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 2015.10 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比较研究 文/王 李红姝李霏刘绍满 摘要:以质量和绩效为导向,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对于推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了美国、英国等国家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特点,提出了完善 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97—02 一、研究现状 二、国外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现状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国外各国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各不相同,而发达国家之所以发 Chad D.Ellett、Charles Teddlie(2003)以学校绩效为切人点, 展迅速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效的人才培养,这正得益于有效的 从美国视角下进行教师价值和教师绩效的研究。Harlotte Danielson 教师质量与绩效评价制度与体系。 (2008)提出教师评价体系的新趋势,利用组成评价体系的三大要 (一)美国高校 素:什么样子的教师是优秀教师、利用什么方法来评价优秀教师、 美国的高校教师评价方式主要包括j种,分别是晋升评价、年 如何培训优秀的评价人员来促进教师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师评价 度评价与职后评价。晋升评价是一个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在内 体系的改革。Saloshana Vandeyar、Roy Killen(2007)从教育观念和 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一般教师晋升为教授后就可以获得终身聘任的 课堂教学实际的评估方面对南非的教师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标准评 资格,具体操作一般是教师个人提交申请材料,然后报送相关学术 估和教师的标准评估模型报告(2012)采用数据分析法对比各项标 机构逐级审批,直至最后由校长和学校董事会做出决定,这种自下 准评估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积极性的影响程度。Evgenii Fainov 而上的晋升评价更适合各个专业学科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学校招揽 (2010)对于保加利亚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失败原因的探究,提出 人才。年度评价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服务态度 了对于中国教育评价体制的借鉴意义。Susana Caires,Leandro.S 三部分。其中教学质量通过授课的工作量以及教学的效果决定;科 (2005)对教师教育实践的评价和其对学生教育的影响进行实证分 研方面由论著、科研课题及获批的科研经费而定;而服务方面考察 析,认为有效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的发展, 的主要是教师对学校管理以及各种社会性服务的参与度,是否完成 并且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了相应的社会服务及其质量。职后评价是对获得终身聘任资格的教 (--)国内研究 授进行的评价。终身聘任制是美国高校实行的重要的人事制度之 王秋萍(2004)等把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用于高校教师的 一,也是美国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实施此项人事制度的弊端 评价,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李元 是教师一旦取得教授资格后,就会出现在教学方面缺少严谨治学、 元(2007)等认为评价指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开拓创新的态度;在学术科研方面产生倦怠心理,很难再激发研究 失衡以及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与预先设定的评价目标有差距。刘洋 的热情。实行终身聘任制的初衷是为了使教师个人的素质、水平与 (2008)认为评价制度上存在宏观政策文件不足、过分追求量化和 学校共同实现长期且稳定的发展,而事实却与制度推行的本来目的 标准化以及激励作用缺失等问题。周春燕(2009)认为评价制度存 相违背,因此职后评价应运而生。 在评价定位偏差、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投入产出关系不明确等 (二)英国高校 缺陷。杨微梅、余东芳(2009)以广大合格教师的迅速成长和基于 一直以来,英国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工作给予极大重视。在1983 长远考虑的专业发展为重点提出当前高校教师评价机制问题,并从 年颁布了《教学质量》白皮书,1985年颁布了《把学校办得更好》 政府引导、教师主体、评价多元、监督四方面提出对策。张蔚磊 白皮书。明确表明了要通过对教师开展质量与绩效考核和评价,来 (2012)认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是总体架构基本平衡,具体指标 推动教育水平的提升。英国的教育部门经过长时间的理论研究、论 相对科学合理;缺点是评价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界限模糊,区分度 证试行与实际运行后,在1991年的8月正式确定了把薪酬与绩效相 不够,很难根据指标体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出恰当评价。刘长慧 联系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体系,开始在英国高校中实行。但是因 (2012)认为评价内容与当前高校的发展目标不符合,评价指标没 为此评价体系存在自上而下、被评价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等问 有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以及隐性指标的范畴。针对这些问 题,不仅没有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反而引起很多教师的强烈 题,她提出:(1)评价内容要切实符合高校的组织发展目标;(2) 反对,所以这种评价体系的实施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在1995 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关注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来尽可能地调动教 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学校质量:评价与评估报告》一文,制定 师主动探索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了新的教师评价制度,不再将奖惩制度融为一体,将教师的需求放 (三)研究评论 在第一位,来激励教师的优秀表现、推动其职业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于质量和绩效导向下的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机制的 三、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发展历程 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并且在教师分类评价机制的改革方 在我国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从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始,虽然 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综观 起步稍晚,发展过程曲折,但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总体来说,我国 现有的研究,对教师质量和绩效评价的各类文献种类多样,但是分 的高校教师评价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类评价的文献明显偏少。