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一线教师,有时碰到一些行为特别的孩子:有的不跟伙伴交流;有的对别人具有强烈的攻击行为,常常跟伙伴打起来;有的在课堂上不听讲,好像故意跟老师作对。其实这些特异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心理发展将为学生的整个成长奠定度良好的心理基础。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小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各种竞争的压力、社会生活的延伸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等,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当困难不能及时克服时,各种心理问题会悄悄地产生。有些问题甚至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行为产生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所以,小学生的健康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更要帮助他们寻求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不能一味地听之任。从某种角度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小学生的重要素质,也是新世纪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1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现象一:性格孤僻,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目前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生活内容较为单调。平日,看电视、电脑的机会多,跟同龄伙伴玩耍的机会相对减少。好不容易等到爸爸、
妈妈下班了,爸爸、妈妈却往往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此时,家长因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能跟孩子很好地交流,导致孩子心理需求得不到解决,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善言谈,长期以来,不愿与人交往,形成了孤僻的心理特征。
现象二:叛逆心理严重。有的孩子不能正确听从父母及家长的教导,听不进别人提的哪怕一点意见,对老师及家长采取敌意态度。有的孩子不能够正视别人好的成绩或优越的家庭状况。即使是好朋友,他也会想方设法攻击他们,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学生跟伙伴处理不好关系,常常是不快乐的。
现象三: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能力差。现在的小学生一方面由于受到父母过分关照,容易形成依赖别人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及时上,师资缺乏,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太强,自理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困难。 2 怎样具体实施健康教育
2.1 学校要提供足够的机会。就满足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来说,学校所提供的机会和方式是最具方向性和权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会部门都无法相比的。所以,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当担当起重要的任务,发挥其主要功能。给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正常开课,老师也要正常上课,尤其不能让别的课占用了心理健康课。学校给学生提供了机会,负责心理健
康教育的老师还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否则,孩子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2.2 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保证孩子合理的需要。孩子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以及跟别人交流的精神需要等。他们同时需要尊重和信任。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孩子良好品质形成和促进利于健康心理的基础,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利于有健康心理的形成。例如:一个孩子,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跟伙伴处理不好关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他就缺少一种归属感,成就感,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就会感到孤独,甚至是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严重者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倾向,心理健康就会慢慢地受到侵蚀。实际上,满足孩子合理需要的机会没有了,无法跟别人通过正常渠道进行正常的交往,人的心理和行为就有可能趋向极端。处在被过分溺爱孩子,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绝大多数都与他们的合理需要得不到合理满足有关。有时,孩子提出跟伙伴外出玩耍,家长担心“危险”问题,对孩子说:还是在家里吧。对于孩子的物质需要,则是供大于求。当孩子回家把一件小事扩大后跟家长诉苦时,家长不是帮助孩子想办法合理解,而是对对方出言不逊。长期
以来,孩子的心理品质偏离了正常轨道。家长的这些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
2.3 教育者提供有效指导。辅导教师要指针对中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学生成长发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面对刚入学的孩子,教育他们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同时,引导他们培养团队意识:跟班级同学相处,人人为班做贡献等。当学生跟他们出出矛盾时,应该怎样化解矛盾,培养一颗颗宽容的心。当然,学校的纪律是很严的。孩子要严格遵守《孩子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孩子,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学生遇到困难时,就可能出现困扰,不知怎么办才好,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孩子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孩子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交流等都属于个别指导。而个别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方式。此时,老师充分尊重个体,做到最好的交流。
2.4 及时帮助。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要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越早越好。“防患以未然”,会有效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孩子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由于孩子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个别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作为从事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要及时根据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善于辨别,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由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
所以,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问题及时有效地得以解决。 3 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
3.1 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
心理知识讲座等。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的,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法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3.3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4 个别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老师要严格选拔。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 4 教育者特别注意事项 4.1 引导孩子相互欣赏。
4.2 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4.3 架起沟通的桥梁。 4.4 有一颗公正之心。
4.5 培养好习惯不能改变孩子天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