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姚剧滩簧作为浙江省的一个著名地方戏曲剧种,经过历史的历练、沉淀,形成了属
于自己特色的剧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娱乐生活方式的变迁,百姓对姚剧滩簧的关注度越来越少,那么,如何推动姚剧滩簧传承发展就成了我们新一代传承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姚剧滩簧、传承、发展
引言: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属于滩簧的一个支派,原称鹦哥戏、灯戏、串客戏、花鼓戏等等,简称姚滩。姚剧滩簧是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剧种。1950年后定名为姚剧。姚剧是在当地汉族民间歌舞曲艺“马灯”、“旱船”、“采茶篮”、“崔冬冬”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余姚一带,姚剧又被称作“灯戏”、“灯班”。姚滩的唱腔淳朴优美,节奏明快,富有乡土气息,由基本调和小调两部分构成。基本调常用的是“平四”和“紧板”。曲体为“起、平、落”形式,平腔只用清板演唱,男女同调异腔,转换自然,女调的“平四”下韵,常衬有“嗳嗳唷”的衬音,清亮委婉,富有特色。“平四”一般用于叙述性唱词,较抒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紧板”多用于剧情紧张、气氛热烈的场面。另一类是小调,共有40余首,或为江南民歌,或为明清俚曲,常用的有《夜夜游》、《小扳艄》、《紫竹调》、《对花十送》、《五更调》等,音色醇厚,节奏轻快,雅俗共赏,并富有乡土气息。姚剧滩簧作为地方性的剧种,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加快,姚剧滩簧这种传统的文艺及信息传播方式,已逐渐被其他的娱乐形式所取代。是它们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轨道?还是我们对姚剧滩簧不够重视?姚剧滩簧的境遇如何?是否有人继承?政府有哪些保护措施及群众的态度如何?带着疑问与担忧,我们将通过本次调研,对姚剧滩簧的保护现状及传承发展的相关保护措施,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借此为推动姚剧滩簧传承发展献出一份力。
调研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以余姚市民为调研对象,走到余姚街头,向市民发放问卷,同时在微信平台上推出此次问卷,邀请余姚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实际调查人数100人,并最终以表格
形式呈现问卷结果。最后附问卷调查分析表。 二、行动调研法
走进余姚市姚剧团,了解现姚剧团组成人员、演出信息等。
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一、问卷调查分析:
请看附姚剧发展现状问卷调查分析表。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年轻一代的余姚市民对姚剧滩簧了解程度并不深,并且平时也不会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走进姚剧滩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地是,年轻一代的余姚市民还是有很强烈的文化遗产历史承担使命,并且也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姚剧滩簧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用自己年轻的视角,通过现代化手段将姚剧滩簧发扬光大。 二、行动调研法分析:
走进余姚市姚剧团,我们可以发现:
姚剧团舞台人才辈出,老中青少传承交替。之后,又相继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观众影响力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优秀中青年演员和一批成绩卓著的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主创骨干。姚剧团目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6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姚剧表演艺术家沈守良为剧团顾问,姚剧团拥有姚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寿建立、柯东琴、王育红,国家一级编剧张金海,国家一级导演徐玉虹,国家一级作曲张钱苗,国家二级演员徐大生、陈建峰、楼利辉、景洁丰、段华君,国家二级演奏员翁晓芬、倪乐辉、万铭华、周懿国,主任舞台技师杨渭勋、张金强、童家明等。
姚剧团多次赴日本、香港、台湾、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浙江省余姚市姚剧团现为“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团体会员,浙江省一级剧团。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余姚市的姚剧团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姚剧滩簧传承发展这一方面,我们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资源。只是如何让出色的老一辈姚剧表演艺术家在姚剧表演过程中融入现代化的元素,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更加吸引百姓的目光,这是道难题。
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政府在姚剧滩簧方面大致做了以下措施:
1、姚剧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浙江省余姚市把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确定为姚剧的保护单位和传承基地,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为传承人的培育、基地的建设、剧种的发展提供条件。
2、余姚市近几年来致力于巩固和扩大演出市场,每年在城乡演出150场左右,演出姚剧剧目30余台。政府每年还投资支持姚剧原创剧目的创作,基本上以两年出一台新戏的进度创作了如姚剧现代戏《母亲》和《五月杨梅红》、姚剧历史剧《王阳明》等优秀的地方戏曲,有的获得了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等奖项。
3、余姚市积极为姚剧的宣传展示搭建平台,定期组织展演活动,成功打造了平民化的“周末戏院”等品牌演出活动,使普通百姓也能进剧院欣赏名家的精彩演出。在全市城乡还以姚剧联谊会、票友会等民间组织形式,组织开展联谊、观摩、座谈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两届余姚、慈溪地区“姚剧演唱大赛”,扩大了姚剧的社会影响面。
4、姚剧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1名,姚剧专业人才40余名,中高职称占70%以上。为加强传承人培育,使姚剧发展后继有人,2009年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招收了一批学员参加姚剧表演专业班,系统规范地学习姚剧专业知识,经过3年在校教育和一年实习教育,这些学员已于今年9月全部招录为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新一代表演人员。
5、余姚市还把姚剧引进校园,在肖东一小开展传承教学活动,创编了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小学生学姚剧》,该教材获得了浙江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读本一等奖。
虽然,对姚剧滩簧的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姚剧弹簧的发展并非十分乐观。例如,民众对姚剧滩簧的了解度不高;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雅俗文野产生冲突;姚剧脱离人们的审美需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才逐渐出现断层„„
就以上提到的不足,我们提出了关于推动姚剧滩簧传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1、将姚剧滩簧中的一些曲目开设成课程,进行乡土教育,普及姚剧知识,激发现代中小学生对姚剧滩簧的兴趣。
2、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姚剧团等地方,感受姚剧的魅力,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3、在余姚日报等文摘上专门设一块介绍姚剧滩簧的栏目,在微信平台上推出姚剧
的公众号,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形成社会对姚剧的广泛关注。 4、印发宣传册,利用社区宣传窗,扩大姚剧的影响范围。
5、开设姚剧表演艺术班,面向社会招收男女演员,通过“师傅带徒弟”这一方式,培养优秀的姚剧人才,推动姚剧的蓬勃发展。
后记:
本课题的价值:
戏曲艺术是表现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是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我们必须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看待戏曲艺术,自觉承担起振兴戏曲艺术的使命和责任。要继承好经典传统剧目,把那些立得住、传得久,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老剧目传承好,演绎精品,保持魅力不衰。要贴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应“微时代”传播特点,大力推动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使之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
姚剧滩簧,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各种曲目组成的,但它真正的魅力远远超越于表现形式,这里面有一个“产”,在这个“产”里,接力了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思想力、创造力、生存力,可以激发起全民族的情感、骄傲和力量,这个“产”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永远的牵挂。
本课题的研究利于引起市民对姚剧滩簧的重视,也为政府日后的措施提供一些建议,使政府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骄傲! 本课题的不足:
姚剧滩簧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我们所能研究了解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待改善。而且由于种种限制,我们未能亲身参与有关非遗的活动,这是此次课题调研报告的一大遗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