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飘》中女性意识

浅析《飘》中女性意识

来源:爱站旅游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摘 要:性别意识是人类对男女两性社会中的关系、地位、价值、权利、责任、使命的一种认识和评价。郝思嘉的女性意识特点是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是对性别意识的无意识流露。她追求平等、;渴望得到真正的爱情,暗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关键词: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 反叛; 性格

Abatract:Gender consciousness is the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about two sexes in their social relation ,status,value,right,responsibilidy and duty in the societ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Scarlett female consciousness is her ideas of feminism, namely her unconscious reflection to it. She pursues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What she eagerly seeks in her life is genuine love.Indicating the self-awareness of women wake up.

Key words:Female consciousness, Feminism, Rebellion, Character

《飘》是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主人公郝思嘉表现出来的的人格、自由精神、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顽强的生活能力、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所爱的人做出牺牲的善良等。她生活在社会大动荡中的一系列反常行为超越了社会对妇女的定位(“女性被限

【1】(P36)郝思嘉自我意识的张扬,制在家庭有限的空间,她们必须温柔、被动、须从、忠诚”)。

这实际上是对19世纪美国社会中传统女性的叛逆,更是对男权社会道德模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珍惜,体现了经济社会中人的价值和美国自由精神的真正内涵,展现了女性的勇气和魄力,更展现了耀眼的女性风采。

一、 一、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飘》的读者,也许都会感觉得到思嘉一生都在追求两样东西:一是卫希礼的爱;一是金钱。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物质的。但是,读者也会或多或少地感动于思嘉对卫希礼的那份执著的痴恋,她把他视为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毫无保留地奉献出盲目而纯真的爱。尽管一直没有得到他,却一如既往地爱他,历尽一切磨难都不改初衷。思嘉多年来一直依恃希礼的爱为生,种种努力和冒险都是因希礼而起的。总之不得不承认,思嘉对希礼的爱堪称忠贞不渝的、执著的、包含着自我牺牲的爱,犹如作者所说,是“神圣的”,“美丽到莫可名状”。为

【2】(P329)当希了希礼“我是可以牺牲任何东西的”“无论你要求我做什么,我都可以答应”。

礼上前线之际,托她照顾媚兰时,她虽然感到一阵残酷的失望,但还是答应了希礼。为忠于对希礼的诺言,思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为了照顾即将分娩的媚兰,她放弃了逃离危险的机会, 而当她历尽艰辛,终于带着媚兰和孩子九死一生回到塔拉时,她的精神支柱,她日夜思念的母亲却已在她回来的前一天,被夺去了生命。“郝思嘉小时候,曾把她母亲与圣母—玛丽亚混同

【2】(P72 )由此可见,一起,其他凡人无法相比的,而也长大以后,却仍然没有改变原来的观点”。

她对母亲是何等的崇拜。在这种不能不说是伟大的牺牲精神中,既有女性的善良,更有深沉的爱情的驱使。在看护媚兰的过程中,崇高的感情战胜了卑鄙的私欲。思嘉一生都主动地追求爱情,追求幸福,也追求自我价值。思嘉不肯被动地接受男性的挑选,也不接受父亲为她选择的婚姻,而是像《简爱》中的简一样敢于向阿希礼表达自己的爱,敢于打破旧的传统观念—“最美的婚姻就是父母作主的”。这正是她的叛逆所在。他父亲代表的是旧的思想观念,正是这种旧思想阻碍着她对爱情的追求。因此,在思嘉的内心里,这种礼教更厌恶了。思嘉认为“做祈祷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宗教信仰对她而言无非是一种交易。上帝时不时地违反交易规则,

【2】(P613)思嘉这一形象,也因此而闪耀出人性中至美的光所以她觉得什么也不欠上帝的了”。

辉!

值得深思的是,正当思嘉对希礼的爱由于媚兰的去世而终于获得实现之时,思嘉却在刹

那间惊异地发现,不但希礼从来就没有爱过自己,而自己其实并不爱希礼!这时她在内心痛苦地剖析到,原来是自己做起一套美丽的衣服给他(希礼)穿上,就对他爱起来了。“我一直爱着我

【2】(P1249)希礼—那个【3】(P176)自己那套漂亮的衣服—我其实并不爱他”。“有女人气的男人”

的确不同于那些日夜沉湎于功能享受或不谙世故、头脑简单的贵族弟子。他独特的乐趣是读书、做诗、听音乐、凡遇闲暇,他总爱默默地思索、幻想、制造梦境……希礼的这些品性,是思嘉这个充满世俗生气的少女所不能理解、更不具备的。于是在思嘉的眼里,希礼是那样的“神秘”和“漂亮”,不由对这个她不理解的青年男子生出一种崇拜和爱,而且将这个爱,

