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堡堂墼堕堑垦竺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OO8年4,El第29卷第4期总第354期 近年高等中医院校师承教育试点班研究 曹丽娟① 摘要:中医院校教育改革已经开始注重中医特色和优势,部分学校在中医专业恢复师承教育,开办试点班。试点班以中医 课程为主,培养方向是中医特色临床。在师承教育试点班里,已经把纯中医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相对分开。恢 复师承教育试点班是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它在推进院校教育结构调整,完善教育体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师承教育 中图分类号:R—O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8)4—0059—03 Research on the Recent Experimental Classes of Master--discipl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O Li--juan.China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paid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CM.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tored the master--disciple education and estab— lished the experimental classes。which focused on the TCM courses and clinic.The education of pure TCM was separated with the educa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 restoration of master—disciple education was a positive and effective exploration and showed important effects on promoting the regulation of education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educationa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Key Words: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ster--disciple education 解放后,政府一直采取以西医模式管理中医的政策,试图用 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在中医教育上,亦是 按西医院校模式培养学生,以致中医教育越来越西医化。虽然, 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学生,并已经成为中医医疗机构的主体,但 是这些学生在临床上相对缺乏中医特色和优势,通常不能治疗 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进行毕业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正常毕业 并获取学位;另一方面通过师承班的结业考核,可获得学院颁发 的师承班结业证书lz]。 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开办本科生师承班。任命中医理论 扎实、临床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教授或主任医师为师傅,手把手 带领学生参与临床、科研工作,强化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学 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学 西医无法治愈的疑难病症。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部分高等中医 院校恢复了传统的师承教育,相继开设试点班。具体言之,即让 学生以中医特色临床为学习主线,强调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 进行辨证施治。在低年级时即确定一对一的精英导师,通过随 师应诊,领悟中医理论精髓,师承导师学术精华,以便掌握较高 的中医特色诊疗水平。 1 师承教育试点班的具体情况 1.1设立普通师承教育试点班 院把这2O名徒弟作为中医传承的‘火种’,因为比博士生的数量 还要稀少。福建中医学院在全国开展师承教改试点工作,被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国家级教改课题_z]。 2005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设立中医临床方向试点班,主要 培养中医功底深厚、诊疗能力较强的临床应用型中医人才。本 专业实行导师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突出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 1999年,广西中医学院开办的传统班。选择学生的方式是 自愿报名、专家考核及学院审批。