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 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

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 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

来源:爱站旅游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论文

题目: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

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

【内容摘要】人类的观念里女性就是天生从属于男性的,她们受男人的支配和管辖,必须向男性屈从,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男性地位是凌驾于女性地位之上的,男性和女性所享有的权利自古到今也都是有天壤之别的。在大众媒介中,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大众媒介给女性留有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女性甚至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感受。总的来说,从今天女性生存的社会现状来看,女性仍然不能获得真正的。

【关键词】 女性 地位 权利 女权主义 大众媒介 女性形象 女性文化

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一书中表现出这样的一种思想:在欧洲的裸像艺术中,画家,欣赏者,收藏者通常是男性,而画作的对象往往是女性。男性常常属于观看的一方,而女性则属于被男性观赏的对象。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深深植根与我们的文化中,以致构成众多女性的心理状况,她们以男性对待她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她们像男性般审视自己的气质。这种思想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女性究竟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她们所处的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如何?她们在大众文化中表现如何?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下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位。

一、女性所处的地位

在西方圣经《创世纪》一篇中,讲述了亚当和夏娃因为偷食禁果,受到了上帝的处罚,他对亚当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的观念里女性就是天生从属于男性的,她们受男人的支配和管辖。女性必须向男性屈从,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在西方,激进的女权主义的思想是: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的结果,在这样的制度下,男人群体拥有统治女人群体的权力 ,男人们和女人们的利益是在根本上和不可避免地背道而驰的,为一种女性分离主义的策略而论争。而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的思想是:女性受到压迫的最终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可以看作资本家统治工人的必然结果。不论这两种观点的对错与否,都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男女地位是及其不平等的,从某种程度来说,男性地位是凌驾于女性地位之上的。

在中国古代曾盛行“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妇为夫纲,并实行“一夫多妻”制,这些观念都把女性放在一个非常受压制和歧视的位置。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且古代的人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提倡女子接受教育。可见,在民间的大众文化中,女性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

然而,在封建社会,由于女子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够,我们也能够

理解她们的处境,理解她们在社会现实面前的低头。但是今天,如果一个女人在事业等方面比较成功,她们常常会流露出的对于丈夫和家庭的忏悔,她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妻子和母亲应该尽的义务。让我们发现另一种层面的男女不平等。社会习俗和观念通常都把女性定位在家庭,她们就应该是在男人成功的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一半。男人事业成功,他们就丝毫没有对家庭的内疚,大家认为是应该的。这充分体现了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要比女性高的多。此外,在社会地位方面,女性就连公民最基本的选举权和受教育权都要受到,更不要说在从事政治工作方面等对于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的方面。在我们国家的全国代表中的女代表只有百分之二十几,而男代表的人数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超过女人,全国常务委员会中女委员更是少了,基本上是男人的天下。这充分表现出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别。 二、女性享有的权利

在1776年起草的美国宣言中我们首次看到了“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此后,这句话广泛流传于世界的每个角落。然而,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不说在其他方面,就在男性和女性享有平等权利方面,恐怕对于这句话也不能很好地诠释和体现吧。

男性和女性所享有的权利自古到今都是有天壤之别的。单从受教育权利方面来说,在中国古代,女子是不允许接受教育的,因此,我们看古代的大诗作家往往都是男性,罕见女性的身影。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事实上女子的能力和智商不亚于男性。只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的局限,不然谁敢说在中华浩瀚五千年的文化中女性文学的光辉不会大放其彩呢?

然而,当今社会也依然存在女性受教育权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由于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很多女孩失去了接受教育和成才的机会。甚至即使能够有机会读大学,接受教育,但当她们毕业之后还是有很多单位只招收男生而拒招或限招女生,这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现象。此外,社会中盛行 “做的好不如嫁的好”这一种说法。人们的传统观念就是男人应该肩负一切重要的使命,去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女性只是负责一些打扫、做饭、养育孩子,尽到一个妻子和母亲的义务就可以了,显然女性的社会价值已经被完全扭曲了。

大概是19世纪末左右,出现了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女权运动开始兴起了。它的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在以后女权运动的发展中又不断提出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方面的平等,要求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提出了“性”的诉求,等等。这一系列主张都反映了妇女的思想开始得到,她们对于平等权利的诉求也开始增加。但是,从今天女性生存的社会现状来看,女性仍然不能获得真正的。