【4】(P87)直到媚兰去世,她才蓦然地打开了希礼视为自己“一生中惟一美丽而神圣的一桩事”。

的大门,发现希礼只不过是个可伶虫、十足的懦夫,根本不值得自己去爱。思嘉鄙视这个萎靡不振的幻想家,开始醒悟到过去自己之所以爱希礼,只是因为他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她所爱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存在。而白瑞德身上那种坚定不拔的精神才是自己多年追求的。她向白瑞德忏悔,表示以后要深爱他,但白瑞德因媚兰的死而心情沉重,他向来尊重媚兰,认为她是他所结识的唯一完美的女人。现在,他仿佛已看到一场话剧的最后一幕,他已厌倦与思嘉的共同生活,不愿相信她,毅然离去。思嘉和瑞德之间曲折绵转的爱情故事让我震憾不已。思嘉和瑞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他们有相同的性格,相似的缺点,他们都属于投机商,对金钱有一定的痴迷性,所不同的是瑞德的投机更艺术一点,而思嘉一直不敢正视自已人性的缺点。瑞德是一个明智的人,他在十二橡树看到思嘉就知道他与她是同路人,所以自终他对思嘉都保有一种爱情,这样的爱情包容了思嘉的一切错误和缺点,就是他最后离开她,这段情缘也未剪断。因瑞德的离去,思嘉痛定思痛,觉得世上万物皆空了。这时,耳边响

【2】(P43)她决定守在她起父亲的遗言:“世界虽大,不及故土,世界唯有土地是与日月同在的”。

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明天的到来。很显然,思嘉的两种追求一个实现了,一个则在另一个的实现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透过思嘉,我们看到,人毕竟是人,在不断追求物质利益、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不会放弃对精神的追求或为自己寻找灵魂的归宿。在米切尔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难以两全的奢望。随着物质的增长和物质欲望的满足,人的失落感日亦加深,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更有价值。于是便永远处在这种无法

解脱的二元对立的心理冲突中,它所导致的精神痛苦远甚于灾难和贫穷本身所带给人类的痛苦。思嘉是一个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但是她也无法摆脱人的这一悲剧状况。正是贯穿在思嘉整个形象中的这种强烈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意识,使郝思嘉形象获得了真实的艺术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正是这种人生悲剧意识使读者透过郝思嘉形象反现自己时激起了心灵的强烈震憾与共鸣。

二、 二、的人格、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

女性的首先在于经济上的。南北战争的飓风横扫过思嘉的世界,将她扫出了生活的安乐窝。“黑人都走了,田亩荒废了,仓库烧光了,母亲死了,父亲痴了,丈夫丧命了,两个妹妹病了。于是,自出世以来从来没有不戴帽,不披纱罩在太阳里走过路的她,无可推卸地担起

【4】(P86)孤独和身心的疲惫虽时时袭击着她。她觉得很累,想了生活的重担,成了一家之主”。

有人替她挑起,但最终还是自己担负起所有重担,没有逃避,没有退缩,靠自己坚强的毅力解决生平从来没有经历的一切问题,并且都做得很成功,这表现出她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非凡的生活能力。思嘉的行为方式既源于她内心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性格,也取决于她相对的观念。

【5】(P53)在19世纪,“女人在生活中享受的悠闲程度是她们丈夫的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

思嘉没有因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和女人只能做男人的附庸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消沉、沦落,她坚定地认为:她的担子她得自己来挑,没有回头路,只能往前走。她正视现实,努力适应新的世界并奋力拼搏,为自己在其中求得一块立足之地。与卫希礼的消沉和她自己可走的另一条路—沦为社会的寄生虫、男人的附属品相比,她这种努力去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态度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格。

她的性还体现在她对本阶层的道德规范的蔑视,对生活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和对现

实理智的态度。在那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旧的社会秩序已被打破,旧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也因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摇摇欲坠,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弱小个体的命运更是漂浮不定,变幻莫测。“内战后的南方人前所未有地向往过去,在南方人眼中只有过去是美好的,他们像面朝后

【6】(P1)但思嘉却坐在飞奔的车里,过去看得很清楚,现在则十分模糊,而将来则根本看不见”。

清楚地看到,昔日的辉煌已消逝,旧的上等人的自尊心和价值观念,不能让她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充实富足。 “面对这个完全陌生而又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思嘉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理智地面对,才能保全她自己、她的家人和她的塔拉,所以思嘉以‘举世皆蚀我独清’的姿态,以

【7】(P149)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金‘敢为天下先’的大智大勇顽强地开辟着自我生存空间”。

