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人物传记类练习(13)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人物传记类练习(13)
人物传记类课后练习(13)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

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

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其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它。”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秩,东归省母 秩:俸禄。 B.及辞,遗贽钱百万 遗:遗留 C.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害:忌妒D.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 爱:爱惜。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贽忠诚的一组是( )

①贽性忠荩 ②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 ③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 ④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⑤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⑥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A. 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贽少时学习勤苦,才能突出而与众不同,后来得到寿州刺史张镒的赞赏,并结下深厚情谊。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做翰林学士,为报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在政治上意图尽心竭力,有所作为,他能指出朝廷政事的缺漏,得到皇帝的厚待。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D.陆贽的勤政和直率的作风引来朋友的告诫,但陆贽坚持正道,毫不动摇,决心以实际行动不负天子和自己平生所学。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

[注]

,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

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 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则亩益三斗 益:增加 C.为首为讳乎 首:头领 D.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 宠:受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 B.复何忧哉 万机之务,何者为先 C.悉以授民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 D.黑子请计于允曰 遂绝于允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C.①②④

B.②③⑤ D.③④⑥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尹谷字耕叟,潭州长沙人。性刚直庄厉,初处郡学,士友皆严惮之。

宋以词赋取士,季年,惟闽、浙赋擅四方,谷与同郡邢天荣、董景舒、欧阳逢泰诸人为赋,体裁务为典雅,每一篇出,士争学之,由是湘赋与闽、浙颉颃①。中年登进士第。调常德推官,知崇阳县,所至廉正有声。

丁内艰,居家教授,不改儒素。日未出,授诸生经及朱氏《四书》,士虽有才思而不谨饬者摈不齿。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终日,夜灭烛始免巾帻,早作必冠而后出帷。行市中,市人见其举动有礼,相谓曰:“是必尹先生门人也。”诘之果然。

晚入李庭芝制幕,用荐擢知衡州,需次于家。潭城受兵,帅臣李芾礼以为参谋,共画备御策。时城中壮士皆入卫临安,所余军仅四百五十人,老弱太半。芾纠率民丁,奖励以义,人殊死战,三月城不下。大军断绝险要,援兵不至,谷知城危,与妻子诀曰:“ 吾以寒儒受国恩,

典方州,谊不可屈,若辈必当从吾已耳。”召弟岳秀使出,以存尹氏祀,岳秀泣而许之死。乃积薪扃户②,朝服望阙拜已,先取历官告身焚之,即纵火自焚。邻家救之,火炽不可前,但于烈焰中遥见谷正冠端笏危坐,阖门无少长皆死焉。芾闻之,命酒酹谷曰:“尹务实,男子也,先我就义矣。”务实,谷号也。

初潭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岳麓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精舍生潭人号为三学生兵兴时三学生聚居州学犹不废业。谷死,诸生数百人往哭之,城破,多感激死义者。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友皆严惮之 惮:恐吓 B.季年,惟闽、浙赋擅四方 季:朝代之末 C.中年登进士第 第:科第 D.丁内艰,居家教授 丁:遭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宋以词赋取士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岳秀泣而许之死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城破,多感激死义者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D.阖门无少长皆死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明尹谷“性刚直庄厉”的一组是 ( ) ①体裁务为典雅 ②居家教授,不改儒素 ③士虽有才思而不谨饬者摈不齿 ④早作必冠而后出帷 ⑤谷知城危,与妻子诀 ⑥先取历官告身焚之,即纵火自焚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终日。 ②用荐擢知衡州,需次于家。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3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

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1.下列两句中划线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 )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②客何为者? A.①wàng ②wèi B.①wàng ②wéi C.①wǎng ②wéi D.① wǎng ②wèi

2.下列对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话,不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而是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气语调是明显不同。

B.两人讲话的中心大致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呵斥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呵斥项羽是“以攻为守”。 D.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少保信国文公传 【清】陈弘绪

