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惠中„2008‟14号
★
绵阳市惠民帮扶中心 2008年惠民帮扶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民生工委的领导下,在省总工会的指导下,2008年市惠民帮扶中心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要求,全面落实全市民生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完善窗口阵地服务功能,不断推进帮扶工作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惠民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帮扶实效,努力建设“困难群众之家”。2008年10月市惠民帮扶中心被授予“四川省模范惠民帮扶中心称号”。1-12月,市惠民帮扶中心累计接待群众23.18万人次,帮扶、救助6.97万人次,帮扶、救助资金(物
1
资)1183.85万元。其中,资助受灾大学生1434人,资助资金451.3万元;应急救助690人次,发放应急救助资金92.74万元。办理法律维权援助217件次,办理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申请269户,办理免费公交IC卡33185张,优惠12.98万元;办理燃气优惠3339户,优惠金额7.78万元。困难群众购物、购药优惠让利36.21万元,惠民帮扶医院诊治病人4.77万人,优惠42.8万元。提供免费就业培训1813人,帮助实现就业9221人。发放《惠民帮扶证》156918个,帮扶工作覆盖33.9万人。现将市惠民帮扶中心2008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任务,加强指导,有序推进全市帮扶体系建设 一是将惠民帮扶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分解、下达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帮扶”的目标任务,明确了惠民帮扶中心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制定并印发了《2008年全市惠民帮扶中心建设工作意见》,提出了2008年惠民帮扶工作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三是加强指导,规范惠民帮扶中心建设。1 月28日由市政府在三台县召开了全市惠民帮扶中心建设现场会,确定了2008年惠民帮扶工作重点。加强对县市区惠民帮扶中心建设的指导,特别是“5.12”地震后,先后到北川、安县、江油等重灾县市指导惠民帮扶中心灾后重建和基层服务站点的恢复重建,并向北川惠民帮扶中心捐赠(转赠)了价值5万元的办公设备和物资。四是大力指导乡镇(街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基层惠民帮扶站点建设试点,结合“万村千乡”工程等建好绵阳城区社区惠民服务超市,截止12月底,
2
全市已累计建设乡镇、街道惠民帮扶服务站171个,村、社区服务点520个,绵阳城区建立惠民帮扶超市12个。五是广泛开展惠民帮扶流动服务。组织各类专业流动服务队和基层流动服务队,开展针对地震灾后重建的志愿者服务和流动服务,截止目前,全市共开展流动服务和志愿者服务177次,参加流动服务有16426余人次。
二、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帮扶工作覆盖面 (一)调整窗口,充实帮扶内容。一是根据困难群众帮扶需求,充实惠民帮扶项目,使中心服务项目达到113项,将中心窗口调整合并为15个窗口,增设涪城、游仙惠民帮扶中心和部门服务功能区,设置涪城区新农合服务、YBC服务区。二是增设应急救助窗口,开展对困难群众的应急救助,3—12月共救助690人次, 92.74万元。三是设置公用事业服务窗口,将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惠办理免费公交IC卡和对困难群众的燃气优惠服务纳入中心,设立窗口。截止12月底,办理免费公交IC卡33185张,办理燃气优惠3339户。四是将涪城区新农合纳入中心设置服务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帐服务。
(二)加强管理,规范阵地建设。研究各阵地管理办法,加强对惠民帮扶超市、医院、大药房、培训学校的管理,同时开展政策研究和政策争取,加强与阵地承办单位、责任单位和相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协调配合,增强责任单位的责任意识,确保阵地服务优质高效。
3
