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初稿
题 目________浅谈在美术欣赏中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____________
姓 名 _________何伟玲___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____专科_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_____1137001408474______ 省级电大_______山东__ __________
专 业 ________学前教育 ________ 市级电大_______潍坊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学 点 ______临朐______________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在美术欣赏中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何伟玲
摘要:美术欣赏在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幼儿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因此要重视在愉悦的美术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术欣赏 审美能力 建议 要求
幼儿的美术欣赏是指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趣味,丰富想象力,陶冶
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很重要,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是如何看待在美术欣赏中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意义
1、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我们知道,生活中到处存在美,舞台上的轻歌曼舞是美的;自然界的草木花卉是美的……但是,生活中存在着的美,幼儿不一定能够发现它,感受它,进而欣赏它。因为美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方法,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作用于幼儿感官的艺术形象并没有直接告诉什么是丑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要歌颂的;什么需要鞭鞑的,这就需要教师来帮助幼儿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教育目的。鲁迅先生曾论《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人们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这个道理。美术欣赏中这样的情况是常有的,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很好地把握住美术欣赏的特点,努力培养和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培养幼儿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美术教学是通过组织学生美术欣赏与美术创造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美术欣赏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更显示了其地位的重要性,是单纯的技巧训练与德育都无法代替的。相反,它却包含着某些技巧的常识教育和某些德育的作用。
2、美术欣赏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审美教育是其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入的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我们一入幼儿园就要求孩子“依样画葫芦”,以幼儿作品与教师的相似程度评价画面的质量,而幼儿身上与生俱来存在巨大的艺术潜力。(如:
1
幼儿对艺术形式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往往不需要成人的指点,他们凭直觉就能感受出不同的色彩、线条等)。
在我们长期生活的一个推崇理性,讲究逻辑思维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使孩子本应具有的艺术感受力被种种世俗功利的尘埃所蒙蔽,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接触、对话和欣赏,幼儿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的构图,线条做画方式。对色彩的应用,甚至是某些艺术语言,再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们的艺术感觉,他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幼儿在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幼儿的艺术感明显提高,并在不知不觉中将所看、所思、所想,迁移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
3、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
幼儿美术欣赏的意义在于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幼儿审美的能力,使幼儿的基本素质得以全面发展与提高,培育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人们认识世界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一个是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一个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例如:画集〈〈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是画家张乐平精心创作的一个艺术形象,就是这个三毛,幼儿通过美术欣赏可以了解到,在旧社会黑暗的年代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挨冻、挨饿、挨打、挨骂、无家可归,就是这样一个在苦难中无处栖身的艺术形象,牵动了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心,牵动了观者的心,他们同情三毛,关心三毛,想方设法要帮助三毛摆脱困境……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相关特点
幼儿美术欣赏特征幼儿美术欣赏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本能直觉期(0—2岁)和艺术符号感知占优势时期(2—7岁)。
本能直觉期主要表现为对形式审美要素的直觉敏感性和注意的选择性,是纯表面的和直觉的,并主
2
要通过视、听、动的协调活动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换。但婴儿对形状、颜色等美术基本要素的视觉偏爱还只是由生理机能组织决定的,是一种本能的快感,还没有真正独立的美感反应。这为日后更高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艺术符号感知期 主要表现出:
1、在自发情况下,幼儿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即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这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地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一种“求实”的态度。更进一步说,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的感知欣赏只限于画面上画了些什么,还不能深入地感知理解美术作品内容所蕴含的深刻的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2、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对于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及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的感知与理解已有所表现。在线条与形状的感知方面,此时的幼儿总是喜欢把它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谈论。就对色彩的认识而言,此时首先发展的是辨认颜色、正确配对,逐渐向指认和命名发展。就对色彩的感受而言,幼儿的色彩视觉效果感受性最强,而色彩的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感受性相对较弱。在空间构图感知方面,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已经具备了感知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的能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在发展。对美术作品构图的感知能力,在学前阶段已经开始表现出来,并且有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内容的影响。在对美术作品的情感表现性的感知方面,当幼儿被有意识地引导去感知时,大多数幼儿能感知到作品的情感表现性。在作品的风格感知方面,幼儿表现出较为困难,他们往往容易受作品内容的控制。通过适当的训练,幼儿能感知到美术作品的风格。