文天祥,吉州庐陵人。父仪,号革斋,乡称长者。天祥生时,大父梦儿乘紫云而下,已而复上,遂名云孙,字天祥。已贡于乡,名天祥,改字履善,又字宋瑞。

天祥英姿俊爽,目光如电。为童子,游乡校,见学官祠欧阳修、杨帮义、胡铨像,慨然曰:“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漫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帝亲擢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庆。”寻丁父优,归。

开庆初,元兵入寇,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侍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平章贾似道以致仕要君,天祥当制,裁责以义。似道不怿,使台臣劾之。天祥既数斥,引钱若水例致仕,时年三十七。已复,除湖南提刑,见故相江万里于长沙,公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必当有变,世道之责,其在君乎!”

明年为德祐元年,正月,谋报元师渡江,诏诸路勤王。天祥奉诏起兵,有众万人。二月,似道鲁港师溃,除天祥江西安抚使,趣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元兵三道鼓行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何异驱群羊搏猛虎 ”天祥曰:“固然,但国家养士三百余年,一旦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前,庶忠义之士闻风而起,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立,社稷犹可保也。”

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平江知府。十月,常州告急,陈宜中遣张全将淮兵二千往,天祥命朱华、尹玉、麻士龙助之。至虞桥,士龙战死,朱华、尹玉皆败,全不发一矢而走,元后破常,入独松关。寻除右丞相,诣元军前讲和。至则说伯颜,伯颜以厉词相挟,天祥曰:“某为宋状元宰相,所欠一死报国耳!”伯颜为之改容,因拘留之。

(摘自《陈士业先生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学官祠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像 祠:祭祀 B.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漫怠 漫:逐渐 C.平章贾似道以致仕要君 要:要挟 D.庶忠义之士闻风而起 庶:平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贡于乡 B.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 青,取之于蓝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 D.全不发一矢而走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文天祥“忠义为国”的一组是( )

①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庆 ②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 ③天祥当制,裁责以义 ④除湖南提刑,见故相江万里于长沙 ⑤除天祥江西安抚使,趣入卫 ⑥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前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慨然曰:“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译文:

(2)君以乌合万余赴之,何异驱群羊搏猛虎? 译文:

(3)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立。 译文: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昭义节度副大使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

皆曰“孔君”云。

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

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与:参与。 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数:列举。 C.唯公之所欲为 唯:希望。 D.后不听信,恶益闻 闻:传布。

2.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 )

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 ⑤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⑥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

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

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副大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 (2)是故舍我而从人耶!

(3)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聝(ɡ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 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 挺刃交兵 兵:士兵 D.导之以礼乐 导:教导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喟然而叹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以其类异也

作《师说》以贻之 其皆出于此乎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则由无所施其勇 D.夫子何选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 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C. 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

让百姓修不了城墙,越不过护城河。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表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B. 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C. 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D. 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退而次之曰 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

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没:失去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④不数年遂为富家 ⑤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去世后,司马光前去吊唁,苏轼和苏辙告诉他,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并请司马光为他们的母亲写墓志铭。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到,但是恐怕会有人讥笑自己的丈夫,就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C.苏轼和苏辙兄弟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常常引用古人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后来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家,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②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 ③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延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初,张若麒、沈迅官刑曹,谋改兵部,御史涂必泓沮之。必泓,廷麟同里也。两人疑疏出廷麟指,因与嗣昌比而构廷麟。会廷麟报军中曲折,嗣昌拟旨责以欺罔。事平,贬廷麟秩,调之外。黄道周狱起,词连廷麟,当逮。未至而道周已释,言者多荐廷麟。十六年秋,复授职方主事,未赴,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福王立,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宗室朱统翷诬劾廷麟召健儿有不轨谋,以姜曰广为内应。王不问,而廷麟所募兵亦散。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麟具疏让道周,不许 B.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 C.御史涂必泓沮之 D.事平,贬廷麟秩

让:责备 画:谋划 沮:阻止 秩:官阶品第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杨廷麟为人磊落、忠心为国的一组是( )

