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化学_【课堂实录】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课堂实录】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爱站旅游


第二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能量判据、熵的概念

2、理解能量判据和熵判据对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共同影响

3、学会利用能量判据和熵判据分析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确化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自发过程出发,比如高山流水,苹果落地,室温时冰的融化,钢铁生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自发过程?然后导入本节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这样增加学生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什么是自发过程?那么拓展迁移一下,什么又是化学反应中的自发反应?

[学生回答]自发过程以及自发反应定义

[教师引入]我们先来学习两个概念——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板书设计] 一、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应.

二 教师设疑,埋下伏笔

[图片展示] 汽车尾气肆意排放图片,随着经济发展,汽车数量剧增,汽车尾气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大气污染物,有人提出利用2NO(g) + 2CO(g) = N2(g) +2CO2(g) 来处理汽车尾气,该反应是否可以自发进行?

[图片展示]一枚璀璨夺目金刚石,外观漂亮的同时价格非常昂贵,而石墨却很廉价,其本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C(石墨) = C(金刚石)这个反应是否可以自发进行呢?如果可以自发,点石成金,该有多好呀。这样的反应要自发得具备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这2个问题,为学生后续学习什么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反应方向做好铺垫。

三 问题引导,突出重点

[学生活动]1结合自然界中高山流水,苹果落地现象,请回答常见的自发过程有什么特点?

2.化学反应中的自发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1)钠与水反应:2Na(s) + 2H2O (l) = 2NaOH + H2 (g) △H=-368 kJ/mol

(2)铁生锈:2Fe(s)+3/2O2(g)=Fe2O3(s) △H=-824 kJ/mol

(3)氢气和氧气反应:2H2(g)+O2(g)=2H2O(l ) △H=-571.6kJ/mol

3请同学们画出吸、放热反应的焓变示意图

[教师活动] 多媒体投影自发过程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得出反应进行方向的焓判据。

[板书设计] 二、焓判据:自发过程的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ΔH<0,有利于反应能自发进行;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自发过程出发,引发学生探索自发过程的规律。然后联系化学反应中的自发反应, 检测学生对于焓判据的理解情况

[学生活动] 1已知反应①2NH4Cl(s)+Ba(OH)2·8

H2O(s)=NH3(g)+BaCl2(s)+10H2O(l)

② 2N2O5(g)=4NO2(g)+O2(g)

③(NH4)2CO3(s)=NH4HCO3(s)+NH3(g)

这三个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 吸热反应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吗?

[教师活动]视频展示方程式①对应实验现象,联系土壤施肥问题讲解方程式③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总结出△H < O有利于反应自发,但自发反应不一定要△H < O。 通过问题2引导学生得出焓判据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散落的火柴以及生活中多次扑克牌得洗牌规律,引出熵及熵判据。

[板书设计] 三、熵判据:

1.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 符号:S 单位:J•mol-1•K-1 。

体系的混乱度越低,熵值越小;体系的混乱度越高,熵值越大。

2、熵判据:自发过程的体系趋向于由有序状态转变为无序状态,即混乱度增加( △S>0)。

且△S越大,越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拓展阅读]学生阅读霍金《时间简史》中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熵这个比较陌生的物理量。

[小组活动]:针对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小组探讨如下两个问题

1 对于同一种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哪一状态下的熵值大?

2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产生气体,试用熵增原理解释?

[注意事项]学习小组讨论时,教师不断地巡视、观察各小组进展情况,对小组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小组代表讲评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先交由学生自己解决,最后老师给予指正并小结。

[图片展示]针对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聚集状态的混乱程度图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并且关注化学反应的熵变,而不是熵这个概念本身。

[图片展示]冰的融化以及墨水在水中扩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熵与混乱度的关系。

[学生活动] 1. 判断下列过程的熵变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1) 2NaHCO3(s) = Na2CO3(s) + CO2(g)+H2O(l)

2) NaOH(s)=Na+(aq)+OH-(aq)

3) N2(g)+3H2(g) 2NH3(g)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习题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反应的熵变

[学生活动] 1.自发过程一定是熵增的吗?

2.用焓判据判断2H2(g)+O2(g)=2H2O(l)能否自发进行?

3.用熵判据判断2N2O5(g)=4NO2(g)+O2(g);(NH4) 2CO3(s)=NH4HCO3(s)+NH3(g)能否自发进行?

