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宽窄简介

宽窄简介

来源:爱站旅游


一、概述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我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走进宽窄巷子,就走进了最成都、最世界、最古老、最时尚的老成都名片、新都市会客厅。

二、历史:

要溯源宽窄巷子的历史,就不得不提成都少城。《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国在古蜀国灭亡后的两年,即公元前341年移秦民到成都。公元前311年,秦国大夫张仪筑成都城,成都城市的历史自此开篇,距今已有2300多年。

传说张仪筑城,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屡筑屡垮,总是立不起来。这个时候忽有一只灵龟前来相助,绕行一周后死去。张仪心领神会,沿龟迹再筑城,果然城墙牢牢站稳了。其实张仪是根据地形,把城筑修在地势较高而又坚实的地方,这样修出来的城墙非方非圆,如一个乌龟。无论是城墙的形状,还是神龟相助的传说,成都因此有了一个雅称:龟城。

张仪第一次筑城并没有包围整个成都城区,城墙只框住了东边的一大半,西边还有一片没有被圈进来,于是便有第二次筑城。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两座城,东边的较大,称为大城,西边的较小,也就是小城了。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因此小城在习惯上被叫做“少城”。宽窄巷子便处于少城内。

2000多年来,少城历经无数社会风云变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形成如今窄巷子四合院格局的时代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在当时比较残破的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不过成都的老百姓习惯了称这片城池为少城,所以那个时候的宽窄巷子就属于清朝八旗军队及家属住的新少城。少城的中轴线是南北向的长顺上街,而宽、窄、井巷子则是当时42条兵丁胡同中的三条。

宽巷子在清朝年间的名字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在清朝年间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清满城时名为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称明德胡同。清兵的进驻给了战乱中的成都人希望,胡同的命名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三、建筑文化

历经沧桑的老门头,是烽烟岁月留下的不灭痕迹,门头里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是光阴留下的不老传奇。

恺庐——传说百年前这宅院主人留洋归来颇有一番革新思想,把自家的旧时门庭焕然一新,这院门特制的青砖砌成了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的上方又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此二字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却符合我们当今从左向右阅读的习惯。在宅门石匾上方由精砖砌成的硕大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高悬的“避邪镜”,意在镇住各方各路邪神恶鬼,永保平安。

有关资料记载,解放前夕的“恺庐”是刘文辉部下、川西电台台长陈希和的私宅,蒋介石到成都时曾专门来过这里。后来解放大军势如破竹,一种说法是刘文辉给解放军的降电就在恺庐发出,另一种说法是陈希和乔装打扮,偷偷的抱着藏在恺庐里的国民党电台,

到彭县去发了降电。此院现在住着一户老居民:那木尔羊角,,祖孙三代都在少城中生活,是蒙古族镶红旗子孙。

宽巷子20号——民初建筑,修复时采用落架重修的方式进行了修护。其挑坊上有两个木雕狮子,雕工细腻,门簪雕花,木狮子在门头上栩栩如生,它是大户人家等级的象征,门左右的撑拱处是两幅各不相同的精美木雕画面,两幅木雕构件可以清晰看见佛手、宝瓶、宝剑、如意,林芝,寿桃等吉祥饰物雕刻其上。此院为两进两出,两个天井的四合院。

宽巷子19号——其门头,方正气派,这是民国年间修建并保留至今的。院中还保留有两根老柱子,在保护性的修复时用钢条包裹柱体,进行加固。

宽巷子25号——宽巷子25号院子是保护区内最大的一个一类院落,分正院和侧院两部分。修复后的正院占地914平方米,侧院子占地保留了三进的建筑格局,堂屋为敞三间的形式,正房设计保留了檐廊的形式,后院东西两侧各有一厢房,侧院为非传统两进院子,院中西厢房和正房为两层建筑,宽巷子中的老住户称之为小姐楼,据说是院子建造之初为未出嫁的女儿修建的闺阁。25号院子修护时,保留了院子旧门头,门头的木工精致,旧门头下的石墩静静的矗立在此,向人们展现着岁月的沧桑。

