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自由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论自由


论自由

10级工商管理双语实验班

王艺憓

41012240

卢梭说道,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相互交往的社会中,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既然人生来已有自由,那么追求自由一说似有不妥,不妨说行使自由、享受自由更为恰当。

约翰·密尔对于自由的分类有三:第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着最广义的良心的自由、思想和感想的自由、意见和情操的自由、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第二,趣味和志趣的自由;第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

我认为的自由有两点一前提:两点是思想自由、行为自主,前提是有限度的原则。

先说自由的前提。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述,两个人以上就已构成一个社会,当社会形成,每一个自然人都自愿与其他所有人订立了一项社会契约,放弃了身为自然人的部分自由,从而换取了和安稳定,换取了他们的自由不被他人侵犯的权利。所以我们的自由建立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有原则有限度地行使自己的自由,才能保障自己的自由,享受自己的自由。只要我们作为公民还在社会当中享受这些权利,并愿继续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社会契约就是永不能被打破的法则。一旦个人行为危害到他人和社会,契约打破,那么他就会成为异乡人,成为敌人。

然后是思想自由,不同的个人、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应该被束缚,都应该有自由言论的权利。特权阶级和公众舆论出于自身利益而实行的双重压迫,使得个人的思想自由并非易事。

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最为自由的时期是历朝历代中社会相对不那么平稳的时期,一如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百家争鸣;一如魏晋六朝政治混乱,文论繁兴;一如明末清初矛盾交织,大儒并立;一如民国时内忧外攘,中外交汇、新旧碰撞。当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出现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时,往往是思想相对自由,人们或为责任感、或为名利纷纷著书立说,企图找到一条出路。而当国家尚在上升通道中运行发展时,处于维护政治稳定的考虑,对于思想的约束则要大得多,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文字狱、文革等等不必再多列举。这种对自由的扼杀,同时也扼杀了社会的创造性、积极性,让社会发展日渐缓慢。在今天,网络的发达让思想言论的传播达到空前的高度,但各大网站开始强制要求实名制或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约束。

此外,五千年文化积淀下,一些传统的社会观念也是如今遏制人们咽喉的无形的枷锁。有时候个人表达的意见不见得受欢迎,且还可能因此遭到来自某个群体的蔑视或激烈反应。个性得不到发展,人的思想如何进一步丰富?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它毋宁像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在教育中,统一式的教育方式仍占大头,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还是非常需要发展。这里所说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方式并非仅仅是课堂上授课环节的增加或改变,并非只是高科技的运用,而是真正落实到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因材施教,教、学双方共同探讨、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在家庭教育中,如郑渊洁、“虎妈”似都取得不错的结果;在学校教育中,要做到“专人专案”难度颇大,但仍然希望教育工作者们能不断朝这方面努力改进。社会需要的不是无思想的劳动力。一个个有个性的独立的人格,才能有自由的思想,不断迸发出新的理念,推动社会前进。

最后是行为自由,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选择。一个人可以选择积极自由,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也可以选择消极自由,做个宅男宅女。有的人恪守“枪打出头鸟”的古训,但求无过,不求有任何的成绩,亦即“不作

为”。化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To do or not to do, that’s a aquestion. 只要遵守限度自由的原则,保持思想的自由,说不说,做不做,都是个人的选择。检验真理的标准不仅仅是实践,生活给出的选择不是单选。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即便个人的独立生活方式本身并不能说是好的,对于社会也并没有任何的好处可言(当然也不能有害),但因为这是他个人的方式所以对他个人而言就是最好的方式。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于此社会应做到兼容并包,每个人于己宽容,更应于人宽容。道德警察的界限不应侵及最无疑义的个人合法自由。

最近看的电影《建党伟业》给予我很多思考。其中有几个场景就可以放在这里探讨。先是“五四”运动之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整个过程只有警察维持秩序,不开枪更没有坦克清场。可见当时人们行为自由度之高,政府包容度之大。其后学生火烧赵家楼胡同的曹宅,这点显然违背限度自由的原则,违背了法律,于是乎违法闹事的32名学生被逮捕,接受法律的惩罚。影片中陈独秀和李大钊二人肝胆相照,称政府卖国鼓励学生上街游行。实际上和谈虽然失败但政府并未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弱国无外交,总是据理力争亦难改困境。另外,剧中那场北大师生间关于新旧文化之间的激烈辩论,民国版的百家争鸣,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现今的校园和学术界都需要这样自由的氛围和行为,思想活水要在思想碰撞中喷薄。影片中,当宋教仁在台上宣扬自己的参政理念,台下陈其美小声议论:“钝初的想法太超前。”如今,一百年过去了,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民主制度已经在很多国家都取得成功,宋先生的想法不算超前了吧?可见社会舆论在当初也并非绝对地包容。辜鸿铭的一句“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的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正戳中了这样一些人,排挤打压独特思想,在每个社会阶段不可避免都会存在。我们该反思一下自己心中是那根鞭子是什么,社会中那根鞭子是什么。这鞭子,是剪是留,是保持原样还是打散重编,都需要我们深思。

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往往是近代史,近代人改写的历史,统治阶级愿意让我们看到的历

史。

要透过纸面去思考,多方查证,偏听一方之言,如此所得的思想也难说是自由的思想,由此思想指引的行为亦难说是自由的行为,“被选择”而不自知真正是莫大悲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