[设计意图] 1.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得出熵判据是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2.通过问题2、3的引导学生,得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又都不能独立地作为自发性的判据,要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必须综合考虑体系的焓变和熵变

3.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 解决伏笔,前后呼应

[伏笔一] 通过查阅资料数据C(石墨) = C(金刚石)这个反应△H = +1.9kJ/mol,△S=-3.3J.mol-1.K-1

引导学生得出这个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结论。

[过渡] 非自发过程是否一定不能发生?

[教师小结] 这个反应虽然不能自发完成,但工业上可借助高温高圧的设备利用石墨制造出人造金刚石。

[伏笔二] 通过阅读课本2NO(g) + 2CO(g)=N2(g) +2CO2(g)该反应298K、100KPa下的△H=-746.8KJ/mol ,△S=-197.5J.mol-1.K-1

计算出 △H-T△S = -746.8KJ/mol -298K ×(-197.5×10-3KJ.mol-1.K-1)= -687.9KJ/mol﹤0

知该反应在室温下能自发。

[教师小结]虽然该反应可自发完成,但是反应速率极慢,需要催化剂催化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处伏笔的解决,既突破本节重难点,又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使本节课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小组探讨如下两个问题

1 自发过程是否一定能发生?非自发过程是否一定不能发生?

2 什么条件下非自发过程能够发生?

[小组讨论] 3分 钟

[小组展示] 各组推荐一名学生讲评,其他组可向该组进行 “刁难”,对仍可能存在的不懂之处或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进行质疑发问。

[教师活动] 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补充需要注意的事项。

1 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确定过程一定会发生以及过程发生的速率

2 在讨论过程的方向时,指的是没有外界干扰时体系的性质。 如果允许外界对体系施加某种作用,就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五 反馈检测,知识升华

[当堂检测]:多媒体展示检测题检测学生的课堂效果

[学生小结]:针对本节内容,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知识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节内容的总结,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有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1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一、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1.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

二、焓判据:

焓判据: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因此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

若ΔH<0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三、熵判据:

1.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 符号:S 单位:J•mol-1•K-1 。

体系的混乱度越低,熵值越小;体系的混乱度越高,熵值越大。

2.熵判据: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

四、焓变与熵变共同决定化学反应的方向。

【巩固练习】

1 、 下列过程 和反应属于自发进行的是( )

A 物体由高处自由下落 B. 电解水 C、钠与水反应 D 电动水泵将水由低抽到高处

E、氢气与氧气点燃生成水 F、在室温下水结成冰 G、一缕花香可以溢满居室

I、一滴墨水染红一盆清水 J、铁在潮湿空气中发生锈蚀

2下列反应在室温下能否自发进行?

A.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B.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

C.乙烯与溴单质的反应 D.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的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性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

C、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容易发生;

D、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4、25℃和1.01×105Pa时,反应 2N2O5(g)=4NO2(g)+O2(g);

△H=+56.76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 D、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课后作业设计】

针对本节内容,完成自主探究P38-P40页1-20题

第二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一课时)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积累了化学反应存在方向问题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最常见的等温等压条件下决定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介绍理论判断反应在一定条件能否发

生,以及在什么条件可以发生的意义、思路及方法。当然不同内容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主要依据概念本身的特点和它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例如,熵、自发反应的概念就没有必要深挖,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知道即可。

认知障碍: 没有焓变和熵变,学生就无法认识化学反应的方向,而化学反应的方向是认识化学反应的起点,对于一个反应,没有对方应方向(能够自发进行)的判断,就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快慢、限度 是盲目的。对于高中生,该用怎样的思路去认识化学反应是有困难的。学生初次从混乱度的角度形成对熵的概念的认识,在知识运用上,有的同学可能会有困难对学生的要求来说,并没有增加太多。新课程引入熵、焓等新概念就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多角度的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和科学。事实上,以前为了避开这些概念,使得很多说法不够严谨。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是不利的。现在引入这些概念,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科学的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体系。

认知发展: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热力学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课前课后准备:学生上一章学习了热化学知识,因为有了铺垫,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时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课内可以掌握,但高中阶段引进熵及熵变的概念,对于学生是十分必要的但又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借助课本认真预习之外,可通过网络,相关书籍查阅资料,引导学生提高对熵的认识,了解熵增加原理与反应方向的判据。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建立1、建立有序与无序的概念2、从分子微观运动看熵和混乱度的关系,这样课上就可降低难度,轻松易掌握。课后可通过相关检测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第二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一课时)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