①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 ②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 ③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 ④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 ⑤王不问,而廷麟所募兵亦散 ⑥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崇祯皇帝向杨廷麟征询保举和考试选举哪一个更能得到人才的时候,杨廷麟直言进谏,皇帝听了也为之动容。

B.受黄道周一案的牵连,杨廷麟也应当被追究,抓捕他的人还没来,黄道周已被释放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对他进行了诋毁。

C.朱统翷上书诬陷廷麟征招一批勇猛的青年,想以姜曰广作为内应,图谋不轨,福王却未加追究。

D.顺治二年,杨廷麟到江西,与巡抚李永茂一起在绅士中募集军饷。九月,明军副将徐必达战败,而杨廷麟却和刘同升乘虚收复了吉安、临江。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②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③因与嗣昌比而构廷麟。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

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假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从秦王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注:① 尚:娶公主为妻。②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 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自款结 雅:平素 B.我父子尚肯相假乎 假:借助 C.由是见亲礼 礼:礼遇 D.时突厥数入寇 寇:侵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通谆勤,且献金环 且尔言过矣 B.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 无乃尔是过与? C.以疾改蒲州刺史 斧斤以时入山林

D.久之,复为殿中监 填然鼓之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B.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C.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D.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是兄弟,因为宇文士及做了隋炀帝的乘龙快婿,宇文化及在谋划弑杀隋炀帝的时候,对宇文士及严守秘密。

B.宇文士及在担任尚辇奉御一职时,就和高祖有往来,后来又献给高祖一只金环,最后和宇文化及、封德彝等人一起归附了高祖。

C.秦王即位后,宇文士及在边关镇守,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后没有发现确凿证据,朝廷把他召回京城任殿中监。

D.太宗曾经赏玩宫中树木,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征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经过宇文士及一番辩解,太宗气消。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

(2)从秦王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C 3.C 1.遗:赠送

2.②句是说陆贽的忧惧,③句是说官员们对陆贽受到优厚待遇的评价。④句是说陆贽明晓事理,善于剖析判断。

3.“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不合文意。文中说“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 文言文译文

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陆贽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

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用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土。

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 2. 答案: 1.C 2.B 3.D 4.C

5.(1)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2)①(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些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 ②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是趁着农闲时候,是不建造的。 1.首:主动坦白。

2.B.均为代词,什么。A.动词,给;介词,跟、同。C.介词,把;动词,认为。D.介词,向;介词,同。

3.①非有远见,只是很合世祖的心意;②为世祖所做的事,并非高允远见;③④为预测翟黑子之结果,说明其有远见;⑤为高祖的做法;⑥为有远见。 4.“被皇上杀了”错,原文为“竟为世祖所疏”。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些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不久就还俗了。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于是世祖问高允:“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种一亩地就多收三斗,不

辛勤耕种每亩就少收三斗。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二万斛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良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这又能表明自己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你多么不正派啊!”于是和高允断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老实回答皇上被世祖疏远了,后来终于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奸诈,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是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因此而受饥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此而受寒冷。况且几万人,那荒废损耗的数量,也就很多了。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有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3. 答案: 1.A 2.A 3.B

4.①诸生(学生们/学子们)盛夏季节也必须穿戴整齐,整天正襟危坐。 ②(尹谷)因为别人举荐被提拔担任衡州知州,需要住在家里。 1.惮:害怕

2.A 介词,凭借 B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 辅助代词,……的人/助词,用于舒缓语气 D 语气词,不译/兼词,“于之”

3.①表现的是尹谷等人对词赋的要求很高;④是尹谷的学生的行为,不能直接表明尹谷“性刚直庄厉”。

4.①得分点:隆暑、端居、句意各②得分点:用、知、次、句意各 参考译文:

