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太原经济发展走势助推太原转型跨越发展
转载日期:2012-7-17 22:59:00 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太原市在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下一步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分 2007年以来经济运行态势
一、2010年前8个月全市经济基本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步回暖,太原市经济彻底扭转了2009年波动较大的局面,全市经济呈现出回归较快增长区间后平稳运行的总体发展态势。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6.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5.27亿元,增长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0.93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97亿元,增长16.1%;外贸进出口总额50.93亿美元,增长46.6%。其中:出口总额19.47亿美元,增长69.7%;财政总收入219.89亿元,增长11.8%;一般预算收入93.36亿元,增长13.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涨12.2%。与前7个月相比,工业、投资等部分指标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属于在平稳运行区间小幅波动。
二、2007年—2010年前8个月全市经济走势回顾
2007年—2010年前8个月正处于“十一五”时期,是太原市实现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全市经济克服经济转型和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总体发展趋势为“危机前期快速增长——危机初现期波动下滑——危机凸显期下挫探底后开始企稳回升——后危机时期逐步恢复向好”的运行轨迹。
2007年为危机之前,经济增长速度逐季上扬,全年达到最高1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趋势,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增长加快,快中趋稳,快中趋优”的运行态势,“又好又快”的特点较为明显,成为太原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年份之一。
2008年为危机初现期,受金融危机波及影响,全市经济经历了一轮明显的波动,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呈现逐季下滑态势,GDP全年增速降到两位数以下,为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速也仅为2.7%。进出口和出口增长减缓,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的增速也开始回落。此外,经济领域中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受到制约。
2009年为危机凸现期,1季度经济下行至负增长区间,GDP下降0.8%,工业、投资、进出口、财政收入等行业领域深幅下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CPI和PPI双双快速回落,经济通缩压力明显加大,太原经济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奋力拼搏后,经济下行的走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区间,回升向好的积极走势越来越明朗,应对危机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经济加速回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0年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回归较快增长区间后,平稳运行”的总体趋势,上半年,GDP增长12.0%,已经恢复到危机初期2008年1季度的水平。在经济回升的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有所改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均衡性增强,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剧烈波动的领域正逐步得到修复,经济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全市经济彻底扭转了2009年波动较大的局面,回升趋势日臻稳健。
第二部分 2007年以来经济发展亮点
2008年4季度开始,世界金融危机对太原市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波及效应的冲击下,全市经济提前结束了持续7年(2001-2007年)的快速增长期,周期性地进入了下行通道。同时金融危机影响也使经济下滑的速度和深度加剧,超出了正常波动的范围。与全国、全省的运行态势一致,2008年后太原市经济发展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应对措施积极有力,在非常困难的经济环境中,太原市经济仍呈现出诸多亮点: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理念一以贯之,经济发展的格局有了新变化。近几年,太原市通过修订“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主动下调煤炭产量、调整城市片区规划,建设三大基地、八大功能区,构建十大产业体系等举措战略布局产业和空间,太原铁路装备工业园、太钢5万吨不锈钢无缝钢管等一批高成长性和高科技含量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启动,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在2008年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太原市第三产业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9年所占比重达到54.3%,为全市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主动进行调控,切实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2006—2009年,太原市采取关停并转五小企业、开展西山综合整治、设定绿色高压线等措施,先后否决了332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关停、取缔了777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落后生产设施和焦化项目,90座9万吨以下煤矿关闭重组工作全部完成。太原市“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为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7%,2009年太原市单位GDP综合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6.7%,实现连续四年下降,累计下降幅度达到21.6%,已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的80%。目前,太原市四个主城区全面退出煤炭生产领域和粘土实心砖产业,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开展。通过主动调控,太原市尽管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生态
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发展先进生产力、培育和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腾出了更多资源和空间。
三是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创新型城市迈出新步伐。全市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推动力,近两年分别开展了“技术创新攻坚年”和“民生科技促进年”活动。2006—2009年,全市科技发明专利由526件增加到1748件,增长率达到232%;研发费用由16.05亿元增加到33.4亿元,翻了一番,占GDP比重由1.03%提高到2.16%。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59.91亿元,占GDP的比重由5.4%提升到7.6%。
四是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取得了大发展。近几年,全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共核销事业单位建制33家,核销事业编制1708名,先后组建了文广、报业、电影等五大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44亿元提高到2008年7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共建名录141项,13项列入国家级名单。