我设计的这节《化学反应的方向》第1课时新授课,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坚持“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整个教学设计分为“情景创设导入新课”、“教师设疑,埋下伏笔 ”“问题引导突出重点”、“解决伏笔,前后呼应”“反馈检测,知识升华”五个层次,实现了不断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授课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等活动,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从效果上看,大部分学生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从整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老师对新课只是单纯灌输知识点,我则是不断启发学生思维,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解决了学生上课被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环节,轻松就掌握了知识内容,通过观看多媒体、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并且抢答等方法极大的活跃了思维,学生对本节课也普遍表示满意。

总之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融洽的气氛中圆满完成了任务。最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用多媒体展示检测题检测学生的课堂效果,针对本节内容,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知识收获。通过学生对节内容的总结,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有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框架。

当然,本节教学在教学内容取舍、一些典型题目选择上还需要斟酌,以及对一些题目

讲解深广度怎样把握还有待深思。总之,今后我会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同时又充满知识的魅力!

第二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化学反应存在方向问题的感性认识,知道在常温常压下有些反应容易进行,有些反应不能进行;有些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反应在加热或加压的条件下则可以进行。在此基础上,本节明确提出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通过分析最常见的等温等压条件下决定反应方向的因素,介绍理论判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的意义、思路及方法。

本节教材以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为主线索,以学生熟悉的汽车尾气治理反应为切入点,开门见山的指出化学反应存在方向问题。然后由上一章热化学知识出发,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并且从学生熟悉的几种化合物溶解现象着手,引入熵这一新的物理量,然后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熵增加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最后归纳出一定条件下,反应焓变与反应熵变共同决定化学反应的

方向,并且服从于一个定量关系式。

在本节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问题的分析上,力求使学生建立起一些重要思想:化学反应存在方向问题,化学反应的方向由反应体系的某些物理量所决定,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由反应焓变反应熵变共同决定等问题。应该尽量避免深究熵的定义,熵的定量计算。 教材难点是理解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针对本节内容,我对鲁科版,人教版和苏教版做了一些对比和分析,参考了有关三套教材比较分析的资料,做了一些简单的整理、比较和分析。

人教版:

1、合理处理抽象概念。根据高中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用浅显的语言,分析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降低学习难度,比如熵的定义,以及什么是熵增加过程。

2、重视学习者的参与。尽可能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来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 创设学生的发展空间。比如讲到焓变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借助交流研讨,从第一章的热化学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探讨反应焓变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富有张力,适于教师因材施教。教材主体内容保持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范围内以适应学生的主体部分,以提高性栏目形式设计提高内容,但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有所增加。比如焓变、熵和熵变、复合判据等概念引入。

苏教版:

1、着力挖掘和体现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如:化学反应存在方向问

题,只有热力学判断可能发生的反应才有研究的价值。

2、注重科学性,突出新思想、新内容,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 避免为了

“浅出”而随意、错误的解释概念,使得教材具有长的生命力,如“熵和熵变”的引入。

3将定性与定量,现象与本质有机统一。比如研究化学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化学反应熵变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鲁科版:

1、注重内容的科学选取以及顺序安排,反映化学反应研究的典型思路 。比如对于一个任意设计的化学反应,首先要判断的是它在指定条件下有无可能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化学热力学负责回答这个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接着安排对于可能发生的反应它的限度如何?怎样通过改变条件获得尽可能高的转化率。使整章内容层层递进,拨云见日 ,增强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2、合理处理抽象概念,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如焓变和熵等物理函数,力求从同学熟悉的事实出发,用浅显的语言分析其物理意义。

3重视学习者的参与性,利用课本上的的“交流研讨”“拓展视野”“追根寻源”等栏目尽可能启发同学开动脑筋理性思考后做出归纳,介绍理论。

4、把握整体思路,不在概念细节上纠缠。比如对于熵的定义的引出。

5、注重学生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注重与大学化学内容的衔接如:焓变、熵变、化学反应方向;注重模块本身内容的衔接如:反应焓变→反应方向的判断 →化学平衡移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

本节重点和难点:理解焓变和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根据定量关系式△H -T△S及给定数据判断反应方向。

本节课型:新课及练习讲评课

课时安排:2课时新课及1课时练习讲评课

第二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一课时)评测练习

【课内测评学生】

[学生活动一]1结合自然界中高山流水,苹果落地现象,请回答常见的自发过程有什么特点?