尹谷,字耕叟,是潭州长沙人。他的性格刚直严厉,最初在郡学时,同学朋友都很尊敬、害怕他。

宋朝凭借词赋录取士人,末年时,只有闽、浙的词赋名传天下,尹谷和同郡的邢天荣、董景舒、欧阳逢泰等人作赋,追求风格典雅,每作出一篇,士人们就争相向他们学习,从此湘的词赋和闽、浙的词赋不相上下。尹谷中年考中进士。他被调任常德推官,做崇阳知县,所到

之处都能做到廉洁公正,留下了好的名声。

遭逢母亲去世,尹谷在家里教授学生,没有改变儒者的品德操行。太阳还没有升起,他就开始教授诸生经书以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虽然有才思却不谨慎修习的士人他都摈弃不教。诸生盛夏季节也必须穿戴整齐,整天正襟危坐,晚上熄灭蜡烛后才解下头巾,早上起来一定要先戴好帽子然后才走出帷帐。走在集市上,集市上的人看到他们举止有礼,互相说:“这一定是尹先生的门徒。”询问他们,果然就是。

晚年他进入李庭芝的幕府,因为别人举荐被提拔担任衡州知州,需要住在家里。潭州城被敌兵包围,帅臣李芾对尹谷以礼相待,让他做自己的参谋,共同谋划防备抵御敌人的策略。当时城里的壮士都去守卫临安了,剩下的部队只有四百五十人,其中一大半是年老体弱的人。李芾集聚并率领壮士,用义来勉励他们,人们都拼死战斗,三个月敌人也没有把城攻下。敌军断绝了险要地段,援兵不能到达,尹谷知道潭州城危在旦夕,就和妻子儿女诀别,说:“我以一个寒微的儒生的身份蒙受国家的恩德,主管一方州土,论义当不屈,你们一定要跟随我去死啊。”叫来他的弟弟尹岳秀,让他逃出去,以便保存尹氏的祭祀之人,尹岳秀哭着答应他为国而死。尹谷就堆积木柴,锁上门窗,穿上朝服,朝着朝廷所在的方向跪拜之后,先取出所任官职的委任凭证,烧掉了它,然后跳入火中自杀。邻居来救他,火势猛烈不能靠近,只从猛烈的火焰中远远地看见尹谷头上戴着帽子,手里拿着笏,正襟危坐,全家无论年少年长的都死了。李芾听说后,派人拿酒来祭奠尹谷,说:“尹务实,真是一个男子汉,在我之前就义了。”务实是尹谷的号。

起初,潭州的读书人把读书学习看得很重,州里的学生每月考试得分高的,就升为湘西岳麓书院的学生,再得分高的,就升为岳麓精舍的学生,潭州人称之为“三学生”。发生战乱时,三学生聚居在州学,仍然不废弃学业。尹谷死后,诸生几百人前去吊唁他。城被攻破以后,很多人都被他感动,为大义而死。 4. 答案: 1.B 2.D

3.(1)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2)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1.“王”是动词“称王”, “为”是动词。 2.无中生有

3.(1)“举”“胜”各,语意通顺。(2)“故”“非常”各,语意通顺。 5. 答案: 1.D 2.B 3.D

4.(1)(文天祥)感慨地说道:“死后不置身于那些受后人祭祀的忠臣之间,就不是大丈夫!” (2)您凭借一万未经受过训练的人去与之拼命,这和赶着羊群去和老虎搏斗有什么不同呢 (3)讲道义的人占了优势,那么治国的谋略就可以确立;辅助的人多了,那么治国的功绩就能够建立。

1.庶:但愿,表示希望。

2.都为介词,用。A介词,在/介词,从;C代词,代人,他的/代词,那;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3.①王应麟对文天祥文章的评价。④拜访前宰相,不能表明其忠义。⑤朝廷所为。 参考译文:

文天样是吉州庐陵人。父亲文仪,号革斋,乡里的人称他为长者。文天祥出生的时候,他祖父梦到一个小孩乘着紫色的云彩从天而降,不多时又乘云而上,于是取名为云孙,字天祥。文天祥在乡试中考中了贡生,又取名天祥,改字履善,又字宋瑞。