(三)完善困难群众数据库,做好《惠民帮扶证》发放工作。开展对困难群众数据库信息的整理,根据工作实际对中心网上办公系统进行完善,实现对困难群众信息的动态管理,推进惠民帮扶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强《惠民帮扶证》的发放工作,截止目前,共发放《惠民帮扶证》156918个,帮扶工作覆盖33.9万人。针对“5.12”地震灾害后,尤其是受灾困难群众增加,市中心与重灾县市中心协调,补充录入新产生困难群众信息。
三、规范程序,完善制度,不断探索惠民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一)制定《惠民帮扶证管理办法》、《应急救助办法》。在建立困难群众数据库的基础上,设计制作《惠民帮扶证》,并制定了《惠民帮扶证管理办法》,规范《惠民帮扶证》的申请、发放、管理。制定《应急救助办法》,对困难群众遇到突发性困难给予救助,规范应急救助的申请、审批、发放。
(二)制定《窗口阵地试行服务内容及工作程序》。制定并印发了《绵阳市惠民帮扶中心窗口阵地试行服务内容及工作程序》,对22个窗口、阵地的服务对象、内容、程序进行规范,逐步实现按程序接件、办理、帮扶。
(三)探索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编制中心系列制度47项,规范帮扶服务事项;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对窗口、阵地实施日报、月报制度,建立考勤、流动红旗评比,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了职工建家活动,增进了窗口、阵地工作人员的团结和友谊;坚持惠民帮扶工作定期通报制度,通报市、县两级惠民帮扶工作进度;完
4
善惠民帮扶工作网络办公系统,实现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
四、开展主题活动,实施日常帮扶,切实提高惠民帮扶实效 (一)广泛开展帮扶政策宣传和咨询工作。通过惠民服务窗口、阵地受理群众对帮扶政策内容、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各种咨询,深入开展惠民帮扶流动服务活动,提高困难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民主法制意识。截止12月底,接待群众23.18万人次,接受政策咨询28360人次,提供法律援助、特殊群众(农民工、妇女、残疾人)维权服务303人次。
(二)开展经常性帮扶救助。一是开展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执行城镇、职工惠民医疗政策,把非低保城镇困难群众纳入城镇医疗保险优惠范围,开展对困难群众的看病优惠,惠民帮扶医院1-12月共诊治病人4.77万人,特别是在灾民安置点开展免费医疗救助,共优惠42.8万元;二是困难职工窗口办理困难职工日常生活救助16211人,发放救助资金387.7万元;三是对住房面积人均在12平方米以下(含12平方米)的困难群众提供租金补贴和租金核减,共接受咨询1148人次,办理269户;四是开展就业援助服务,提供信息发布、就业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1-12月,职业介绍12925人,求职登记2126人,实现就业9221人;五是开展购物、购药优惠,1-12月惠民帮扶超市、惠民大药房共销售145.1万元,优惠群众36.22万元。
(三)开展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惠民职业培训学校大
5
力开展针对困难群众的技能培训,开设电脑技能、电工维修、家政服务、茶艺、机电加工、农民工培训等260个班次,共培训1813人。诚信电子培训学校教职工带着培训用具和材料,深入重灾区安县茶坪乡安置点,对当地16-50岁的群众进行免费培训,红枫家政培训学校设立灾区妇女培训班。实施YBC国际青年创业计划,争取YBC全国办无偿提供扶持资金额度1000万元。目前,有24名灾区创业青年获得创业扶持资金145万元。
(四)积极开展主题帮扶活动。一是开展“惠民帮扶进基层”及惠民帮扶流动服务系列活动,在社区、工地、工厂、乡镇开展联欢、慰问、服务活动15场,共发放宣传资料3072份,提供咨询服务2671人次,免费体检321人次,专家义诊177人,发放计生用品2100份,送慰问物资价值5.6万元。二是开展2008年春节“送温暖”慰问活动,深入基层慰问困难群众、困难职工14721人次,发放慰问金、慰问物资价值417万元。三是举行“春风行动、四项承诺”、“灾后重建 助你就业”、“全国工会就业帮扶爱心行动”等6场专场大型免费求职招聘会,提供30余个工种和11万余个就业岗位,接受咨询洽谈4万余人,发放宣传资料4.3万份,达成意向用工协议15379人。四是举行惠民流动服务队授旗仪式,向市级14支专业流动服务队、9个县市区流动服务队授旗。五是开展省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等专家大型义诊活动,接待群众864人,发放宣传资料1500份,现场诊疗病人652人,处方和诊疗优惠7349元。免费发放感冒清胶囊和藿香正气合剂等药品537盒。六是开
6
