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脱媒”与“脱胎”

“脱媒”与“脱胎”

来源:爱站旅游
“脱媒”与“脱胎”

当下的中国银行业,让我不禁想到了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翻开一直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货币银行学》一书,“商业银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等四大基本职能”的论述却赫然在目。而如今每一个银行人都颇感“无可奈何花落去”,因为传统商业银行的职能正在被逐步替代。难道,经典的《货币银行学》已到了需要“修订”乃至“重写”的时候了?

变局:“新金融”加剧金融脱媒

其实,金融脱媒现象早已有之,并非新概念、新事物。从上世纪中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脱媒成为国际金融发展中的“主旋律”,国内则主要是在近10年内才逐渐显现并不断演进的。如果说,以往的脱媒主要表现为银行业资产与负债两端的存贷脱媒。那么,这次伴随互联网大潮而来的支付端(汇)脱媒(亦称技术脱媒)则使国内银行“存、贷、汇”三大基础业务全面脱媒,且速度越来越快,大有“颠覆”银行业之势,不禁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国内银行业陷入了全面脱媒的境地呢?笔者以为,主要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创新进一步加快,并由此催生出的“新金融”加剧了银行脱

媒。而作为脱媒推手的“新金融”到底“新”在何处?我想,不妨将其概括为“五个化”,即: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金融业态网络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互动化以及社会资产配置形态金融化。

变局一:“利率市场化”挤压了银行被动负债空间。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西方同业一样,国内银行业也被迅速崛起的货币基金“打了个措手不及”,尤其是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迅速崛起,加速了利率市场化步伐,进而加剧了银行负债端的脱媒。其突出表现为:银行存款(被动负债)增长乏力,而主动负债却方兴未艾。先从被动负债来看,全国银行业2014年存款增量仅为10万亿元,较2009年“峰值水平”少增3万亿元,且自2010年以来,季度增速整体均低于5%,像2009年上半年那样的“两位数”增速早已“一去不返”。在地处沿海的浙江地区则更为明显,存款增量由2009年的9558亿元下降至2014年的4812亿元,几近“腰斩”。其间,自201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以来,过去14个季度中有13个季度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人不禁会问“存款去哪儿了?”对此,我想,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和企业不景气导致资金流量减少;另一方面,则是监管政策变化造成派生存款下降。同时,资管、网络金融等非银机构的崛起与跨界竞争,分流了银行存款。再从主动负债来看,金融债券、理财产品、协议存款、卖出回购和大额可转让存

单(CD)等主动负债工具先后推出,尤其是理财产品,经过近10年发展,已成为主动负债的主流工具。据中登公司数据显示,2014年末银行业存续理财产品共55012只,理财资金余额达15.02万亿元,同比增加4.78万亿元,增长46.68%;占银行业总负债的比重为9.38%,同比提升1.96个百分点。 变局二:“资产证券化”打破了货币创造循环。与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相比,由于资产证券化出售的是银行信贷资产,从而打破了“存款→贷款→存款→贷款„„”这样一个货币创造循环,削弱了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并且,因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门槛较低、收益设计多样,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有着直接支撑作用,使银行脱媒效应更强。自2012年5月国内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银行间市场的资产证券化呈“爆发式”增长,数量和金额飙升:2014年发行65单共计2800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12倍和13.5倍;据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发行有望突破100单,达5000亿元。 变局三:“金融业态网络化”割裂了银行信息流。技术改变世界。网络金融已成为近期经济金融领域最热门的概念。这股“热潮”下,大量原本专属于银行的业务,如结算、支付乃至融资等业务,正逐渐被众多非银行机构所“瓜分”,并因此涌现出许多依托互联网技术的金融新业态,如第三方支付发力于移动支付;P2P平台抢占小贷需求;众筹服务创新企业;网络银行介入小微贷款等,银行“后台化”、“边缘

化”趋势突显,“去银行化”节奏进一步加快。然而,对银行而言,最可怕的还不是市场份额的下降,而是客户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局面被打破和割裂,有沦为“信息孤岛”的危险,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挤压。

变局四:“多层次资本市场互动化”挤出了银行贷款。随着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和柜台市场等各类市场的兴起和成熟,以及股票、债券、衍生品和结构化产品等的配套与完善,对间接融资体系形成了全面冲击。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挤出”效应明显,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从全国银行业来看,贷款增量2009年出现拐点,后续几年逐步下行,持续低位徘徊,直至2014年才勉强恢复到五年前水平。其间,季度增速基本处于3%-4%之间。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新增融资中占比也降至60%左右,降幅达10个百分点。从浙江银行业来看,贷款增量也“一路下行”,由2009年的9041亿下降到2014年的4575亿。其间,增速不仅持续走低,而且长期低于全国水平。反观,直接融资市场如各类资本市场逆势而上,高歌猛进。从全国来看,自2013起新增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上升,2015年前9个月,新增贷款8.7万亿,直接融资总量增加3.16万亿,在社会新增融资中占到27%。从浙江来看,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由于市场整体发育水平高于全国,优质大型企业更倾向直接融资。2015年前9个月,新增

贷款4311亿元,直接融资总量增加2747亿元,在新增社会融资中占比达到39%,脱媒压力更大。

变局五:“社会资产配置形态金融化”改变了家庭财富结构。回顾国内社会资产配置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存款时代(上世纪80、90年代)→地产时代(2000年至2014年)→金融时代(2014年以后)。国内家庭资产配置“由实向虚”、“市场化”、“交易化”等倾向日趋明显。在家庭总资产中,2014年房产占比为52%,较2012年下降20个百分点。其中,在家庭金融资产中,更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2014年底,储蓄存款占比从2008年的近80%下降至49%,而信托、保险、基金等交易性更强、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资产占比则由20%升至51%,超过一半。在家庭投资中,艺术品等投资比例逐步走高,在高净值人群中高达15%,市场整体规模突破2万亿,而且随着“份额化交易”等模式的创新和成熟,使传统的实物收藏进一步演变为金融产品的交易与投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