文天祥英姿俊爽,目光如电。还是一个童生时,有一次去乡校游学,看见学官祭祀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的塑像,感慨地说进:“死后不置身于那些受后人祭祀的忠巨之间,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在集英殿参加策试。当时宋理宗在位很久,政事处理渐渐懈怠,天祥用“效法上天,自强不息”来回答,皇帝亲自提拔为进士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考卷的古代贤人之风就好像一面镜子,忠义的肝胆就好像铁石一样坚硬,我为得到一个人才而庆幸。”不久,遇到父亲死了,辞官回到家中服丧。

开庆初,元兵入侵,宦官董宋臣劝说皇上迁都。天祥当时进京担任宁海军节度判官,上奏书“请求斩杀宋臣,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朝廷没有答复,于是自己请求辞官回家。后来又升迁为刑部侍郎官,董宋臣又入京城担任都知,天祥又上书极力陈述他的罪行,也没有得到朝廷答复。平章贾似道用退休来要抉皇帝,正好文天祥值班起草制诰,于是用大义来指责贾似道。贾似道不高兴,指使谏官弹劾文天祥。天祥已经多次遭到斥责,按照钱若水的先例退休,时年三十七岁。再次被朝廷起用,授予湖南提刑,前往长沙拜见前宰相江万里,江万里说:“我老了,然而观察天时人事,必定会有大的变故,拯救天下的大任,就在于您啊!” 第二年为德祐元年,正月,间谍报告元朝的军队渡过长江,朝廷下诏各地起兵勤王。天祥奉诏令起兵,有士兵一万人。二月,贾似道在鲁港的军队溃败,朝廷任命文天祥为江西安抚使,赶快进京保卫都城。他的好友劝阻说:“现在元兵从三面大张声势进攻内地,您凭借一万未经受过训练的人去与之拼命,这和赶着羊群去和老虎搏斗有什么不同呢 ”文天样说:“本来就是如此。只是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勇往直前,期望天下的忠臣义士听到这消息也立刻行动,讲道义的人占了优势,那么治国的谋略鱿可以确立;辅助的人多了,治国的功绩就能够建立。这样的话,那么江山就还可以保得住。”

八月,天祥率兵到达临安,被任命为平江知府。十月,常州告急,陈宜中派遣张全率领二千淮地的士兵前去抗敌,文天祥命朱华、尹玉、麻士龙帮助他。到达虞桥,麻士龙战死,朱华、尹玉都被打败,张全没有射一箭就跑了,元军后来攻破常州,进入独松关。不久,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前往元军中讲和。到达元军中后,就劝说伯翻,伯颜用严厉的话来要挟文天祥,文天祥说:“我是宋的状元宰相,现在就差用死来报效国家罢了!”伯颜为此改变脸色,

趁机拘留了文天样。 6. 答案: 1.C 2.B 3.B

4.(1)卢从史有不合法度之举,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2)这是故意舍弃我而去侍奉别人啊!(3)面对财利,却畏惧躲避像懦夫的样子。

1.名师指津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的题目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选项对重点虚词的含义进行考查,所以平时的复习中对一些重点词语(包括虚词)的含义一定要牢记在心。本题中,C项“唯公之所欲为”是“唯公之所欲为是听”的省略,句中的“唯”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2.名师指津本题中的①⑤⑥均与表现孔戡“声望高”的品性无关。①句说的是卢从史的行为;⑤句是卢从史赞美孔戡品格高,与自己无私怨的话;⑥句主要侧面表现孔戡的才能。 3.名师指津皇上是在孔戡死后追任他为尚书司勋员外郎的。本题犯了时态错误。

4.名师指津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特点,如果是复合词注意古今异义;如果不是复合词,翻译时要注意运用“拆”的方面正确翻译。