在进行广泛宣传后,98级中医 和中医基本功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理论体系, 并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等形式,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 临床辨证能力,和对专科专病进行研究的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 中医临床工作 ]。 2005年9月18日,湖北中医学院第一届中医教改试点班开 专业报名参加传统班的学生达到108人。随后,组织有关专家、 教授对报名参加传统班的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中医专业思想和中医文化功底等。最后,学院根据考核结果,择 优挑选2O名学生进入传统班学习。教学内容以中医经典著作 为核心,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采用归纳与推演医理的方法, 深化中医理论教育Ⅲ。 2004年,长春中医学院开办研究生师承班,首届共有2O名 班暨拜师仪式举行。该班的师资配备雄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 内都享有盛誉,其中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 导老师及11位博士生导师。32名同学人班时,分别通过英语和 医古文考试。此次中医教改试点班旨在强调中医继承性强的特 点,每位本科生由一名研究生导师单独指导,指导他们精读中医 经典著作,加强他们中医理论功底,同时培养他们临床实践的能 学生。导师不仅有本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还特聘全国著名 老中医任继学教授担任师承班导师组组长。师承班学生一方面 力,以期早日形成中医思维[4]。 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北京 100700 1.2设立纯中医师承教育试点班 Medicine and 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Apr 2008,Vo1.29,No 43,Total No 3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近年高等中医院校师承教育试点班研究——曹丽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8年4月第29卷第4期总第354期 2006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重点培养七年制传统型中医药人 才,首批共招3O名学生,从2005级七年制专业通过自愿报名和 遴选考核产生。课程设置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重点强化中 医经典理论教育,实行名师带徒,即跟随名中医坐诊,实现早临 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开办传统班的动机是“现代社会急需培 养一批掌握中医理论精髓、会看疑难病的传统型中医”,[5 3即培 养中医功底深厚、能完整传承中医理论和技能的传统型中医。 师承教育的特点即主要在临证中学习,而不是把重点放在 课堂上。因为中医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浑然一体,只有通过 临床实践,才能慢慢领悟及感受,最后真正掌握。特别是通过手 把手的言传身教,才能原汁原昧传承中医的精髓。从加强中医 药特色和优势的趋势上来说,高等中医院校增加师承教育的比 例,是肯定无疑的。目前师承教育刚开始恢复,存在问题较多, 需要一个成长过程。 具体来说,这个班淡化外语和西医,即不考外语,不要求会开西 药。但要学会中医、针灸、推拿、看病、认药、炮制等十八般武艺。 招生通知公布后,立刻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在500名应届 生中,有近百人报考仅招收3O人的传统班! 成都中医药大学亦开展七年制传统班,“早期即实行导师 制。强化学生学习中医理论如四部经典,跟导师早上临床,贯彻 早临床、多临床、导师制的方针。学习西医的课时比较少,仅是 了解而不是掌握西医”。[6]此举打破了教育部现有规范的中医药 2.1 中医为主,先学中医 高等中医药院校是职业院校,中医药是其属性和特色,学科 结构应以中医为主。以前一直要求同时精通中医和西医,或者 是中西医结合,这是超前的理想化设计。现在,中医院校的课程 基本是中医和西医各半,要求在五年的时间里,掌握两种医学, 结果只能是造成中医和西医皆不精的中等人才。加强中医课 程,中西比例7:3较为适宜。只有这样,才能把以中医为主的 方针落到实处。由于高等中医药院学生以理科标准招生,学生 从小习惯还原科学式的教育,很少接触系统科学的内容,加上本 教育模式。以期通过这一试点,摸索出中医药高等院校按中医 成才规律进行教育的模式,总结出培养受社会欢迎、真正继承发 扬中医药精髓的中医师的经验。 上面两种师承教育试点班的总原则是“跟名师、读经典、做 科课程内没有关于方法学的科目,当接触中医学的时候,便会发 现很多与从前所学知识矛盾的地方,于是提出质疑,甚至怀疑、 否定中医的科学性,降低学习兴趣。学生同时学习中西医科目, 容易混淆中医和西医的概念,无法同时形成两种医学思维方式。 临床”。(1)读经典:即研读以中医四大经典为首的经典著作。 2O世纪5O年代的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占有较大比 例,是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方式的基础。如今中医四大经典著 作所占课时很少,所以学生很难建立起中医思维方式。因此,中 医经典著作一定要精读,重点篇章要背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科教司组织编写,由李振吉、王永炎编辑的5万字《中医经典必 如果先学中医,等基础扎实后,再学西医,便不会产生这些问题, 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肯定有大幅增强。 2.2重新编写教材 解放后所编辑的教材中,以1958年9月出版的第一版《中 医学概论》教材中医特色最为浓厚。