这导致现有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 第一阶段:1949年一1965年。在这段时期,高校教师评价逐步 体系相互雷同、大同小异,而且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论证 开始形成,并有了第一步的发展。由于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波 过程,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顺利实施。目前的研究 动较大,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前苏联在这方面的相关经验。尤 对质量和绩效方面的教师评价机制研究较为宏观,对于不同高校的 其是组织结构的构建、师资管理的实施以及学科建设和教师的职能 具体情况没有进行详尽阐述。 定位等各个方面。 197 学校管理 2Ol5.10 第二阶段:1966年一197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冲 组织不同老师以听课方式按照指标体系中设计的具体要求进行逐项 击,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在这段时期处于停滞状态。国内各大高校停 止开办所有的学校活动,许多的教师被下放到农村,有些高校甚至 被勒令关闭。这个时期,我国的教学事业完全停止,知识分子的工 打分,这样可以增加评价机制的可靠性。只有当教学质量达到了一 定考核要求,教师才可以进行绩效相关指标考核,所以在绩效指标 中也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学丁作指标的一部分。 (三)学术成果评价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 在科研评价中不能盲目以计分结果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 作也非常混乱,教师的评价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阶段:1977年一1992年。这段时期,我国高校的评价工作 渐渐复苏。开始相继颁布一系列有利于教育事业开展的政策与法律 法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在政府的督促作用下,尽快恢复高校 相关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完善高校评价机制。恢复教师 的工作与职位,并进一步壮大现有的师资,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教 师评价工作逐渐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 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评价工作慢慢复苏,但是其速度仍然是缓慢 平,能写出数量再多的低水平论文也不一定能写出一篇高水平论 文,所以评价机制关于学术成果部分应该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 这样才更利于正确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消除学术评价的功利化 因素对于高校教师评价的影响。 (四)不断完善分类评价体制 不同类型教师的考核标准应该有一定差别。对于教学型的高校 的,远远落后于我国当时的社会体制变革速度。 第四阶段:1993一至今。这段时期,我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稳步 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高校评价机制与管理体制也发 展迅速。通过政策、法规的指导,我国确定了改革的大方向。同 时,进一步的实施了对高校人事变动的人性化制度,展开了科学的 实践与探索,将教师评价工作提上了战略高度。通过定性与定量两 方面相结合,对高校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与创新性。 四、完善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对策 教师主要考核其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成果,而对其科研学术成果要求 达到某~标准即可;而对于科研学术的高校教师主要考核其科研学 术成果和科研学术工作量,而对其教学成果及教学: 作量要求达到 合格标准即可。当然,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师在评价教学质嚣时都 应该有较高的标准,而对于科研型教师可以在课时量上有所减少, 绝对不是降低教学要求。这样就可以在-.,・定程度上规避对所有高校 教师采用统一评价标准而造成的不合理性和不平衡性。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人事处)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课题(20151slktzijyx一07,质量和绩 (一)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引导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 发展 效导向下的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我国机制总体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最为根本的便是没有 较好的理论基础,其次实践水平也不足。这两点影响着教师队伍的 整体发展水平,也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难以推 动教师素质的提高,不适合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 加强实际调研,为高校自主评价机制提供最基础的理论政策,与高 校的机制相辅相成,与时俱进,引导其正确发展,促进其导向的正 确性与有效性。 (二)教学评价以质量为基础,以绩效为标准 教学是一个教师基本功的最好体现,在现有的高校评价机制 中,大部分看重绩效相关的评价指标,而忽略了教学质量这一部 分。因为教师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因此教学是根基,现在 高校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中大部分采用学生网上评教、督导 组打分以及院系领导打分的方式,在新的考核机制中应该在以上部 分的基础上可以加入老师之间对于教学的互相打分,学校可以定期 [1]杜伟.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 研究.2004,04 61—64. [2]李元元,邱学青,李敏.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思 路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6,03:14—22. [3]张琪,何华锋,郑建飞,李红增.以质量为导向的高校教 师学术评价机制初探[J].时代教育,2014,1I:135 r4]Krista L.Presentation modMi ̄and indirect pefformance infor- mation:effects on ratings,reactions,and memor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 『5 1 Charlotte Danielson.New Trends in Teacher E valuation.Ed— ucational Leadership/February,2001. 更正声明 《亚太教育》(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9214;国内统一刊号:CN51—1757/G4) 量年—墨一月— -_一,第 !Q页, 作者: 陈数 ,文章题目:《 更正为: 堕盟。 数据时 =F的电至商务专 数学特 坌析 , 文中作者姓名 堕墼一错误,现将 堕塾 特此更正 由此给作者及广大读者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亚太教育》杂志社 2015年08月10日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