参考译文:昭义节度副大使卢从史有一位贤明的辅臣孔戡,字君胜。卢从史有不合法度之举,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卢从史感到羞惭,脸红到脖子根,低头屏气,不敢回应一句话,马上更改命令、修改文书词句的情况前后累计有几十次。闲暇时就和卢从史谈论自古以来的君臣父子之道,行六顺就能享大福,行六逆就危险屈辱甚至遭杀戮,说:“您应当那样做,而不能这样做。”卢从史常常听得害怕而喘气流汗。过了五六年,卢从史更加骄横,有不忠之语,孔戡规劝,他没有悔改之色,孔戡就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哭着对那些人说:“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不能再做什么了!”于是,借口生病告辞离开,隐居在洛阳城东面,有酒食歌舞的宴饮也不参加。这时,天下人都认为他贤明,谈到应该被皇帝重用的士人时,都说“孔戡”。

恰逢宰相李吉甫镇守扬州,首先奏请起用孔戡,孔戡还是隐居不应诏。卢从史看了诏书说:“这是故意舍弃我而去侍奉别人啊!”就捏造罪名向君王告发孔戡在军中有不法之事。皇上说:“我知道了。”卢从史多次向朝廷上奏章,才改任孔戡为卫尉丞,分管东都洛阳。诏书刚下,门下省属官吕元膺把起草好的诏书驳回,皇上让人对吕元膺说:“我难道不了解孔戡吗?将会任用他的。”

第二年(元和五年)正月,将到临汝县温泉洗浴,壬子日,刚到临汝进餐时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七岁。公卿士大夫在朝堂上悼念,无官职的士人在家中悼念。孔戡死后九十六天,皇上下诏把卢从史绑送京城,列举他违背朝命的罪行,流放到日南郡。皇上于是下诏追赠孔戡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大概是想用曾经拟任命的职位伸张他的志愿。

孔戡对坚持道义好像有偏好,奋勇而不瞻前顾后,面对财利,却畏惧躲避像懦夫的样子。刚

中举时,从金吾卫录事做到大理评事,辅佐昭义军。后昭义军帅死,卢从史以一般将领代理为节度副大使,请求孔戡说:“我由一般将士出身,在幕府中只有你没有丝毫私人纠葛。如果你留下来,你想做什么都任随你。”孔戡没办法,留任一年,卢从史两次奏迁其官,从监察御史升至殿中侍御史。卢从史起初听从采用孔戡的话,得以不败;后来不再听从相信他,恶名日益传布。孔戡弃他而去,就彻底失败了。 7. 答案: 1.C 2.A 3.D 4.C 解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在身边陪侍。孔子四处看了看,然后深深地感叹说:“在这儿凝神思虑,思绪万千。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 子路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得到一个机会):将帅的白色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似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飞舞。在这种情况下,我率领一队人马打击敌人,一定能夺得上千里的土地,夺取敌人的战旗,手执割下的敌人的左耳。只有我能干这些事,让他们两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勇猛啊!”

子贡也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当齐楚两个大国在广阔的田野上交战,两军对垒相望,战场扬起的灰尘连成一片,士兵就要拿起武器交手时,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陈述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就让子路、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有口才啊!”

颜渊退后不说话。孔子说:“颜回,向前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谈心愿?”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你说说看。”颜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让人民安定,不用加固城墙,不用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销铸成农具来使用,平原湖泽上放养成群的牛马。家家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地方施展他的勇力,子贡也没地方用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多么美好的德行啊!”

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会选择谁呢?”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费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

8. 答案: (1)D(2)A(3)B(4)①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②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③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 解析: (1)D(没:同“殁”,死。)

(2)A(④写其持家之才,⑤写其教育孩子,⑥写其善良助人。) (3)B(应为向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 (4)参见译文。

参考译文: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9. 答案: (1)A (2)B (3)B

(4)①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重点词语“是”“得”)

②嗣昌料定廷麟也死掉了,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重点词语“意”“怿”)

③于是就和嗣昌勾结起来一块诬陷廷麟。(重点词语“比”“构”)

(5)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每两处1分,多断不得分)

解析: (1)A(让:辞让,推让)

(2)B(①表现其“勤学嗜古”的。 ④这里的“辞不就”不能说明其磊落。⑤“廷麟所募兵亦散”是不得已。)

