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1.(1分)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C.用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
2.(1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天然气
C.空气
D.冰水
B.轮胎爆炸 D.湿衣服晾干
3.(1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B.点燃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 C.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黄铜与铜的硬度 D.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4.(1分)我国在临床试验中研究出磷酸氯喹在治疗新冠肺炎有一定的疗效,其化学式为C18H32ClN3O8P2。下列有关磷酸氯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磷酸氯喹是一种纯净物 B.一个磷酸氯喹分子含有64个原子
C.磷酸氯喹由碳、氢、氯、氮、氧、磷六种元素组成 D.磷酸氯喹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32:3
5.(1分)康康通过对蔗糖溶液的探究,得出对溶液认识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的下层比上层甜
B.温度不变时,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溶液浓度不变 C.溶质都以分子的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D.溶质溶于水时,都有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6.(1分)稀土元素被称为当代的“工业味精”,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研究成果使稀土元素的分离变得更加简单。镧是一种稀土元素,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 C.镧的原子序数为139 D.镧原子核内有57个质子
7.(1分)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 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二氧化碳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8.(1分)下面是某同学对主题内容进行的归纳情况,你认为其中一组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安全:进入山洞先做“灯火实验”,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验纯
B.环保与使用:加快“煤改气”,多使用清洁能源:推行共享单车,打造绿色交通 C.微粒与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D.元素与组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铝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 9.(1分)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氧化物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氧化物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0.(1分)在2A+B═3C+D的反应中,80gA与12gB恰好完全反应,若B与C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2,则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5:3
B.1:1
C.3:5
D.1:2
11.(1分)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水、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铁、铜、汞等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D.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也可以形成离子 12.(1分)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含碳量高
C.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弱 D.生铁、氧化铁都属于合金
13.(1分)下列图象与所对应的叙述中关系正确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电解水实验
C.向某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D.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14.(1分)有镁、铝、锌、铁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可能是(A.0.2g
B.0.6g
C.0.8g
D.0.9g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2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 。
16.(3分)202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人们常采用 的方法,既降低水的硬度,又杀菌消毒。
(2)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实验室欲配制80g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 g.在其它操作无误的情况下,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6%(填“<”、“>”或“=”)
17.(3分)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
(3)要将t2℃时6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g。
18.(3分)在“新十条”颁布后,疫情防控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勤洗手、戴口罩、环境消毒等个人防护措施依然要重视,努力避免成为“小阳人”。 (1)佩戴口罩防御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 操作。
(2)居家可以使用75%的酒精溶液擦拭物体表面。75%的酒精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从安全角度,专家建议家庭大面积消毒不能喷洒酒精,主要原因是: 。 19.(2分)我们常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常见物质的组成,如图:
(1)实验A的主要结论: ; (2)实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3分)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答下列问题: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请回
(1)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2)参加反应的
和
粒子数之比是 ;
(3)写出一条从图中还能得到的信息: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3分)青少年应了解防火灭火的科学方法。
(1)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这种灭火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2)若发现房间中燃气泄漏,闻到了燃气逸出的气味,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22.(3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代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或C装置均可作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B装置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 (3)若用如图F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H2,请简述操作步骤。
23.(2分)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C为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氧化物,且A有毒,D为紫红色金属单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右图(图中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D转化为B的化学反应类型 。
24.(2分)对比法是实验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图所示实验:
(1)A图:实验中对比 (填序号)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2)B图: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满CO2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10分)2022年11月20日,第二十二届世界杯开幕仪式在卡塔尔海湾球场举行,体育场馆的建设使用了大量的金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金属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方式一:人类常从矿石中获取金属材料
(1)铁是冶炼最多的金属,工业炼铁的原料中,焦炭的作用除了可以提供热量外,还能 。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冶炼生铁的化学方程式 。 如图是实验室里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2)反应开始时应先 (填“通CO”或“加热”),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玻璃管中的现象为 。
(3)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 方式二:从废液中提取有价值的金属
(4)往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有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即可)
(5)黄铜是铜、锌合金,它可用来制造机器、电器零件及日用品。取60g该铜锌合金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烧杯内剩余固体质量为47g。请计算: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多少?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中学九年级(上)期末
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1.(1分)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C.用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
B.轮胎爆炸 D.湿衣服晾干
【解答】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轮胎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用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湿衣服晾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1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天然气
C.空气
D.冰水
【解答】解:A、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冰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3.(1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B.点燃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 C.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黄铜与铜的硬度 D.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解答】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可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黄铜与铜的硬度,
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是硬水,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4.(1分)我国在临床试验中研究出磷酸氯喹在治疗新冠肺炎有一定的疗效,其化学式为C18H32ClN3O8P2。下列有关磷酸氯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磷酸氯喹是一种纯净物 B.一个磷酸氯喹分子含有64个原子