展“资助受灾困难大学生金秋助学”活动,共资助受灾大学生1434人,资助资金451.3万元。七是开展扶残助残活动,为800名下肢残疾人捐赠轮椅,为100名聋儿免费赠送助听器。八是开展“重建家园、群团同行”主题帮扶活动,向援建单位开展送清凉慰问,开展援助灾区困难群众农房重建“三查一帮扶活动”。九是围绕“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组织开展12.4普法宣传日“送法进板房”活动。深入北川、安县灾民安置小区,向灾区群众宣传、咨询、发放《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农民工维权手册》和《抗震救灾法律法规政策问答》等。十是参与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主办的“情暖灾区,共建家园”省工青妇暨绵阳市群团组织“暖冬”联合大行动,市惠民帮扶中心组织法律援助、就业服务、惠民大药房、惠民帮扶医院在现场为安置点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服务、岗位信息、送医送药等服务。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灾区群众的帮扶,累计为灾区联系、争取资金物资74批次,372万元。
五、发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5.12”特大地震后,市惠民帮扶中心全体人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部分窗口、阵地坚持正常运转,为全市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为群众着想,在余震中竭尽全力为群众服务。地震发生后不久,市惠民帮扶医院成立了惠民医疗救助点,立即在街道旁开始为伤员免费进行清创缝合手术。5月13日,九洲体育馆受
7
灾群众安置点告急,惠民帮扶医院抽调精兵强将,设立了馆内和馆外两个医疗组,开展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截止6月30日,医疗组共诊治各类病人40398人次,其中,进行清创缝合等外科处置9297人次,内儿科诊治22861人次,转诊病人931人,给受灾群众和工作人员提供了22000份预防性中药。残疾人康复训练转介指导中心在九洲体育馆专门设立了残疾人服务站,向部份肢体残疾和盲人灾民赠送了近20套轮椅和手杖。公交服务、涪城区新农合等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在中心一楼大厅开展临时办公,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扶服务。
(二)救助灾民,救灾物资和药品第一时间运到灾民安置点。5月13日,按照王常委的指示,惠民帮扶超市、大药房立即调拨物资,迅速送至九洲体育馆。向惠民超市采购了矿泉水、方便面、饼干、鸡蛋,女性生活用品等价值2万余元的物资当天送到了九洲体育馆,解决了部分受灾群众当晚的燃眉之急。惠民大药房紧急调运了价值5万余元的创伤、感冒等常用药品,分期分批送至灾民安置点,使受伤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三)独当一面,全体工作人员坚持在抗震救灾一线。灾情发生后,市惠民帮扶中心的工作人员主动投身到全市抗震救灾工作中。有抽调到火炬大厦,参与捐赠款物接受工作,有抽调到九洲体育馆,参与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所有工作人员24小时连轴转,坚持忘我工作,竭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
六、加强日常管理,推进自身建设,强化惠民帮扶工作保障
8
一是完善市中心日常工作、内部管理和后勤保障三类制度建设,按照“规范、简捷、实用”的要求,将各类制度汇编成册,实现“管理规范、运行有序、实效突出”。完成了中心所在社区、街道分配的创建、综治等日常工作。二是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和工作月报、日报制度,围绕中心阶段性工作重点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围绕提高中心社会知晓率、树立中心良好社会形象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绵阳日报》、《绵阳晚报》、绵阳电视台,加大播发中心新闻、动态的宣传力度。三是推进职工队伍建设。完善了窗口、阵地流动红旗制度,开展窗口、阵地工作人员文明创建活动和服务评比活动,使职工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2008年12月31日
主题词:惠民帮扶工作 2008年 总结
绵阳市惠民帮扶中心综合科 2008年12月31日印
(共印10份)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