(3)B(“言者多荐廷麟”是说“朝廷中还有很多人上书推荐他”。) (4)参见译文。 (5)参见。 参考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觉得任何水都好喝,这并没有尝到饮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饥渴损害的缘故。难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饥渴的损害?人心也都有损害。人们能够不把(类似)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一时)赶不上别人,也不必为此忧虑了。”

参考译文: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酷爱古典,在翰林院中很有名望,跟黄道周友好。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将外就藩封,朝廷拟让廷麟充任讲官兼经筵直讲。廷麟撰写了一篇奏疏推让道周,崇祯皇帝不允许。第二年二月,崇祯皇帝在经筵上问保举跟考选哪一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廷麟说:“保举应对保举者严格要求,像唐世济、王维章是由温体仁、王应熊推荐的,现在他们俩都倒台了,可是对保举他们的人却不加追究。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崇祯皇帝听了这话脸色都变了。

这年冬天,京师戒严。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意见主张议和,希望能借机消除外患,可是廷麟狠狠地攻击了他。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崇祯皇帝改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让他去象升的部队里当参谋。象升很高兴,就让廷麟到真定去转运粮饷增发兵力。不久,象升在贾庄战死。嗣昌料定廷麟也死掉了,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

起先,张若麒、沈迅在刑部的司里做官,他们准备调进兵部,御史涂必泓阻止了这件事。必泓,是廷麟的同乡,所以他们两个怀疑必泓的奏疏出自廷麟的指使,于是就和嗣昌勾结起来

一块诬陷廷麟。正好廷麟上书汇报军队中的复杂情况,嗣昌起草圣旨时批评他欺骗朝廷,事平以后就把他贬官调到地方上去了。黄道周一案发生时,供词中牵扯到廷麟,他本该被逮捕,但差官还没到,道周本人已经被释放了。朝廷中并且还有很多人上书推荐他。

十六年(1643)秋天,廷麟官复原职任职方主事,尚未上任,都城便失守了。廷麟痛苦地大哭了一场,着手招兵买马报效君上。福王即位后,采纳了御史祁彪佳的荐举,招廷麟担任左庶子,他推辞了,没有到任。宗室朱统翷上书诬陷廷麟征招一批勇猛的青年图谋不轨,以姜曰广作为内应。福王虽然没追究,廷麒所招募的军队还是疏散了。

顺治二年(1645),南京失守,江西各郡只有赣州保全下来。唐王亲撰命令加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刘同升为国子祭酒。同升从雩都来到赣州,与廷麟商议大举起兵,然后他们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九月,大清兵驻扎在泰和,守城的副将徐必达战败后,这边廷麟、同升乘机收复了吉安、临江。唐王于是提升他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给他尚方宝剑,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十月,大清兵攻打吉安,必达战败后投河自杀,正好广东的援兵到来,大清兵于是撤退到峡江。后来万元吉来到赣州。十二月,同升死了。

三年正月,廷麟亲赴赣州,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廷麟得知唐王将从汀州来赣州,打算前往迎接,让元吉代守吉安。不久,吉安又失陷了。元吉退保赣州。八月,官兵的水军战败,援兵全部溃退了。到汀州发生兵变时,赣州之围已经有半年了,在城墙上防守的士兵都懈了气。十月四日,大清部队强力登城,廷麟指挥部队作战,时间长了,招架不住,败退回城西,跳河自杀了。 10. 答案: 1.B假:宽容、放过

2.D D都是音节助词,无实义。A,且,第一个为连词,并且;第二个为连词,况且。B项第一个为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无乃……与,固定句式表推测,恐怕……吧。C第一个介词,因为;第二个为介词,按照。 3.D

4.B宇文化及没有归附高祖。

5.(1)开皇末年,(宇文士及)凭借父亲宇文述的功勋被封为新城县公,隋文帝曾把他带进卧室,同他交谈,认为他是优异人才。(共4,重点词语“以”“引”“语”“奇”各1分,句意通顺,意思对即可)

