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S01《沁园春·雪》导学案
主备: 审核: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精彩开篇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 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的感受怎样,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导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范读课文,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fân)(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还看今朝(hái) .....稍逊风骚(xùn) .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鞠躬,倾倒。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的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数风流人物: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 ○ ○ ○ ○ ———————————————————————————————————————————————————————————————————————————————
○○○ ○ ○ ○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像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分组读,再全班齐读一遍。
3.学生自由朗诵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师生共评。 4.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二)文本探究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1.词的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总写北国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到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写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交流点拨】由“望”领起,它统摄的句子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3.上阕末尾三句诗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交流点拨】虚景;“须”字可以看出;预示着:等到革命成功了,再看祖国的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这象征祖国前途的光明灿烂。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过渡作用,前句承上,总括上阕写景,后句启下,总领下文抒情。 5.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惜”字肯定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6.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交流点拨】一个“惜”字,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背诵全诗 背诵全诗。(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互相抽查。老师巡回并参与检查。)
———————————————————————————————————————————————————————————————————————————————
○○○ ○
四、板书设计
总写:北国——壮丽雪景
上阕:咏雪 实写:望(长城、大河、山原)
虚写:红装素裹——妖娆
抒情——江山多娇(承上启下)
下阕:抒怀 评古——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论今——赞当代英雄(点主旨) 五、作业布置(提高型)
1.词的下片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对这种评价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交流】甲生:我觉得“惜”饱含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虽然对上述历史人物长于武功而给予肯定,但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说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文才不足,而“只识”二字则更含嘲讽之意,表现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这说明诗人对五位英雄人物的评价还是略有区别的。
乙生:我觉得尽管诗人批评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短于“文治”,但在委婉的批评中,仍然肯定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丙生:我觉得诗人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是为下文赞扬今朝“风流人物”作铺垫。在对历史英雄人物不擅文治表示可惜的同时,也在“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者居上的气概和超越古人的自信。 2.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交流】示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 《问刘十九》)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白居易 《夜雪》)
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教学后记
○ ○ ———————————————————————————————————————————————————————————————————————————————
9S01《沁园春·雪》导学案
主备: 审核: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词的艺术特色。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检查复习
开课时,师生一起背诵这首词。 (二)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娇”是一种女性美,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文采,本指辞采、才华,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交流点拨】原词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后完全否定其文采。
4.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三)艺术特色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交流点拨】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了。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山”“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这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雄奇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 ○ ○ ○ ○ ———————————————————————————————————————————————————————————————————————————————
○○○ ○ ○ ○言表。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四)主旨探究
既然上述的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交流点拨】“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总体写) 动 望 长城内外
大河上下 实写 (具体写) 静 山舞原驰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虚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启下)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主旨)
四、作业布置(提高型)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五、教学后记
———————————————————————————————————————————————————————————————————————————————
9S02《雨说》导学案
主备: 审核: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精彩开篇词 轻灵飘洒的春雨,素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春雨之夜,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李清照发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感慨。而今,台湾诗人郑愁予,在他的笔下,春雨淅淅沥沥地走来了,它在向我们轻声地诉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雨的絮语。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理解“雨”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4.领会文章主旨,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当金黄的油菜花在江南的田间竞相绽放时,当乡间小路夹杂着春雨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时,无疑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同时也会让人又无限的遐思。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先去感受《雨说》中的各种生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田圃(pǔ) 禁锢(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 ....丝缕(lǚ) 喧(xuān)嚷 帘(lián)子 耸(sǒng)立 ....蓑(suō)衣 斗笠(lì) 油膏(gāo) 襁褓(qiáng bǎo)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①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②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③留滞:停滞,不流通。
④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⑤喧嚷:(“很多”人)大声地叫或说。
⑥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⑦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⑧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 3.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4.背景链接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 ○ ○ ○ ○ ———————————————————————————————————————————————————————————————————————————————
○○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诗的音乐美。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①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②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③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尝试划分诗作的结构层次,并为诗作的每个部分命名。 【交流点拨】“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 齐读全诗。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交流点拨】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3.分析诗中雨的形象。
(1)诗歌中塑造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诗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它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
(2)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交流点拨】“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雨说》中诗人从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 ○ ○ ○ ○ ———————————————————————————————————————————————————————————————————————————————
○○○ ○ ○ ○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一、(1——3):雨的到来 形象:美丽的雨是温二、(4——5):雨的邀请 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雨说 三、(6——8):雨的来意 感情:殷切的希望,
四、(9):雨的祝福 诚挚的祝福
五、作业布置(提高型)
1.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交流】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交流】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六、教学后记
———————————————————————————————————————————————————————————————————————————————
9S02《雨说》导学案
