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四渡赤水体现的《孙子兵法》思想

论四渡赤水体现的《孙子兵法》思想

来源:爱站旅游


论四渡赤水体现的《孙子兵法》思想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指挥艺术与《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四渡赤水更是对《孙子兵法》诸多军事思想的检验和实践认证。本文从“先知”获胜的思想、以“奇”取胜的思想、“诡道”制胜的思想、“兵非益多”的思想四个方面对四渡赤水体现的《孙子兵法》思想进行了阐述。

标签:四渡赤水;孙子兵法;军事思想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险阻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议性运动战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是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它也是对《孙子兵法》诸多军事思想的检验和实践论证。可以说,毛泽东在指挥四渡赤水作战中,处处闪耀着《孙子兵法》的光辉。择其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先知”获胜的思想

所谓“先知”,是指事先掌握敌情。在《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指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英明的君主,贤良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获胜,功绩超过一般人的,就在于他事先掌握了敌情。这也照应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对于如何做到“先知”,接着孙武又讲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如果要事先掌握敌情,不可通过求神问鬼的方式来获取,不可用以往类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来得到,不能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去探知,而一定要取决于人,取决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

四渡赤水,红军之所以每次都能安然无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事先了解掌握了敌情。当时红军获取敌情主要靠钱壮飞在给敌特务头子徐恩曾当秘书时破译的密码,而徐恩曾害怕被追究,向蒋介石隐瞒了自己的秘书是共产党以及密码已泄露之事,所以敌密码一直未改。其次有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等破译高手协助。加之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睿智,所以能够准确判断敌情。正如《孙子兵法·用间篇》所讲:“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这是告诉我们,不是睿智聪颖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分辨证实间谍所提供情报的真实性。毛泽东对敌情了如指掌、准确判断,转化到作战行动上,是敌军常常打不着红军,而红军常常能够跳出敌军包围,乃至打着敌军。

此时,国民党军的情报获取手段,首要的是空中侦查,其次是地方政府的陈述。尽管空中侦查是领先的,但那时的空中侦查还只能靠飞行员目视,而不是雨即是雾的气候,使得空中侦查根本处于无用之地。而地方政府的陈述,要么只是部分,乃至误把小部队当成大部队,把佯动当成主力,要么是两三天前的红军动态。这就造成了蒋介石和他的前哨指挥员来回调集部队,疲于应对,常常扑空,使全部战员,形似自动,实为被迫。

二、以“奇”取胜的思想

所谓“以奇取胜”,是指运用特殊的手段,以变幻莫测、出人意料的谋略和方法战胜敌人。正如孙武所说:“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势篇》)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变化有如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

四渡赤水战争中,红军的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便是打破常规的特殊手法,从而跳出了敌重兵的合击圈。红军贵州土城失败一渡赤水进入川西后,国民党军闻讯向红军驻扎的古蔺、扎西扑来,企图围歼红军,阻止红军北渡长江。危急之下,毛泽东出乎敌人预料,率领红军二渡赤水,再入黔北,红军一路夺关抢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勇夺娄山关,并以一个漂亮的回马枪,再占遵义城。为扭转被国民党中央军追击的被动局面,毛泽东再出奇招,采取“诱敌深入,合力追歼”的战法,对吴奇伟部孤军深入红军眼前的两个师进行了围歼。毛泽东命令红三军团十一团和红一军团三团接敌,采取边打边撤的战术,将吴奇伟的国民党中央军逐渐向北引诱,进入了十团、十三团的阻击线,同时,十二团迂回包抄形成合围之势。5天内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师另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部队士气空前高涨。

三、“诡道”制胜的思想

所谓“诡道”,是指在战争中制造假象,欺骗、迷惑敌人,使敌人产生错觉,做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錯误的行动,从而使我方获得战争的胜利。在《孙子兵法·计篇》提出了“诡道十二法”。在《孙子兵法·势篇》讲到:“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即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一定会听从调动。在《孙子兵法·虚实篇》讲到:“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即伪装佯动运用到绝妙的地步,就可不显示出任何痕迹;不显示任何形迹,那么,即使是深藏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军的底细,即便是高明的敌人也想象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

红军四渡赤水时三渡赤水河,重入川南,便是采取了孙武的“诡道”。毛泽东用一个团的兵力虚张声势,大造红军要北渡长江的假象,主力却隐蔽在山沟密林中,让蒋介石错误地断定红军入川定要北渡长江。于是又下了错误的决定,命令川军前堵,中央军后追。又从黔北追到四川古蔺,想在川南构成新的包围圈。我工农红军达到了调动敌人、使之疲惫的目的。

四、“兵非益多”的思想

所谓“兵非益多”是指兵力并非越多越好,它是孙武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提出的重要作战指导思想。孙武认为:“兵非益多,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兵力并不在于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做到集中兵力、判明敌情,选取优秀的统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

四渡赤水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兵非益多”的思想,证明了在兵力少的情况下,做到“惟无武进”

“并力”“料敌”“取人”,照样可以取得胜利。红军仅有3万多人,而国民党是40万重兵围追堵截,在实力上与敌人相差悬殊,因此并没有与敌人硬拼,而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之处;同时用红军一部钳制敌人主力,实现自身的“并力”,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利用准确的情报优势充分“料敌”,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取得了辉煌战果。

《孙子兵法》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就是要牢牢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行动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死敌一部,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