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实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各式各样的民间体育游戏已经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展开幼儿教育活动、发展幼儿身体素质、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教育手段。民间体育游戏符合幼儿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且能补充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缺陷。充分利用民间体育游戏这个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在活动中注重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并适时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国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说:“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是发展幼儿道德的利器。”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也是教育活动的一局部,游戏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但是假如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启发、引导和支持,就不可能顺利实行,游戏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自不过然实现的,自然状态下的自发的幼儿游戏是很难获得发展的价值;游戏应被教师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过程,有效地使游戏“成为对幼儿实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自主性与愉悦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自主性是指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情况下实行的,而是出于游戏主体的兴趣和需要,自发,自愿,自主的实行活动。愉悦性是指幼儿从游戏过程本身得到愉快和满足,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同时,幼儿能够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可自由选择,充分自主活动。教师能够通过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制定计划,通过创设适宜的游戏条件,并在游戏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从而达到促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每天为幼儿安排一定的较为集中的自选游戏活动时间,并创设宽松的环境气氛和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幼儿提供较充分的自主活动机会,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之必需,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并经长期活动过程,促动幼儿身心整体的发展并获得满足。 一、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强调了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重视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不是以成人的经验和理解去塑造改变幼儿,应该让幼儿成为发展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什么是自主呢?自主就是自己做主,是指遇事会自己思考、自己判断,有自己的主见。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竞争激烈的社会,它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需要有自主的创造力和适合水平。所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不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一个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课堂教育的脊髓在于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不是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训练,而是注重于水平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变“要他学会”为“他要学会”,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与其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不如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主动尝试探索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做好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对每个幼儿的表现为倾听、微笑和接纳的态度。例如:舞龙,老师给孩子龙和花球,并告诉孩子一位小朋友做龙头,一位小朋友那花球,其余小朋友是龙尾龙是追着花球跑的。刚开始玩的时候仅仅一味跑和追,逐步有些幼儿情绪就不再高了,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我要稍加引导,于是我把孩子们叫道一边,问他们看过舞龙吗,他们是怎么舞龙的,怎样配合龙头才不会和龙尾分开呢,拿花球的小朋友又是如何都“龙”的呢,怎样才会更有趣味性呢?你们在一起商量下在玩,好吗? 顿时幼儿就开始活跃起来,过了一会,他们又开始玩起来了,龙头和龙尾的配合明显好了很多,龙和花球也开始嬉戏起来,游戏较之前有趣多了,孩子的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老师注重着幼儿的反映,敏感地察觉孩子的需要,即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让幼儿通过体验去发现游戏的趣味性,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游戏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放开手,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 二、 擅长引导幼儿自主性游戏。
1、在环境中渗透隐性指导 。
虽说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主选择与主动展开的游戏活动,但在幼儿园教育背景下,教师的引导仍然很重要。仅仅相对于教师特意设计的教学游戏来说,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引导,教师应更加讲求策略,擅长将教育意图渗透于环境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不但简化了原来设计的五花八门的规则标记,而且能真正发挥规则标记的隐性指导作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2、增强教师的间接引导
教师首先应是幼儿游戏的旁观者与参与者。其中,观察游戏是教师指导儿童游戏的前提。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游戏的主题和情节、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情况、幼儿社会性水平、幼
儿的表征水平等。在此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与材料,积极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促动幼儿游戏的发展。这应是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3、教师应是游戏的支持者。
比方:小班孩子的游戏水平相比照较低,遇到困难常常会求助于教师。这时教师应是一位积极的支持者。如有一次,教师到小四班的娃娃家以奶奶的身份去作客,扮演“妈妈”的小朋友很热情,马上倒来茶水,并端来一碗“红团圆”,教师故意说:“我不喜欢吃红团圆,想吃白团圆。”“妈妈”说:“我们家没有白团圆。”看教师故意不太快乐,就说:“那我去问问老师吧。”辅班教师听了孩子的诉苦,没说什么,仅仅给了他几张白纸。孩子一见材料,就恍然大悟,知道把白张一团就成了。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即时提供的支持让孩子获得了一次创造的机会,解决了游戏的难题。也发展了其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的水平。
总之,在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主要在于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个性发展,而教师的主导只有通过幼儿自己积极地参加和亲自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幼儿是发展的主体,是自己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角色的转变,变“教师在前 幼儿在后”为“幼儿在前 教师在后”,把自主权真正交给孩子。 三、游戏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协助。
首先要擅长接住孩子的话题 。每个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也不同,展开游戏讲评由此能够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以下游戏讲评即达到了这个促动幼儿发展的目的:幼儿甲:“今天,我来当小吃摊的老板,有人要买混沌吗,不过店里包的混沌卖完了。”老师:“那怎么办呢?”幼儿甲:“我用橡皮泥做一碗吧。”老师:“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其他小朋友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接住孩子的话题,很自然地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幼儿。)幼儿乙:“能够用纸画画,再把它剪下来。”可见,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都能从“客人”的需要出发,想方设法地满足“客人”的需要,这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其他孩子在下次游戏中碰到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有利于孩子下次游戏的进一步推动。
其次,协助解决游戏中的突出问题 。教师在与幼儿分享其自主性游戏的快乐时,还能够利用此机会注重幼儿碰到的典型问题,在协助他们解决的过程中,总结最优的策略与方法,并促使他们将之应用到以后的游戏中,实现经验与策略的迁移。
再次,在随机引导中发现孩子的真实想法 。在与幼儿分享时,教师还要擅长发现孩子的真实想法,以便因势利导,给予最适宜的协助和支持。如有一次实行游戏讲评时,教师问幼儿:“你们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有位孩子说:“娃娃家的娃娃想吃棒冰,不过商场里没有棒冰。”教师不禁问到:“棒冰是什么季节吃的?现在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给娃娃吃棒冰适宜吗?”马上有孩子抢着发言:“棒冰是夏天吃的,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再给娃娃吃棒冰,娃娃会生病的。”其实,是这位提出问题的小朋友自己希望冬天也能吃到棒冰。教师没有直接批评他的想法,而是通过游戏讲评与分享的方式。让其他小朋友提醒他冬天吃棒冰不利于身体健康,显然这种同伴提醒的方式比教师的直接说教更容易让幼儿接受,促使幼儿改变自己不准确的观点或学会克制自己不合理的需求,实现游戏对幼儿的多元发展价值。总之,自主性游戏作为一种让幼儿“全神贯注”的活动,是儿童生理、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身心要素的整体卷入,其中孕育着幼儿“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他们对游戏中的学习也因喜欢而快乐,因快乐而主动。 最后,幼儿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游戏前教师会给幼儿准备很多游戏材料,但实际游戏中,就会发现材料缺乏的现象,这时,教师鼓励幼儿,让自己想办法实行游戏,这样既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动手的操作水平及想象力。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表达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展开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艾里克森说过:促动幼儿的自主性与主动型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任务。所以,培养幼儿自主性游戏是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