主备: 审核: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倾听了雨的诉说,梳理了诗歌的结构,理解了雨的形象,领悟了作者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理解。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一起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在读中再次感悟雨的温柔可亲的形象。 (二)结合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同桌间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并做适当的点拨。)
1.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交流点拨】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别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说说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
【交流点拨】①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2、3、4节) ②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地笑。(7、8节) ③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9节)
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赏析,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交流点拨】生甲:如:“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生乙:如“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能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看到中国的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而“笑”恰是他们成长的标志。
4.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5.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之间谈体验。) 【交流点拨】①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 ○ ○ ○ ○ ———————————————————————————————————————————————————————————————————————————————
○○○ ○ ○ ○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
②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③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三、板书设计
雨说
雨的到来——景物对比:田圃、牧场 自由
鱼塘、小溪 幸福
雨的邀请——亲一亲,跟着走 传递自由、幸福 信念的使者
雨的来意——勇敢的笑
雨的祝福——孩子们嘴里苹果的甜味
四、作业布置(提高型)
按照例句形式仿写,桃花说:“这是一场红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花。” 示例:柳树说:“这是一场绿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换上了嫩绿的新装。” 小草说:“这是一场欢快的雨,它落在泥土上,我就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 燕子说:“这是一场送信的雨,我们一收到信,就立刻返回美丽的家乡。” 农民伯伯说:“这是一场催我播种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始了繁忙的耕耘。” 五、教学后记
———————————————————————————————————————————————————————————————————————————————
9S0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主备: 审核: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精彩开篇词 诗意来自热爱,来自激情,来自思考,来自敏感。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诗人江河遥望星空,闪烁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是啊,谁不愿意生活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 导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味。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勾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文中诗人对星星反复咏叹,目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静谧(mì) 闪烁(shuî) 朦胧(mãng lïng) 憧憬(chōng jǐng) 劫(jiã)难 凝(níng)望 颤(chàn)动 覆(fù)盖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弥足珍贵:更加觉得珍贵。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静谧:安静。 憧憬:向往。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劫难:灾难,灾祸。 朦胧:不清楚,模糊。 3.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4.文体链接 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 ○ ○ ○ ———————————————————————————————————————————————————————————————————————————————
○○○ ○ ○ ○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5.背景链接
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范读全诗(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像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
【交流点拨】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把握形象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3.内容领悟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4.结构分析(学生找出两节诗中的类似句式,再分析。) (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交流点拨】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2)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交流点拨】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和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交流点拨】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寓了诗人在黑 ———————————————————————————————————————————————————————————————————————————————
○○○ ○ 暗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交流点拨】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三)思想主旨 小组讨论:
1.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交流点拨】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如何把握诗歌的主旨?
【交流点拨】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四、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浪漫(向往光明)———————寒冷、残酷(否定现实) (对比)
五、作业布置
请你积累几句有关星星的诗句,最少两句。
【交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六、教学后记
○ ○ ———————————————————————————————————————————————————————————————————————————————
9S04《外国诗两首曲》导学案
主备: 审核: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精彩开篇词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的写景技巧。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比较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
一、新课导入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是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篇,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当我们吟诵济慈诗中蝈蝈与蛐蛐弹奏的田园乐章,心中定会泛起恬静与温馨交织的朵朵浪花。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蝈蝈(guō) 蛐蛐(qū) 昏晕(yūn) 树篱(lí)
消逝(shì) 栖(qī)息 凝(níng)成 草茸茸(rïng) 2.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读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
【交流点拨】蝈蝈和蛐蛐,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两幅小景。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交流点拨】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二)文本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 ○ ○ ○ ○ ———————————————————————————————————————————————————————————————————————————————
○○【交流点拨】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交流点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3.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
【交流点拨】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热爱、赞美 五、作业布置
是啊,“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回顾你学过的古诗,有哪些诗句里传达了大地的美妙的乐声?
【交流】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六、教学后记
○ ○ ○ ○ ———————————————————————————————————————————————————————————————————————————————
9S04《外国诗两首曲》导学案
主备: 审核: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第二课时 《夜》
一、新课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喧(xuān)响 夜莺(yīng) 欢嚷(rǎng) 沉浸(jìn) 2.作者简介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加入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在音乐中感受夜的静谧和美好。
2.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与点拨齐读这首诗歌。 3.全班自由朗读诗歌,并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夜》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夜晚? 【交流点拨】《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交流点拨】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二)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交流点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2.诗人是怎样写“夜”的?(可以从选材、用词等方面考虑)
【交流点拨】诗歌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在于展示夜的静谧,可是从表面文字看,见不到一个“静”字,极为含蓄,意境深远。第一节中,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发挥作用,不言静而静自现。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歌唱,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夜》这首优美的田园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 ○ ○ ○ ○ ———————————————————————————————————————————————————————————————————————————————
○○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板书设计
夜 叶赛宁
(夜的静谧)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静态) (夜的美丽) 溪水 月色 大河 青草 (动态)
(安适、宁静的心境) 五、作业布置(提高型) 1.比较阅读: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交流】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2.收集关于“夜”的诗句。
【交流】示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六、教学后记
○ ○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