一带经济繁荣,具备发明创造的经济条件。

四、有民间口碑可鉴。据这一带历代民间口碑相传,北宋时,毕姓是此地望族,墓地西三公里即有毕家铺地名,墓地南一公里的萧家大屋相传为原毕宰相府,沿有遗迹,墓地东十五公

里的陶家河有宰相毕翰儒墓。宰相,相府之说虽不足为信,但可证明这一带在北宋时有经济富厚的毕姓家族,并有在朝中为官者,毕姓子弟出入京师,结交沈括家人不足为怪,这些可佐证毕昇成长的环境和条件。由以上可鉴,毕昇的故里在英山。

六、医圣李时珍

李时珍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出生于蕲州(今蕲春县蕲州镇),少时从父李言闻习儒学医,14岁中秀才,后屡试不中,遂弃功名,专攻歧黄,由于医术高明,名声远播,34岁时受聘楚王府,任奉祠正,未几,被荐入京师,任朝廷太医院院判,不久告归蕲州,一面行医治病,一面编修《本草纲目》,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时珍逝世,终年75岁。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中国古代医药学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著作传遍世界各地,全球奉之为世界文化名人。

自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始,李时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这一浩瀚工程。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涉猎群书,钻研文献800种,作札记数百万言,对前人的著述,经验广罗博采,取其精华。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多次离家远行,亲身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他深入民间,不耻下问,广泛收集单方,秘方,精心编选,反复实践,就地采药,填补空白,就这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万余人,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终于于万历六年(1578)写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

《本草纲目》博大精深,成就显赫。在药物学上,它集中药学之大成,立本草之新体系,纠本草之偏误,增前人未录之新品,阐明是药性味之理论。在自然科学上,它对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生长过程,地理分布,栽培情况,实用价值均作了极其详实考证,简明生动的记述,不啻为近古以前世界上最完美的植物学教科书和辩识植物的引导书。 七、黄梅戏发源地——黄梅

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 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

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八、风景名胜大别山

〖天堂寨〗位于罗田、英山与安徽金寨县间。海拨1729米,为大别山脉最高峰。唐宋时称云山,元明时称多云山,明清以后称天堂寨。它地形险要,兵家必争;山形奥折,险绝突兀,谷险溪深,如笑天狮、笔架山、双石笋、佛手石、九道箍等皆为绝胜险景,历史上或义士据险,或官兵驻扎,或土匪啸聚。它林荫蔽日,鸟语花香,气温凉爽,北宋王安石赞:“扪萝挽茑到山趾,迎见吹泻何峥嵘”,明朝卢浚咏:“万仞峰高一涧寒,乱花穿柳点征鞍”,清朝姜廷铭颂:“山岩古寨插云间,吴楚东南第一关”。其侧之薄刀峰也是著名游览地,下临天堂水库,库光山景、水天一色,是良好的游览、避署地。

龟山风景区〗位于麻城市区东三十公里处,因其山巅一块巨石形状酷似一只昂首向上的巨龟而得名。此山景点甚多,主要有龟峰旭日人迹岩,马迹岩,观音岩,棋盘岩,试心石,虎跑井,白龙井,黑龙井等。其中“龟峰旭日”最为著名,若值凌晨,站在雁门寨观龟峰日出,但见“扶桑动摇,海水吞吐,金蛇万道,射日荡心,固无俟侈谈泰山日观也”。每处景点都有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更令人称奇叫绝的是龟头之下的“龟涎”。所谓“龟涎”,乃是崖之上的一眼泉水,夏冷冬温,天旱不干,暴雨不溢,晶莹清澈,四季不涸。素有“龟涎泡龟茶,天下第

一家”之说。

〖五脑山〗位于麻城市北八公里处,主峰海拔约五百米,周围群山起伏,犬牙交错,崎岖曲折。幽谷清泉,潺潺细流,如鸣佩环。斜坡怪石,如龟昂首,如犬伏地,错落排列。每年春夏,杜鹃怒放,染红群山;兰花竞发,清香扑鼻。秋水蓝天,茶花雪白,铺缀大地;寒冬数九,翠柏苍松,傲雪斗霜。此外,还有许多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景点,如磨钱岩,系马桩,凤凰池,狗钻洞,梳妆台,油盐穴等。

五脑山有南北古庙对峙,雄伟壮观。北庙在仙居山,名静月寺,系东晋时建造。寺邻麻姑仙洞,相传为麻姑修真处,仙洞之顶,悬石支架,中空如屋。南庙乃帝主宫殿,有一亭,曰静心亭;一院,曰道峰分院;二门,曰一天门,二天门;三宫曰紫微宫,威灵宫,玉清宫;四楼曰钟楼,鼓楼,戏楼,聚峰楼;四殿,曰拜殿,帝主殿,娘娘殿,祖师殿。总计百多间房屋,始建于北宋道教兴盛时期。

〖天台山〗位于红安县城北40公里,属大别山山脉,其山形似台,巧若天造,故名天台山,主峰高817米。该山奇峰突兀,环周皆石,峭立如壁,势若接天。其主峰由伯台,仲台,叔台,小台组成。伯台最大,仲台,叔台,小台联亘并立于伯台东南。明代理学家耿定向,辞官后居天台山,与弟耿定理,耿定力在此设书院讲学授徒,并著有《耿天台文集》,《耿子庸言》等。明代思想家李贽,清诗人邹普等也曾在此讲学。

沿台脚登山,须经离垢门,息缘门,至达天门,方能抵达伯台顶。三门皆为明耿定向题名。离垢门左有石如座,曰:坐忘台,又曰鸿琴处。循台而右,两石开合,中石隐隐为蛇状,曰:臣龙洞。洞前有泉,从石穴中出,就石蓄池,积一夕,可数十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