它对古代医籍进行系统整 理,并结合后人的实践经验而写成。本书分上、中、下编。上编 是基本理论和医疗原则概要,中编是临症各科概要,下编是经典 读》,已经于2005年4月出版。将来逐渐要求学生像背英语一 样背诵中医经典名著。(2)做临床:即从二年级开始在医院上临 床课,长期大量地直接接触病人。大幅增加临床课程,是为了牢 牢把握以临证实践为教学主线,全方位地在临证实践中接受培 概要。它概括出中医学的全貌,处处贯彻从整体着眼的精神,随 处体现着辨证论治这个精髓。第一版教材经全国各地试用后, 反映良好。1959年1O月,第一版《中医学概论》教材再版,新增 五运六气和气功等概要,美中不足的是删去下编。后来的教材 “一养。师承教育试点班的临床教学,以中医药为主体,突出运用中 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从门诊到病房,刻意追求先中后西、能中 不西,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3)跟名师:即拜 名医为师,试点班的教师皆是学院顶尖级的临床尤为突出的教 代不如一代”。中医泰斗邓铁涛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中 医教材存在很大问题,掺杂过多的西医理念,冲淡中医自身的理 论基础,丢掉中医的根本。这种教材,肢解中医原有的学术体 系,按西医体系重新拆分组合,削中医之足以适西医之履。中医 理论不能独立存在,按照西医理论进行解释,以致牵强附会,错 误百出。其它各科教材也是如此。现在,应该由名老中医牵头, 授。有了他们的悉心传授,中医薪火才能原样传承,而不“变 昧”。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绝技代表着当前中医理论 和临床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 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指导性。“读 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是当代对师承教育的生动贴切的概括,实 重新编写类似第一版的教材,剔除中医理论中加入的西医解释 部分,还原中医理论的本来面目。 际上它一直是中医学的传统教育方法,并被古代私人带徒、民国 中医院校恪守不移。 2.3 引进民间名老中医为师 有了好的教材,更要有良师。中医院校教师分成两部分,一 上面两种师承教育试点班的区别是:在普通师承教育试点 班里,原来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只是多学一些 经典著作,增加一些名老教授的临床带教课,其它课程与原来的 基本一样,所以,学生的思维模式基本上仍是中西医结合模式 部分做前期教学,一部分做后期临床。前者钻研中医理论较多, 但缺少临床实践;后者则相反。除老教授外,多数教师尤其是低 资历教师,缺乏临床经验,特色临床几乎没有。目前,名老中医 的。有的甚至是,一边学习中西医结合的课程,一边接受师带徒 的临床实践,毕业时取得两个证书。在纯中医师承教育试点班 极为缺乏,有独门绝技的民间名老中医同样代表着纯正中医的 最高水准。他们基本按祖先传承的方式进行治疗,完整保留中 医特色和精髓,如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教授的师父李阳波,民间 中医网介绍的张敬营等。为了提高师承教育试点班的临床水 平,选定部分民间名老中医,以对待全国500名老中医带徒那样 的荣誉对待他们,请他们为师承教育试点班授业。 3 结语 里,初步尝试打破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模式,恢复传统的纯中医教 育模式,较多缩减外语和西医课程,以至不考外语,只是了解西 医而不要求掌握。这种纯中医师承教育试点班是中医振兴的希 望,只是目前这种纯中医师承教育试点班还是凤毛麟角。只有 较多开设这种班,才能造就较多临床精英人才。 2深化师承教育试点班的设想 60 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形成和发挥。 Medicine and 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Apr 2008,Vol 29,No 4,Total No 3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墨圭壹笠生堕堕笪 墼宣 生堡 塞二=重 塑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4月第29卷第4期总第354期 2005年1月,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前部长高强强 调,中医药必须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办事,不能盲目照搬西医模式 理想的实习基地和学生毕业的就业园地,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 所学。可以说,纯中医诊疗中心的出现,让纯中医师承教育试点 管理中医。2006年1月,卫生部前部长高强更加明确强调:希望 中医院永远要姓“中”,不要忘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如果中西 医结合最后的结果是中医西化了,那方向就完全错了。2007年 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更是以注重中医特色和优势为灵魂。 班这株幼苗有了更大希望,为它的进一步扩大发展,提供了有力 的实体保障。 开办传统型人才培养试点班,只是个别院校的自行行为,教 育部还没有下达官方实施的命令,所以,稳定性弱,统一性差。 将来,如果教育部下令每个中医院校都办传统班,并在毕业分配 上给予政策倾斜,那么将使传统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常规制度。 毕竟,制度的形成是它们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黄贵华.