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儿自传》读书报告
高士其先生的名字我早有耳闻,但第一次听说高老先生是科普作家还是在张剑平老师的课上,当时张老师与我们分享自己小时候读的科普图书,其中特别提及了高士奇老爷爷。于是我便仔细拜读了高爷爷最为著名的科普图书之一《菌儿自传》,好不夸张的说,这是除小说外,唯一一本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书,我被书中活泼通俗的语言深深迷住了。
《菌儿自传》是一本以“菌儿”自述的形式来介绍“菌儿”相关知识的科学童话。全书共分为15章,分别是:“我的名称”、“我的籍贯”、“我的家庭生活”、“无情的火”、“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呼吸道的探险”、“肺港之役”、“吃血的经验”、“乳峰的回顾”、“食道的占领”、“肠腔里的回忆”、“清除腐物”、“土壤革命”、“经济关系”。每一章分别介绍了有关细菌、真菌的一方面知识。
本书写就于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虽然在写作风格中流露出了当时时政的一些相关色彩,虽然距今应经有近80年历史,但现在读起来仍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首先,本书以“菌儿”自述的形式展开全文,以文中“菌儿”的经历以及感情变化为主线来推动全文开展,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通俗易懂。作为一名科普教育硕士研究生,我曾经一度幻想以至于痴迷于自己要创作一部优秀的科普图书,也曾经为关于科普图书内容与形式孰轻孰重的问题而纠结。但读了高士奇老爷爷这本书,我终于知道,原来科普图书还可以这么有趣、还可以这么来写。
我调查过市面上的科普图书,大体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一类是×××之谜,一类是科学家回答小学生问题……十万个为什么是深受好评的一本书,但也有很多缺陷,内容是很新奇有趣的,可读到最后往往不知道其中原因是什么,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里面很多文章最后一句都是“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而×××之谜就更是这种
只为了吸引读者而编排一些稀奇古怪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内容,什么野人、海怪、外星人等,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看的时候也确实很过瘾(我也喜欢),但读罢终究是有种空落落的感觉。至于科学家答学生问一类,科学家把问题回答的很透彻,但却运用了很多对他们来说不算科学术语的科学术语,孩子们读起来难免有些生涩。当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资格对这些科普图书评头论足,我只是再看就高爷爷《菌儿自传》的感受罢了。
我个人认为,优秀的科普图书可以定义为,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以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传播开来的,让读者一读就懂,读了还想读的图书就是一本优秀的科普图书。也不必在乎什么新颖的花边方式,什么这历险记、冒险记,那手绘本、涂色册……只要做到深入简出,一本科普图书已经成功了大半!
最后还要在回归到高爷爷这本书上来,我觉得我有必要举例子来进一步增加我对这本书如此高评价的说服力。在“我的家庭生活”一章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这玻璃小塔,是亮晶晶,透明的,一尘不染,强酸不化,烈火不攻,水泄不通,薄薄的玻璃造成的,只有塔顶那圆圆的天窗,可以通气,又塞满了一口的棉花。 说也奇怪,这塔口的棉花塞,虽有无数细孔,气体可以来往自如,却像《封神传》里的天罗地网,《三国志演义》里的八阵图,任凭我有何等通天的本领,一冲进里面,就绊倒了,迷了路,逃不出去,所以看守我的人,是很放心的。过惯了户外生活的我,对于试验室中的气温,本来觉着很舒适。但有时刚从人畜的身内游历一番,回来就嫌太冷了。于是试验室里的人,又特别为我盖了一问暖房,那房中的温度和人的体温总是一样,门口装有一只按时计温的……科学先生给我预备的食粮,色样众多。大概他们试探我爱吃什么,就配了什么汤,什么膏,如牛心汤、羊脑汤、糖膏、血膏之类。还有一种海草,叫做“琼脂”,是常用做底子的,那我是吃不动,摆着做样子,好看一些罢了。他们又怕不合我的胃口,加了盐又加了酸,煮了又滤,滤了又煮,消毒了而又消毒,有时还参人或红或蓝的色料,真是处处周到……”多么生动活泼的语言,
试管被说成玻璃小塔,借用《封神传》、《三国演义》来说明用棉花可以隔绝细菌,有吃不动说明琼脂只做底子……
最后再多说一句,高士奇爷爷在早年研究脑炎病毒的过程中,瓶子破裂,不幸被病毒感染了,从此留下了终生不治的残疾,但高爷爷凭借超人的意志,写就了一步步科普经典,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