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庄子思想

浅析庄子思想

来源:爱站旅游


浅析庄子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一、自然天真之美

人们常常提起庄子,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这种自然观,并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引向人生,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道法自然”就是《庄子》一书最核心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自己的样子。“道法自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因此,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自然为宗,其自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是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彰显为至高形态的“大美”;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体现为真诚无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而返朴归真;对于艺术而言,“自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而达到的自由境界。

首先,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之道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庄子连用“大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无为中所自然彰显的最高境界。。“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生命。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自己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道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自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庄子在强调保持自然本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自由,强调了真美与自由的统一,没有自由,就谈不上自然本性之美。在这里,庄子以“道”的立场破除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实用的立场。

其次,人性的自然之道体现为去伪存真,回归天然本性。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由于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自然之美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自然和大道赋予了万物一切禀性,使万物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华丽有质朴,有长寿和短命。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美丽多姿,万物都独有其魅力。倘若用人为地智巧使万物的禀性都一样,那就是太不明智了。在现实社会中,大多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万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真,漠视其生命。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美体美容术如隆鼻隆胸风靡世界,到处砍伐树木、填整土地盖房子的现象,海洋鱼类的稀少、河流的污染等等。这些都是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本“无为的自然”才造成的。本来我们与自然和谐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着,但是我们却破坏了这种“和”的状态,致使这些冲突尖锐化。我们无法否认是我们自作聪明,用人为的智巧或高明的技术,破坏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我们人的智慧和发展,必须和自然合而为一,才算是真智慧,万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其他的事、其他的人,做事要适应自然,顺从万物原本的性情。

庄子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诗人、文学家莫不推崇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状态。“莫之为而常自然”在庄子美学思想中,无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道”的本性。这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

普遍规律,只有按自身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庄子强调“自然”与“道”的统一,即“真”与“美”的统一。可见庄子认为合乎道,顺应自然,纯真率直的就是天地之美。

二、得意忘言

庄子对“言”有两个著名论断:其一是卮言——无心之言——言无言;其二就是得意忘言。二者其实是一回事:只有得意才能忘言,只有忘言才能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得意忘言”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言不尽意”。庄子并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言不尽意”出自《易传系辞》,但通篇《庄子》都在讲这样一个意思。庄子认为,语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但是世人却以书中的片言只语、形色名声为贵,这就“贵非其贵”了。

\"轮扁斫轮\"故事,庄子在这里表达的见解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说斫轮的方法不能用言语传授,但另一方面又说实际上将斫轮之术口授于人,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正是人类劳动实践中为了交流经验,传递思想感情而创造出来的,认为人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不能言传,把一切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看作是糟粕,不过轮扁斫轮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这却是精僻的。

三、虚静与雾化

自然之道在艺术实践中表现为“技进乎道”的过程。“技”为手段,“道”为目的。《庄子》一书中讲技艺是为了说明履道者的自由境界,是以技喻道。当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极致,也就进入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这种对必然的把握,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从根本上说,还是顺应自然、虚静体道。

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对理解庄子的道、技思想很有启迪。梓庆通过斋戒使心灵虚静,从不藏庆赏爵禄,直到忘记自己的四肢形体,忘记朝廷,使技巧专一,屏绝外界的一切干扰,然后进入山林,观察木材,等鐻钟的意象形成才进行制作。这时候的他虚静坐忘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只有在这种坐忘的绝对自由的无意识的状态中,人在精神上才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境界里,人才能达到最高的审美境界—对本体美的把握。这就是以他的自然与树木的自然相契合,从而创造出凝神的鐻来。从梓庆削木为鐻的过程看,精于技艺者专诚用心的过程与养生、体道是一致的,即必须与荣禄保持距离,以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创作的重要理论。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正是顺任自然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刻苦的技术训练,才能超越“官知”的局限,只用道来驾驭技巧,以神驭形,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而使有法臻于无法,无法而不离于法,达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自由境界。道技相通的道理揭示了审美创造中规律与自由相统一的深刻思想。

《庄子》书中谈技艺的寓言如\"轮扁斫轮\"、\"庖丁解牛\"、\"佝偻承蜩\"、 \"津人操舟若神\"、\"吕梁丈夫蹈水\"、\"梓庆削木为鐻\"等对后世文学批评都有一定的启发。首先,庄子讲的这些寓言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有其道也就是教存在其间的,人们要驾驭事物,获得精湛的技术,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的道,而不能凭主观意志,胡为蛮干,其二,要掌握“道”达到神化的境界,必须有长期的实践功夫,其三,要获得高超的技艺,还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所谓“用志不分,万凝于神。都是讲必须专一,心无旁骛,才能在技艺上达到熟能生巧,所有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也是适用于文学创作的。

《庄子》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源头,它的问世,不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至世界几千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会让我们永远受益。

高雨智

中文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