开办中医专业传统班的实践探讨[J].中医教育,2001,(5): 1 7—18. 中医院校教育改革已经开始注重中医特色和优势,部分学 校在中医专业恢复师承教育,开办试点班,尝试把传统中医和现 代中医的培养相对分开。经过数年的特殊培养,试点班学生毕 业后,将以绝对优势,直接进入l临床一线,几年后即可以成为栋 梁之才。将来,以l临床为主且初步掌握特长的学生,能够占到总 数的一半左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逐步改变目前高级临床人才 缺乏的局面。 [2]陆静.传统与现代的“嫁接”——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积极吸纳师 恢复师承教育试点班是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它在推进 承教育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05—09—29(3). [3]新浪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招生专业介绍[EB/OL].(2006—05— 01)[2006~12—04].http://www.sina.com.ci1 E4]刘成汉.本科教育采取研究生教学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05 院校教育结构调整,完善教育体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 用。如果抓住这个切入点,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将具有典型意义 和全局意义。具体说来,中医院是中医学校教育的终端,它们对 中医特色和优势发挥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向、 数量及种类。让学校与医院互动,是师承教育恢复的最理想状 10—13(2). [5]刘燕玲.薪火相传说中医[N].健康报,2006—11—08(4). [6]胥晓琦.荆棘中走出振兴之路——访四川I省副省长刘晓峰.中国中 医药报,2005—11—28(1). 作者简介:曹丽娟(1964一),女,河北肃宁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 国医学史。 态。2001年,广东省中医院在全国中医医疗系统首先恢复“师带 徒”,挑选中青年骨干拜该院名老中医为徒弟。同时,广东省中 医院选派优秀医师为广州中医学院带徒,学生长期吃住医院,进 行临证学习。更为可喜可贺的是,2006年在上海和福建出现两 家纯中医诊疗中心,推出后很受欢迎。这在全国是领先的,受到 多方关注,有些院校跃跃欲试。纯中医诊疗中 L7是试点班学生 收稿日期:2007—12一O4 修回日期:2008—01—28 (责任编辑:徐承本) (上接第42页) 实上这在这类患者身上是无法发现的。因此,这个词,早就很有 争议。 说到亚健康和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念不得 不提。l988年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命名了“慢性疲劳综合 征”。l994年它又进一步对此作出修正。现“慢性疲劳综合征” 被认为是与慢性感染有关的独立疾病。因此,它已是一个专有 再次,2O世纪8O年代以前,学术界曾以“神经衰弱”来统摄 许多类似的功能障碍,后人们发现这个口袋太大了,大到边界含 混不清了。因此,近来,学术界明确地把许多精神和行为障碍另 列了出去。鉴于亚健康的日趋受到重视,我们斗胆建议,在未来 的《ICD))中可专列亚健康类目,整合相关内容,而把“神经衰弱” 可归之为它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类似的表述而已。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 次修订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990. [2]刘增垣,何裕民.心身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8. 的名词概念,不应混同与亚健康和亚健康所涉及的疲劳状态或 疲劳综合症(而国内许多从事亚健康研究者却望文生义,对此未 作出基本的区分)。 《IC[510》无疑是权威的、经典的。但它毕竟是2O年前修订 的,且主要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出发作出分类的。唯独在“精神和 行为障碍”这一章的题目用生物学上相对模糊的“障碍”disor— der而不用“疾病”(diseases),本即有些不那么严谨,或有可商榷 之处,我们有理由预测,或许在未来的《ICD}中,作为心身失调的 主要表现与亚健康相关的内容,就不应只是散见于各四级类目 之下的次要条目,或不只是体现在F48.0神经衰弱之下。更合 [3]徐斌,王效道,刘士林.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0:57. 理的,是应该形成相对独立和集中的章目。 其次,疲劳综合症所依附的F48.0神经衰弱,本身就是个不 太准确的、有所争议的名词。首先,Neurasthenia的词根:“as— 作者简介:何裕民(1952一),男,浙江义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医学、心身医学与亚健康等,l临床肿瘤治疗。 收稿日期:2007 l0 23 thenia”(衰弱),总让人联想到神经系统的不足、损伤或病变,事 修回日期:2008 02 26 (责任编辑:赵明杰) Medicine and Phf『。sophy(Humanist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Apr 2008,Vol 29.No 43.Total No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