C.磷酸氯喹由碳、氢、氯、氮、氧、磷六种元素组成 D.磷酸氯喹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32:3
【解答】解:A、磷酸氯喹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个磷酸氯喹分子是由18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3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2个磷原子构成的,则一个磷酸氯喹分子含有64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磷酸氯喹由碳、氢、氯、氮、氧、磷六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磷酸氯喹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1×32):(14×3)≠18:32: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1分)康康通过对蔗糖溶液的探究,得出对溶液认识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的下层比上层甜
B.温度不变时,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溶液浓度不变 C.溶质都以分子的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D.溶质溶于水时,都有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解答】解:A、溶液具有均一性,蔗糖溶液中各处一样甜,故选项说法错误。 B、温度不变时,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浓度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溶液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D、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吸热,构成物质的微粒与水分子形成水和分子的过程,这一过程需放热,如果吸热大于放热则溶于水表现为吸热,如果吸热小于放热则溶于水表现为放热,如果吸热等于放热则表现为溶于水温度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6.(1分)稀土元素被称为当代的“工业味精”,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研究成果使稀土元素的分离变得更加简单。镧是一种稀土元素,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 C.镧的原子序数为139 D.镧原子核内有57个质子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镧,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7,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7,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镧原子核内有57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1分)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 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二氧化碳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解答】解:A、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把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二氧化碳是结论而不是现象,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亚铁离子在溶液中显浅绿色,所以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1分)下面是某同学对主题内容进行的归纳情况,你认为其中一组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安全:进入山洞先做“灯火实验”,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验纯
B.环保与使用:加快“煤改气”,多使用清洁能源:推行共享单车,打造绿色交通 C.微粒与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D.元素与组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铝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
【解答】解:A.进入山洞先做“灯火实验”,以防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人缺氧窒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为防止发生爆炸,应先检验气体的纯度,正确;
B.加快“煤改气”,多使用清洁能源:推行共享单车,打造绿色交通可以节约化石燃料,防治环境污染,正确;
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正确;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错误。 故选:D。
9.(1分)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氧化物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氧化物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解答】解: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B、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KCl,不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10.(1分)在2A+B═3C+D的反应中,80gA与12gB恰好完全反应,若B与C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2,则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5:3
B.1:1
C.3:5
D.1:2
【解答】解:若B与C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2,根据题意有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12g×6=72g,则反应生成D的质量是80g+12g﹣72g=20g。 设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x:y。 2A+B═3C+D x y 12g 20g =
x:y=3:5。 故选:C。
11.(1分)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水、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铁、铜、汞等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D.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也可以形成离子
【解答】解:A、二氧化碳、水、氨气都是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故A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故B错误; C、铁、铜、汞等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故C正确; D、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也可以形成离子,故D正确。 故选:B。
12.(1分)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含碳量高
C.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弱 D.生铁、氧化铁都属于合金
【解答】解: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钢的含碳量是0.03%﹣2%,生铁的含碳量是2%﹣4.3%,所以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含碳量低,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常温下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可以阻止里面的铝进一步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生铁属于合金,氧化铁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3.(1分)下列图象与所对应的叙述中关系正确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电解水实验
C.向某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D.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解答】解: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有催化剂反应快,无催化剂反应慢,但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图像错误。
B、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选项图像错误。
C、向某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会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过程消耗水并放出热量,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小,最终变为零,故选项图像错误。
D、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与稀硫酸反应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氢气质量要大,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最终铁生成氢气的质量要大,故选项图像正确。 故选:D。
14.(1分)有镁、铝、锌、铁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可能是( ) A.0.2g
B.0.6g
C.0.8g
D.0.9g
【解答】解:设7.2g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Mg+2HCl=MgCl2+H2↑ 24 2 7.2g x
x=0.6g
同类方法可以得到7.2g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8g,7.2g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约为0.22g,7.2g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约为0.26g,由于金属是镁、铝、锌、铁的混合物,则生成氢气的质量可能为0.6g,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2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
(2)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解答】解:(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2)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故答案为:
(1)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6.(3分)202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人们常采用 煮沸 的方法,既降低水的硬度,又杀菌消毒。
(2)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实验室欲配制80g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 75.2 g.在其它操作无误的情况下,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 6%(填“<”、“>”或“=”)
【解答】解:(1)生活中,人们常采用 煮沸的方法,既降低水的硬度,又杀菌消毒。故答案为:煮沸;
(2)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实验室欲配制80g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80g﹣80g×6%=75.2g;在其它操作无误的情况下,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溶剂的质量偏大,所以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6%。故答案为:75.2;<。
17.(3分)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任写一种)。
(3)要将t2℃时6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140 g。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3)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故答案为:(1)t1;
(2)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3)140.