(2)(宇文士及)跟随秦王消灭了宋金刚,(朝廷)论功行赏,恢复了他在隋朝的旧封号,把宗室女嫁与他为妻,提拔他为王府骠骑将军。(共4,重点词语“从”“以”“妻”“迁”各1分,句意通顺,意思对即可) 解析: 【参考译文】

宇文士及字仁人,是京兆长安人。父亲宇文述,是隋朝右卫大将军。开皇末年,(宇文士及)凭借父亲宇文述的功勋被封为新城县公,隋文帝曾把他带进卧室,同他交谈,认为他是优异

人才。他按诏令娶炀帝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为妻,任尚辇奉御,随从炀帝巡视江都,因父亲去世守孝离职,期满复职任鸿胪少卿。他哥哥宇文化及秘密策划叛乱时,由于他是炀帝的女婿,对他严守秘密,弑杀炀帝后,才封他为蜀王。

从前,宇文士及任奉御,李渊任隋朝的殿内少监,平素和他有密切交往。在跟随宇文化及到黎阳时,高祖亲写诏书邀请他去。宇文士及也暗地派遣仆人从小路秘密赶到长安,表白心迹,并进献了一只金环。高祖高兴地说:“我曾和士及共事,今天进献金环,这表明他要来了。” 宇文化及的军事形势一天天紧迫,宇文士及劝他归附唐朝,宇文化及不听,他就和封德彝借口要求去督运军粮。宇文化及很快失败了,(宇文士及)就和封德彝等人主动投奔长安。高祖责备他说:“你兄弟二人率领要求打回京城的人马确定了进攻关中的方略,那时如果打败了我李家父子,还会放过我们吗?你现在能到哪儿去安身?”宇文士及道歉说:“按我的罪过是该处死,但是我从前在涿郡,曾经和陛下在半夜里议论时局,后来又进献金环,希望用这个办法赎罪。”高祖笑着对裴寂说:“他和我谈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到现在六七年了,您诸位都在他的后头。”当时宇文士及的妹妹为高祖的昭仪,得到宠爱,因此宇文士及受到亲近礼遇,进授仪同三司头衔。

(宇文士及)跟随秦王消灭了宋金刚,(朝廷)论功行赏,恢复了他在隋朝的旧封号,把宗室女嫁与他为妻,提拔他为王府骠骑将军。又随同秦王消灭了王世充等叛军,晋封郢国公。武德八年(625),代理检校侍中,兼任太子詹事。秦王即位后,拜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并且以中书令的身份到凉州任都督。当时突厥多次侵犯边境,宇文士及要树立威望镇守边关,每当出入,都要摆列气势浩大的警卫队伍,又一个劲地降低身份,尊重下级军民。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起来没有根据,调回朝廷任殿中监,因生病离京任蒲州刺史。主持政务崇尚宽松简略,人人心情舒畅。后来回京升任右卫大将军。

太宗把他带进内宫交谈,有时半夜才出来,碰上他在家休假,往往派人催马召见他。宇文士及更加谨慎,他妻子曾问朝廷催他去干什么,他始终不应声。太宗有一次观赏宫中一棵普通的树说:“这是一棵珍贵的树!”宇文士及就在旁边大加赞美起来。太宗板起脸来说:“魏征经常提醒我疏远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我还不知道指的是谁,现在我可相信他的话了。”宇文士及道歉说:“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宰相们冒犯威严直言劝谏,弄得陛下手足无措。现在我有幸在您身边,不稍微将就一点儿,您虽然处在尊贵的天子地位,又有什么意思?”太宗的不满消失了。太宗又有一次用刀切肉,用饼揩手,递给宇文士及,时不时地瞅瞅他,宇文士及佯装没有看见,慢慢地吃着。他的机智颖悟都像这样。过了很久,又任殿中监。去世后,追赠左卫大将军,安葬在太宗预先为自己营建的昭陵墓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