宽巷子33号——全木穿斗结构,檐高比清代民居高出许多,因此中间堂屋显得采光很明朗。庭院最诱人之处在堂屋后有三分之一空间作堂屋,没有封闭,一旦坐下,则面对满目青翠的天井,清新可人之极。民国年间,这个院子曾经住着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周济民,他在少城一带很有名气,来到这里找他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遇到贫苦的穷人来看病,周医生一般不会收钱,周老先生的医术、儒学、道德如幽兰般散发出阵阵馨香从那个庭院里散发出来。

宽巷子37号——典型的老川西民居风格。建筑保留了以前的老门头,它的色彩十分朴素,以冷色调为主,“雕而不画”。青瓦、粉墙、茶褐色梁柱、棕色门窗、小门楼。

院内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街坊四邻坐在檐廊处,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窄巷子1号院——窄巷子一号院门口有两段旧墙,墙中有红、黑、灰三种代表着不同年代的砖体。关于这段残墙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窄巷子壹号院的主人曾经是清末一位显赫一时的富商巨贾。富商在原址基础上大兴土木,修院筑邸。尔后,富商商途曲折,家道中落,风水大师道破玄机:“重建新宅一定要保留一样东西,那就是主人的旧墙砖!”富商依照大师说法新建庭院,果然此后商途顺利。民国时期,战争烽火,富商的后裔投身革命,舍生取义。

窄巷子14号——窄巷子14号为清未民初时间建筑,吸收了典型的西洋风格, 圆拱形门檐,分高低两层,富有起伏变化,在门头上两边分别放了两个宝瓶,代表保佑平安之意。如今的门头完全按照旧门头修旧如旧矗立在原址处。

小洋楼——法国楼修建于1921年-1922年,当时一位法国人为修建慈善机构,由于资金缺乏,该楼搜集周围的砖混和搭建,大部分取自明代城墙砖,共有两层,第一层作医院用途。

当时修建的两层小洋楼在周围的平房中显得十分出众,长拱形的门窗,窗棂上的六角星符号,法国楼的门洞用砖砌后,将石灰和碳渣加糯米涂成灰色,使用灰塑手法,雕有树

叶、暗花、梅花等。上个世纪的30年代,老家在大邑的王姓军人买下这个有这幢洋楼的院落。三年后,他随国民党川军部队出川抗日,再也没有回来。她在巷子口等待心上人的归来,长长久久的等待…… 等待穿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也许她就是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也许她也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过去的故事在岁月的流逝中湮灭,无法追寻。

窄巷子30号——院子原为有钱大户人家购置的私宅,正门气派十足,高3米,宽2米,正门左侧还有一个已被封起来的高1.6米,宽0.6米的侧门,一大一小两个门,足见得住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一户人非常讲究的。大门两边有拴马石,在清朝的时候,满人保留着在北方的草原上骑马的习惯,墙上也因此有了拴马石。抚摸着这两块历经了沧桑,早已风化了的拴马石我们一定能想象出以前的宽窄巷子门庭若市,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这个院子曾经的历史和法国传教士有关,1856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就住在这里,在法国传教士的改建之下,这个院子增加了罗马柱,院中罗马柱是成都市最早的罗马柱建筑之一。

这个院子和旁边的院子之间保留有一段老土墙,墙高1米,厚0.5米,是清朝时用当地的建渣夯跺而成的,专家说老墙中夹杂着少许青花瓷片和更早年代的碎瓦片。

井巷子中的老井——1990年10月,当时的成都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在井旁立石碑,上书“此井乃康熙年间满蒙八旗驻防时饮水而凿,地处原少城明德胡同清军营房前。辛亥革命后因巷中有此井,改名井巷子。”

关于这口井,有一个这样的传说:传说康熙年间,大批的清军驻扎在了少城之内,人口的密集使得这条巷子的用水也成了一个问题,在极度缺水的时候,拴在营房前的清兵的马匹,总是爱在这口井的附近拱吃泥土,细心的清兵发现,这块土壤即使久未逢雨,也总是比较湿润,于是清兵就在马儿最爱拱吃泥土的地方凿井,果然没凿下几米,一股清泉就

从土里浸润而出,这口井因此而存在了下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