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历史试题
命题人:潮州市金山中学
本试卷共12页,41 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3、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区域内,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
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以土地种类划分身份等级 B.体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状况 C.大司徒必须是农业技师出身 D.“十有二壤”是指西周十二封国 13.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
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14.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的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
宋朝为267人,明朝为36 000人,这种变化趋势表明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礼教束缚渐趋强大 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 15.右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
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 应该是
A.服饰 B.发型
C.交通工具 D.建筑装饰风格
16.《剑桥中国史》对中国某一历史事件作出如下评价“他们自封为儒家礼仪的卫道者,痛
恨任何外国宗教或哲学的侵蚀,特别对中国教徒不举行传统仪式和不参加地方节日活动的行为感到忿恨”,这一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7.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
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C.农村经济已经出现“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18.中国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 (单位 百万1990国际元)
年 份 中 国 中国占世界份额(%) 1820 228600 32.9 1870 189740 17.2 1913 241344 8.9 1950 239903 4.5 1973 740048 4.6 1998 3873352 11.5 从上表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 ②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导致GDP出现负增长 ③改革开放前,受“文革”等因素影响GDP几无增长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
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荒诞不经,反映欧洲人早期的愚昧 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 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D.阐述理性学说,出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20.在罗斯福新政期间,企业要获得下图中的“蓝鹰”标记,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下列不
属于这些规则的是
A.按规定的市场分配销售产品
蓝鹰标志
B.保持与同类企业间产品价格稳定 C.规定工人生产的最低工时 D.给予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
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主要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模式 B.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遇到重大挫折 C.经济全球化决定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D.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22.钱乘旦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说:西方现代化在二战后对资本主
义社会进行了修补和修正,“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一一国家主权实行分解”。其中的“修正”开始于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欧洲共同体成立 D.欧洲联盟建立
23.两极格局瓦解后,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相伴随的,还有“非极化”趋势。它就是
“极”以外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导致“极”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下降、影响减弱的过程。这是因为
①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全球化总体有利于中小国家
③新的科技革命给中小国家带来的机遇 ④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6小题,共160分)
38.(25分)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已有人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4分)。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4分)。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2分)?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2分)?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提出妥协有什么积极意义? (4分) (4)概括材料四的观点(3分)。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4分)
39.(27分)近年来,保障海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海上探索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朝贡关系的确立证明中原王朝的合法性。而朝贡贸易也并非以利润为导向,而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依照“薄来厚往”的原则进行;基本上可以说是经济利益单向输出……而不是建立殖民统治。只有当王朝处于上升期或鼎盛时,其经济足够强大且文明相对发达时,朝贡体系才能运转良好。……在禁海政策的影响下,中国海洋活动发展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海洋观的落后使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始终没有达到西方近代海权的高度。
——摘编自刘小军《关于中国当代海权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英国崛起的资源要素与模式
资源要素 海军、自由准则(软实力)、岛屿位臵(易于防守)、经济规模、科技领先地位 崛起模式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 ——摘编自约瑟夫〃奈《处于十字路口的美国巨人》、辛向阳《霸权崛起与挑战国家范式分析》
材料三 在战后初期,美国处于海上单极独霸的地位,随着苏联海军力量的发展和苏联对美国海洋霸权挑战的出现,美国独霸海洋的局面开始消失……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则以发展军事力量来补救其经济和财政上的弱点,拼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经济已蜕变成战争经济,军工生产占工业生产的60%。
——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洋活动的缺陷。(6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观落后的原因。(4分)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英国海洋活动的目的有哪些?(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苏海上争霸格局的演变,并从苏联方面分析最终结果的原因。(1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2分)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初高三联考
文科综合(历史科)答案
题号 答案 12 B 13 A 14 C 15 C 16 C 17 B 18 D 19 B 20 C 21 D 22 C 23 C 38. (25分)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
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
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4分,希腊与罗马各2分)
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4分,英国与美国各2分) (2)法德和解(2分)。欧洲走和联合(2分)。冲击了两极格局(2分)。
(3)意义:在没有能力取得革命彻底胜利的时候向袁世凯妥协,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保存了革命力量,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团结。(4分)
(4)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
国不善于制度创新。(3分)
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
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写出两点给4分)
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
政治协商会议。(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39.(27分)
(1)缺陷: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国正常的海洋活动;海洋观念落后,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海洋。(6分)
原因:古代中国地处大河平原;以农耕经济为主(重农抑商);封闭保守;陆权主义浓厚,安土重迁观念的束缚。(答对1点2分,满分4分)
(2)目的:殖民争霸;重视资本原始积累(获取经济利益);控制海权。(答对1点2分,满分4分)
(3)演变:二战后初期,美国独霸海上,后逐渐形成美苏争夺海洋的格局,最后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5分)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过度发展军事,与美国争霸,使经济发展更加失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6分)
(4)认识:应高度重视海权;海权与国家崛起紧密关联;发展海权应不以争霸为目的;海权并非是大国崛起的唯一条件;发展海权应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多方并举。(言之成理可得分,答对1点1分,满分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