五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力度不降返增。2009年在危机影响下太原市民生投入不降反增,在财政总收入下降8.9%的情况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保障民生支出保持增长,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5.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0.3%,环境保护支出增长12.7%,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4.2%。
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承载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按照“改造一个老城、建设一个新城、开发一个古城”的“三城联动”战略,充分利用政府融资平台,先后投入287
亿城市建设资金,连续四年实施大规模城市建设,实施了长风西大街打通、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此外,为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布局“八大功能区”,已累计启动148个项目。
第三部分 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
在看到积极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当前这种快速回升的趋势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实际上,未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仍有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我们站在统计的视角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做如下几个判断:
判断一: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当前太原市经济在平稳区间小幅波动,受外部环境不确定以及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影响,回升基础仍不牢固。此次危机表现出两个总体特征:一是太原经济受危机影响之大令人没有想到,太原市GDP增速在危机过程中出现了较强的波动下滑趋势,2009年1季度GDP增速一度出现负增长,为-0.8%,全省为-8.1%,而同期全国增速为6.1%,太原同山西一样成为全国的“重灾区”。特别是工业2009年增速仅为-19.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3%,出口总额-73.8%,财政收入-28.9%,太原市经济经历了进入新世纪最为困难的一段时期;二是危机影响后恢复之艰难令人没有想到,从2008年到目前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工业、财政、外贸进出口等部分领域经济指标绝对量才基本达到或接近2008年前8个月的水平,经济总体仍在恢复性回升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从今年前8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也能看出,工业、投资等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放缓,全市经济出现了在经历平稳运行后小幅波动的新趋势,2009年“前低后高”的经济走势所形成的基数上升压力给今年经济增长带来了难度。
判断二:太原市客观上仍存在着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工业结构中存在的行业集中度高,
化解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增长的稳定性差,过于集中到重工业(比重高达91.4%)、集中到冶金、煤炭、焦炭、机械、电力等五大行业(比重高达82.4%),难以适应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影响,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到全市工业的70%以上,长期以来受制于下游工业发展的制约;资源消耗量较大,节能减排、改善环境任务仍然艰巨;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民营企业发展不足,企业整体效益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固有的结构矛盾,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凸现出来,结构矛盾是造成太原市经济受危机影响程度大、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回升慢的主要原因。
判断三:经济发展潜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不足,以及缺乏大项目支撑,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加速回升。2009年,全市仅争取到3亿余元的国家投资,国家大规模投资惠及的建设项目有限,而土地存量不足、利用结构不合理、规划调整不到位也使得大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相对缺乏,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偏弱。2010年前8个月新开工项目个数436个,比上年同期减少101个,尤其是工业投资仍处在下降区间,前8个月下降8.2%,直接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近年来,在太原市经济总量中工业占到40%左右,工业是全市经济中最大的驱动行业,工业投资长期低迷削弱了太原市经济赶超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后续驱动力。
判断四: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太原市经济增长速度仍相对较慢。今年以来,太原市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在中部省会城市的位次仍然靠后。上半年,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均居末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第5位。GDP增速比排名第一的合肥市低6.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排名第一的武汉市低11.8个百分点。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预算收入居末位,只有出口总额由于上年低基数的原因增速位次居前,为第1位。
判断五:工业能耗出现较快增长,节能降耗压力加大。在太原市经济回升的同时,也使能耗出现恢复性增长。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4%,带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增长11.6%。特别是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焦炭行业增长33.7%,水泥行业增长31.1%,煤炭行业增长17.5%,化工行业增长17.0%,电力行业增长3.6%,冶金行业增长2.9%,这些行业能耗的加速增长对全社会节能降耗带来了压力和难度,今年上半年万元GDP综合能耗降幅减小到2.5%。
判断六:当前还不能摆脱经济回升期形成的物价结构性上涨困扰。从经济运行趋势看,目前太原市经济与全国、全省基本保持一致,尚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从底部回升的过程之中。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往往是以社会需求领先攀升带动社会生产的复苏,供需关系在较短时间内将会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一阶段中,防范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会加大。从前8个月的情况看,虽然太原市CPI涨幅低于全国上涨幅度,但防范物价加速上涨、特别是出现以食品类价格领先上涨,带动CPI整体出现结构性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第四部分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建议
一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产业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发展步伐,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二是努力扩大投资,更加注重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利用,加大对各类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项目落实,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继续扩大出口,抓住全球经济逐步回暖的有利时机,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五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建设进程,明确构建以太原市区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城市群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提升区域性大都市的影响力。(来源:山西统计信息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