三、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定位 (一)女性形象

1978年,塔奇曼在《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一书中提出了大众媒介对妇女的象征性歼灭,它就是指在文化生产和媒介表现中忽视、排斥妇女及其利益,或者将她们及其利益边缘化和浅薄化。妇女们或者不在场,或者按照以性的吸引力和在家庭劳动中的表现为基础的陈规来表现。简而言之,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

我们常常在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介中见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 他

们无一例外的展现了女性的年轻貌美,出众的五官和迷人、性感的形体美。或者让她们为一些化妆品、衣服、家用电器等东西做广告。而他们广告中对于男性的定位则是科技的权威,世界的主宰在于成功的事业。仿佛女性就是用来观赏的,而男性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媒体传递了一种观念给我们:女性的追求是简单的以及浅薄的,她们只注重自己的外表以及自己的家庭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一些极其琐碎的东西,而不是像男性一样能为这个社会做出非常巨大地贡献,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媒介将女性的利益极其边缘化和浅薄化,把女性象征性的歼灭了。

(二)女性文化

在1960年末的政治动荡时期,西方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它成为了一种文本批评或话语批评的时尚。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启蒙者之一,伍尔夫就已经注意到,在主流话语中缺乏女性的声音,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其实都只是说着男性作家要她们说的话,做着男性作家要她们做的事。伍尔芙在她的作品《一间屋子》中说:“作为一个女作家写作,至少需要两样东西:‘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年1500英镑的收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女人就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思考,然后用小说的形式写下自己这一性别所见到的像‘蜘蛛一样轻的覆着在人身上的生活’。”此外,还有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于1949年提出“人造女性”(即女性是人为建构的)的著名论点,催生了一批女性主义批评家。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的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一书中也极力倡导“女性写作”。

而在中国,90年代出现了像陈染、林白这些作家开创的具有性的女性写作。她们从女性的角度来对爱情进行深刻的叙述和描写。然而,这种浪潮很快就被男权文化控制下的市场潮流所淹没了,这充分表现了在书籍这种媒介中,社会对于女性文化的期望就是应该充分按照男性的意愿来表达,满足男权主义文化控制下的市场潮流。这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著名作家铁凝曾回应其写作的女性特征:“我想起19世纪一些批评家曾经嘲讽乔治·桑的小说不是产生在头脑里,而是产生在子宫里。我倒觉得假如女人的篇章真正地产生在子宫里也并非易事。那正是安谧而热烈的孕育生命之地,你必得有献出生命的勇气才可能将你的‘胎儿’产出。的确,那已不是脑细胞的兴奋所能使然。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辩论作品的产地是头脑还是子宫,重要的是我们不必否认自己是女人。只有正视自己才能开拓自己,每一次开拓自己即是对世界的又一次发现。”这一回应的观点给予那些对“女性写作”抱有批评态度的人以有力的反驳,同时也提倡女性正视自己,并不断地开拓自己,从而真正能够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其实女性在很多方面并不比男性差,甚至在有些方面女性做的比男性还要好。只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女性对于社会的重要价值已经被人们忽略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众媒介给女性留有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女性甚至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感受。小到女性还是按照以往的传统以往的观念生存着,她们永远受到男性的控制,找不到自己生存的社会重要价值。她们只能迎合这个社会,迎合这种“父权制”社会下的要求,而不能够按照她们自己的想法活着。这也是女性生存的悲哀。

其实,从19世纪女权主义兴起至今,女权运动的兴起已经从很多方面大大改善了女性的生存现状。比如现在有很多女性已经开始自强,不再依靠男人,她们拥有自己成功的事业,她们开始注重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在社会上也出现了

一些女性主义文学作家获得了很高的殊荣。在影视作品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们对不公平现实的反抗以及对消除性别压迫的渴望更是引人深思。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女性的思想以及各方面已经开始觉醒。但是,女性所处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受大众媒介和以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某些自身的观念还是受到社会的束缚。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女性,得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 由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使女人依附于男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人作为女人的观赏者,女人作为被观赏者,她们以男性对待她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她们像男性般审视自己的气质。她们化妆、打扮、减肥等等,按照男人的审美标准去完善和发展自己。她们按照这个社会所给她们安排好的生活轨道生活着。

因此,总的来说,真正的从思想等各方面女性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女性还是要了解自己的生存现状,勇敢的为自己的生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平等、公正不断地争取,解决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女性要勇敢为自己而活,不受别人的摆布,摆脱压迫。

参考文献: [1]《观看之道》, 约翰·伯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郑克鲁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3]《女性心理学》, 霍尔耐 [4]《一间自己的屋子》, 弗吉尼亚·伍尔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