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
月
本试卷共13页,41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按要求写在答题卷上。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的 相关信息。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凃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千年田土八百翁”的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削弱 B.商品经济发达 C.诸侯割据称雄 D.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
13. 1894年11月《纽约世界报》谴责日本时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作者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是( ) 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野蛮侵略亚洲邻国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14. 孙中山先生说:“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他为此颁布了(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5.“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准确的解释应该是( ) A.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形成 B.两极格局被三个世界所取代 C.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不结盟运动开始出现
17.1800年前后,欧洲革命风起云涌,有研究者发现参与者大都是手工业工人,如裁缝、鞋匠、铁匠、木匠、染工、零工等,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光荣革命的刺激
18. 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美国控制西欧 D.欧洲共同体
19.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政治行为 B.郑和下西洋是一种思想侵略 C.强调这二次航行都较完美
D.同时指出了两次航次的弊端
20.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种史观( )
A.全球史观 B.现代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21.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又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以轻工业为主 ,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22.蒋经国曾在苏联求学,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去买东西。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实行农业集体化
23.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思想,它们( ) A.通过制定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对干预经济在认识上看法不同 D.看似互相矛盾但目的一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160分。 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朝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的新特点。(6分)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2分)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2分)
材料二 17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景山。1649年1月3O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而两位君主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在那以后,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学习历史我们就要以史为鉴,切身感悟历史给我们的启迪,
(2)材料二中两位君主生活的东西方在经济领域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指出这种“相似”和“差异”。(6分)
(3)“两位君主死后,……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请以中国、英国为例概括这种失衡在政治上的表现。(6分)
(4)综上所述,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
弱势群体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一个特殊的人群,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材料一 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并分析其影响。(8分)
材料二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
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5世纪至l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6分)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4)按照材料三的研究角度,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