3、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地、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在对美术作品的偏爱方面,幼儿喜欢的是再现性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作品中所描绘
3
的对象的非再现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也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幼儿对偏爱原因的分析也越来越注意形式特征和技巧方面。
总之,幼儿的美术欣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分化,从没有标准到具有一定的标准,从以自己主观的情感偏好为主到比较客观的分析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到达学前末期,其美术欣赏能力也相应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在美术欣赏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1、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欣赏一些幼儿理解的作品
在幼儿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中,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教师范画,幼儿学画。这从一个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美术功底,能画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并不是画家,不可能使每一幅作品都成为成功之作。所以在幼儿的美术欣赏课中,提供幼儿参考的教学图片和美术作品,它会使美术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绘画、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目装饰,环境布置等,初步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他说:“麒麟和獐子,凤凰和野鸡,珠玉和石头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有人把他们弄混就是因为见识不行,有比较才能鉴别许多欣赏美术作品,才能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工作重点在于面向幼儿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幼儿逐步形成一定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循序渐进。
幼儿美术欣赏的重点在于通过美术欣赏,引导幼儿善于:“发现美”,培养学生拥有审美的眼睛。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到处存在美,就靠我们去发现。”所谓大师,就如莫奈一样,用自己的眼睛
4
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却总是能够发现出美来,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中,激发起欣赏者极大的兴趣,但要发现美、认识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1)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乐趣和遐想,激励孩子对美的追求。(2)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副图画的悬挂,一个装饰品的陈设,都应具有形式美感的特点,可以从形式色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往一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图画、电视、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认识。(3)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幼儿一起欣赏。比如欣赏风景画时,可问孩子,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这副画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这个物体,假如让你画,你会怎样画?会添上什么?舍去什么?家长要组织倾听孩子回答,肯定他们说的对的地方,必要时给予指正,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三、对在美术欣赏中,幼儿审美能力提出的建议和要求
1、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要根据个人的欣赏趣味来选择内容和组织教学。
教师要根据欣赏教学的目的来确认作品的形成,力求使幼儿欣赏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多彩的作品,切忌单词,不仅要欣赏民族民间的美术作品、工艺美术、玩具等,还要选取世界其他地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内容来供幼儿欣赏,这样才能开阔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使人觉得宏伟壮观。古希腊的维纳斯使人感受到优秀和崇高。在幼儿美术的欣赏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去发现和认识美,以提高审美能力,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引桥铺路。
在教学中,幼儿喜爱的美术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幼儿自己和同伴所做的作品,这类作品虽然没有摄影图片那么真实,也没有画家的作品那么精美,但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作画的技能与技巧方面比较简单,更容易让幼儿掌握。只要教师有心收集,也能得到许多可爱的作品。我常常把幼儿中那些富有创
5
造力、想象力的作品推荐展览出来,让孩子们学习、模仿。
事实上,有很多的幼儿作品,在画面布置,色彩运用,都是非常美观,非常适当,而幼儿通过作品,所表现的对美的创造、想象,更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比如《我比花儿美》、《在月亮上荡秋千》两幅幼儿作品,不正是很好的例证吗?我们为什么不让幼儿多看一看,多欣赏一些孩子们自己的作品呢。
2、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组织,欣赏一些幼儿理解的美术作品。幼儿美术欣赏一般是从中班开始的。
如美术作品《小马过河》,画面中,小马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似孩子般的天真,充满了童趣,色彩鲜艳,明朗,情景交融,易于幼儿理解,欣赏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由于幼儿认识水平和年龄上的差异,教师必须在美术内容中认真地比较与鉴别,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美术内容供幼儿欣赏。这些内容必须是幼儿能够理解和感受的,其色彩和形象必须能够为幼儿所欢迎和喜爱,提高审美能力。
3、每次欣赏活动要结合实际,选择适量的欣赏内容,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过少,不能满幼儿的欣赏要求,也难以保证教学的要求;过多,则主题不易明显突出,不易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上课前教师做好心理准备,何时出示欣赏作品,以什么形式欣赏,怎样引导幼儿的欣赏,以正确的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选一些与美术作品有关或能加强其感染力的曲子、诗歌、故事配合作品一起欣赏。让幼儿边欣赏美术作品,边听音乐、诗歌、故事;在欣赏美术作品即将结束时,听有关的曲子、诗歌、故事,加强和升华欣赏效果;由曲子、诗歌、故事联想有关美术作品,或反过来,由美术作品联想有关曲子、诗歌、故事,使幼儿对艺术的共同规律有所感受。
总而言之,美术欣赏的目的并不是增长幼儿的美术知识,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加深幼儿的审美态度,释放幼儿的审美形象,开阔幼儿的生活视野。
6
参考文献:
[1]王冰.美术与幼儿美术教育.山东:济南出版社,1996.
[2] 幼儿美术欣赏特征.百度搜索,2008.4
[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