,解得x=140g。
18.(3分)在“新十条”颁布后,疫情防控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勤洗手、戴口罩、环境消毒等个人防护措施依然要重视,努力避免成为“小阳人”。 (1)佩戴口罩防御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 过滤 操作。
(2)居家可以使用75%的酒精溶液擦拭物体表面。75%的酒精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C2H5OH 。从安全角度,专家建议家庭大面积消毒不能喷洒酒精,主要原因是: 防止发生爆燃 。
【解答】解:(1)佩戴口罩防御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故答案为:过滤;
(2)75%的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酒精具有可燃性,从安全角度,专家建议家庭大面积消毒不能喷洒酒精,主要原因是防止发生爆燃;故答案为:C2H5OH;防止发生爆燃。
19.(2分)我们常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常见物质的组成,如图:
(1)实验A的主要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2)实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H2↑+O2↑ 。
【解答】解:(1)实验A中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答案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2)实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故答案为:2H2O
2H2↑+O2↑。
2H2↑+O2↑。
20.(3分)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答下列问题:
”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请回
(1)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化合反应 : (2)参加反应的
和
粒子数之比是 2:1 ;
(3)写出一条从图中还能得到的信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合理即可) 。
【解答】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
(1)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
和
粒子数之比是2:1;故答案为:2:1;
(3)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等;故答案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合理即可)。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3分)青少年应了解防火灭火的科学方法。
(1)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这种灭火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2)若发现房间中燃气泄漏,闻到了燃气逸出的气味,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解答】解:(1)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答案为: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2)发现房间中燃气泄漏,闻到了燃气逸出的气味,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故填: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22.(3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A (填字母代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
(2)B或C装置均可作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B装置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
(3)若用如图F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H2,请简述操作步骤。
【解答】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选择A作为发生
K2MnO4+MnO2+O2↑;A;
装置;故答案为:2KMnO4
(2)B或C装置均可作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B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3)用F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H2,则需要在集气瓶内装满水,因为氢气水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使a管与气体发生装置连接,故答案为:将集气瓶内装满水,a管与气体发生装置连接。
23.(2分)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C为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氧化物,且A有毒,D为紫红色金属单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右图(图中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CuO(2)写出D转化为B的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
Cu+CO2 。
【解答】解:(1)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C为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氧化物,且A有毒,所以A是一氧化碳,D为紫红色金属单质,所以D是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C是二氧化碳,B是氧化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与B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CuO
Cu+CO2;
(2)D转化为B的反应是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化学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CO+CuO(2)化合反应。
24.(2分)对比法是实验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图所示实验:
Cu+CO2;
(1)A图:实验中对比 ①③ (填序号)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2)B图: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满CO2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用水喷湿的部分变红色 。
【解答】解:(1)A图:实验中对比①(铁与水接触,生锈)③(铁与水隔绝,不生锈)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故答案为:①③。
(2)B图: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将小花的一半用水喷湿,放入装满CO2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用水喷湿的部分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色。 故答案为:用水喷湿的部分变红色。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10分)2022年11月20日,第二十二届世界杯开幕仪式在卡塔尔海湾球场举行,体育
场馆的建设使用了大量的金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金属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方式一:人类常从矿石中获取金属材料
(1)铁是冶炼最多的金属,工业炼铁的原料中,焦炭的作用除了可以提供热量外,还能 提供还原剂一氧化碳 。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冶炼生铁的化学方程式 3CO+Fe2O3
2Fe+3CO2 。
如图是实验室里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2)反应开始时应先 通CO (填“通CO”或“加热”),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玻璃管中的现象为 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
(3)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处理多余的一氧化碳气体 。 方式二:从废液中提取有价值的金属
(4)往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有 硝酸锌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Cu(NO3)2=Cu+Zn(NO3 )
2
。(写一个即可)
(5)黄铜是铜、锌合金,它可用来制造机器、电器零件及日用品。取60g该铜锌合金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烧杯内剩余固体质量为47g。请计算: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多少?
【解答】解:方式一:(1)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可以供炼铁使用;炼铁时还需要一氧化碳做还原剂,二氧化碳与过量的焦炭反应可以生成一氧化碳;因此焦炭的作用除了可以提供热量外,还能提供还原剂一氧化碳;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冶炼生铁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
2Fe+3CO2;
(2)一氧化碳属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受热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反应开始时应先通CO,排净装置内空气;氧化铁为红色固体,铁粉为黑色固体;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
成铁和二氧化碳,因此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玻璃管中的现象为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3)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但其有毒,污染空气,因此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通过燃烧的方法处理多余的一氧化碳气体; 方式二:
(4)锌的活泼性大于铜和银,往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u(NO3)(NO3) 2、Zn+2AgNO3=Zn(NO3) 2=Cu+Zn
2+2Ag;根据反应可知,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为硝酸锌;
(5)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取60g该铜锌合金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烧杯内剩余固体质量为47g,则47g固体为铜,则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60g﹣47g=13g;设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13g x 列式:
,解得x=0.4g;
答: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0.4g。 故答案为:
(1)提供还原剂一氧化碳;3CO+Fe2O3(2)通CO;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3)处理多余的一氧化碳气体;
(4)硝酸锌;Zn+Cu(NO3)2=Cu+Zn(NO3)2或Zn+2AgNO3=Zn(NO3)2+2Ag; (5)0.4g。
2Fe+3CO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