钱对她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为了能赚取更多的钱,她公开在亚特兰大与摧毁他们家园的北方佬做生意,也毫不在意作为丈夫的弗兰克会无地自容。她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抛头露面地经营木材厂,即使在她怀孕时也照样出入。但事实证明,她是很优秀的,她把木材厂经营的条条有紊。为了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利益,她又一次不顾众人的非议,排除种种阻碍雇犯人到工厂来做工,她这一系列行为颇有了些离经叛道的意味。这遭到了许多人的鄙视和憎恶,但思嘉自己却坦然地走着这条路。这体现了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管这体现了一种什么人生态度,至少显示出潇洒的风度和一定的执着精神。不在乎如何开始,不在意如何结束,经过是荡气回肠的,有了那份自信、坚强、潇洒与执着,就有了这句不失宠的格言"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飘》中一处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思嘉的创业精神。她对塔拉,对土地的热爱。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带走了她的一切,当她回到塔拉时,面对的绝不仅仅是饥饿,刚分娩后的媚兰,刚出生的婴儿,自己的孩子,生病的妹妹,还有战后的塔拉。一切的一切对于一个小姐级别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爬着去找吃的,在思痛中摘棉花,在打死一个北方佬,在一次次逃避“扫荡”,在重建塔拉时,她肩上顶起的是多大一片蓝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是一个出色的创业者;是一个从受人仰慕的庄园娇小姐到自食其力的女商人。

《飘》中另一处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思嘉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更体现了她对旧习俗的反抗和个性的叛逆。思嘉一步步地摆脱了身上的束缚。她脱下了寡妇的黑衣,重新出现在舞台上,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做寡妇决不能再次欢畅闲谈,也不能高声大笑,即使要露出笑容,也只能是苦笑、惨笑”。这对思嘉来说无疑是最严重的惩罚。她在这种痛苦中煎熬,但最终还是得以挣脱。战争为她的挣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她的挣脱起到了掩饰,在战争环境中各种社会观念都有所松动,借机会思嘉就得以解脱。思嘉虽然表现出反抗精神,但她此时并没有意识到,正是社会以及男性压抑了她的天性,了她的生活。思嘉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在19世纪中期的南方社会里,她冲破了女性身上的重重枷锁,展现了耀眼的女性风采。她不再是忍气吞声的传统女性,在寻求自身价值,争取自主权得的过程中展现了女性的勇气和魄力。

由于战争,南方经济瓦解了,它的文明和道德也随之消逝了,失去了原先的约束作用,思嘉在严峻的生活面前摒弃了贵族小姐的娇气,迅速成长起来。为了保住她的家,她勇敢地走进亚特兰大寻找出路。思嘉冲破了社会为女性设置的樊篱,和男性一样走上社会为事业奋斗。尽管思嘉从小受的是一种传统观念的教育,即男人是万能的,而女人则不能有什么才智,但她在艰难中所做的一切使她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对压制女性的社会习俗产生了怀疑。尤其当她发现弗兰克缺乏生意人的头脑,反把店搞得一团糟时,她萌发了对男性能力的怀疑和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要是让我来经营这店,准会比他强多了,尽管我对木材生意还一窍不通”。

【2】(P747)一个女人做生意可以跟男人一样出色甚至更好,对思嘉来说这真是个令人震惊的念

头,一种的思想。她的女性意识逐渐苏醒过来,她不再接受男尊女卑的陈腐思想,以实际行动向这一观念发起了挑战。摒弃了陈腐的观念后,她开始主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她买下了一个锯木厂,拒不交给丈夫,而是决定自己经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她打败了男性竞争者,使事业不断发展起来。事业的成功使她摆脱了依靠男性供养的事实,从而使她人格得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思嘉的成功是女性拥有聪明才智的一个证明。同时,也对“矫揉造作、自私自利、尔虞我诈、持强凌弱、巧取豪夺、剥削压迫”的男性中心的社会起到了

震撼作用。她从家庭中挣脱出来,和男性一样工作,表现了过人的见识和勇气,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获得自主权利的要求。 郝思嘉她从思想到行为都已向着自已阶级对立面迈进了一步。她以非凡的勇气面对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侮辱、胁迫和打击,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断,以一个又一个骇世惊俗的行为, 不断地去适应自己的时代和社会。

《飘》中郝思嘉形象魅力在于思嘉表现出来的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顽强的生活能力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在于郝思嘉形象所蕴涵的关于现代人类的某些带普遍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形态及其作家对此独特审视与参悟;在于作家把握这一形象对所选择的视角与现代读者的心理、心态、情绪、意识极为切近;在于《飘》中郝思嘉形象所折射出的女性价值观使她具有了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Millett,kate.Sexual Politics【M】.Garden city :Doubleday,1970

[2] 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

[3] Zimmerman,Michael.Leoplod Paula Bloom:The New Womanly Man【A】.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C】.Twanecl,NJ29,1979

[4] 谢景芝. 《飘》中郝思嘉形象魅力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2005,(2)

[5] Gilbert,SandraM .& Gubar,Susan,The Norton Authology of Literature by Women【C】.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Inc.,1985

[6]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 王平涛.“飘”不走的“乱世佳人”—郝思嘉形象魅力探源【J】.外国文学研究,19,(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