2.化学反应中的自发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1)钠与水反应:2Na(s) + 2H2O (l) = 2NaOH + H2 (g) △H=-368 kJ/mol

(2)铁生锈:2Fe(s)+3/2O2(g)=Fe2O3(s) △H=-824 kJ/mol

(3)氢气和氧气反应:2H2(g)+O2(g)=2H2O(l ) △H=-571.6kJ/mol

3请同学们画出吸、放热反应的焓变示意图

[学生活动二] 1已知反应①2NH4Cl(s)+Ba(OH)2·8

H2O(s)=NH3(g)+BaCl2(s)+10H2O(l)

② 2N2O5(g)=4NO2(g)+O2(g)

③(NH4)2CO3(s)=NH4HCO3(s)+NH3(g)

这三个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 吸热反应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吗?

[学生活动三] 1. 判断下列过程的熵变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1) 2NaHCO3(s) = Na2CO3(s) + CO2(g)+H2O(l)

2) NaOH(s)=Na+(aq)+OH-(aq)

3) N2(g)+3H2(g) 2NH3(g)

[学生活动四] 1.自发过程一定是熵增的吗?

2.用焓判据判断2H2(g)+O2(g)=2H2O(l)能否自发进行?

3.用熵判据判断2N2O5(g)=4NO2(g)+O2(g);(NH4) 2CO3(s)=NH4HCO3(s)+NH3(g)

能否自发进行?

[小组活动五]引导学生小组探讨如下两个问题

1 自发过程是否一定能发生?非自发过程是否一定不能发生?

2 什么条件下非自发过程能够发生?

【课内学生当堂检测】

1 、 下列过程和反应属于自发进行的是( )

A 物体由高处自由下落 B. 电解水 C、钠与水反应 D 电动水泵将水由低抽到高处

E、氢气与氧气点燃生成水 F、在室温下水结成冰 G、一缕花香可以溢满居室

I、一滴墨水染红一盆清水 J、铁在潮湿空气中发生锈蚀

2下列哪个反应在室温下能否自发进行( )

A.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B.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

C.乙烯与溴单质的反应 D.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的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性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

C、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容易发生;

D、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4、25℃和1.01×105Pa时,反应 2N2O5(g)=4NO2(g)+O2(g);

△H=+56.76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 D、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课后练习]

1.下列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的是 ( )

A.NaOH+HCl=NaCl+H2O B.NH4Br(s)=NH3(g)+HBr(g)

C.2CO+O2=CO2 D.C(s)+H2O(g)=CO(g)+H2(g)

2、25℃和1.01×105Pa时,反应 2N2O5(g)=4NO2(g)+O2(g); △H=+56.76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 D、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3 、在298K及101.325KPa下发生下列反应: ⑴ 2H2(g) + O2(g) = H2O(l)⑵ CaO (S) + CO2(g) = CaCO3 (S) 其熵变分别为△S(1)、△S(2),则下列情况正确的是( )

A、△S(1) >0、△S(2)>0 B、△S(1) <0、△S(2)<0

C、△S(1) <0、△S(2)>0 D、△S(1) >0、△S(2)<0

4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B.ΔS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C.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ΔS为正值

D.如果ΔH和ΔS均为正值,当温度升高时,反应可能自发进行

5、下列反应中,ΔS最大的是( )

A.CaCO3(s)=CaO(s)+CO2(g) B.2SO2(g)+O2(g)=2SO3(g)

C.N2(g)+3H2(g)=2NH3(g) D.CuSO4(s)+5H2O(l)=CuSO4·5H2O(s)

第二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在化学反应方向的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抓大放小,即抓核心问题、核心思想方法,而不在具体概念上纠缠;二是要灵活运用例证策略,在提供证据的同时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

2、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课上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设疑抢答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材

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3、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十分熟悉并且感兴趣问题引导,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发现问题,总结结论,只有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他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巩固,同时记忆比较牢固,而且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会大大提高。

4、当然不乏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紧迫感,过分依赖老师,学生主动性不强。所以我们以后一定注意研究学生心理,有的放矢的管理学生,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改革教学理念。教师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设疑和自我探究完成课堂内容,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求索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二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一课时)课标分析

【课标解读】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标准,本节在学生通过第1章的学习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问题

有较深入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从化学热力学的反应方向视角深入研究化学反应,对于一个化学反应,首先要判断它在指定条件下有无可能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化学热力学负责回答这个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只有热力学判断可能发生的反应才有研究的价值。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基本理论,以“化学反应”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化学反应方向的学习,进一步全面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节内容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热力学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标准,本节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放热反应与自发反应的关系,吸热反应与自发反应的可能性,熵增原理与体系的能量状态。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对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标准,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要求也比较高,所以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例引入,分析概念和理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