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
张婷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唐代,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与 佛教因缘颇多,被众人称为“诗佛”,研究王维的禅意诗就要分析他佛教思想的来源、内容以及这种思想对其诗 歌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王维禅意诗佛教思想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133-01
无限,没有时间概念但却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2]。《竹里 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斤竹岭》中“暗人 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渭川田家》中“雉雊麦苗秀,蚕 眠桑叶稀。”《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见人语响”深远 寂静的空林、暗色下绵延的山路、春日青秀的麦苗、广阔 空寂的山川构成了一幅幅空明静默的图卷,其中优雅动人 的明月、打柴回家的樵人、轻咬桑叶的卧蚕、人与人谈论 的话语声又给画卷中增添了灵动活跃的生气。万事万物符 合自然之理,彼此和谐。诗歌在空寂之外又有着独具特色 的生命力。
(二)受禅宗“任性”、“无住”思想的影响“任性”即任由本性,跟随本心而走,不矫情。如马 祖道一所云:“平常心是道。平常心者,无造作,无是非, 无取舍。” “无住”是对一切境遇不生优乐悲喜之情,不粘 不著,都不“住”于心中。慧能禅师曾说:“我此法门以 无住为本。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 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王维将这一宗旨运 用到了诗境中[3]。他诗中的形象无不都是浑然天成的,取 于自然,归根于天地,无论是写景描物还是记事识人,其 诗均是“冲淡”率性而为,毫无刻意雕饰之感。
一、 佛学影响的发轫与人生皈依
王维一生,受佛教影响十分深刻,他取名于《维摩诘
经》,诗饶禅味。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佛教在唐朝盛 行,佛学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社交意义。他通过结识僧 人,为接近权贵人物增加了机会,为他的仕途提供了一定 的帮助。其二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维在《赞佛文》一 文中称“以般若力,生菩提家”,王维之母崔氏在其小时候 就带发修行,并师事一代名僧大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1]他 的弟弟王缙也是“奉素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 (《新唐书•王缙传》)这样的耳濡目染使王维对佛教有着 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其三是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 际遇。王维成名于青少年时期,中期朝廷政治开明,国力 强盛,王维对国家政治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雄心。开元十九 年,王维状元及第得到大乐丞的官职,人仕颇为得意,但 风光不久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 直到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后,拔擢王维成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唐朝政治开始走向黑暗,面目全非。王维 看到政治的黑暗又无可奈何,内心的苦闷无处安放。他作 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官僚身份。他 离不开黑暗的官场,内心却充满了厌恶与反感,他的物质 得到了满足,精神世界却格外空虚。这种矛盾和挣扎让他 难以面对现实世界,他不得不寻找一个麻痹、解脱自我的 方式。佛教成为他躲避现实的精神寄托。
三、诗意的栖居即是禅思
《终南别业》中“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 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首诗以安闲自在的口吻表现了作者 与大自然,与山中人亲切交流的态度。“行到水穷处”常 人到了水穷处往往会败兴而归,王维则不同,他的诗是放 肆的、任性的、随意的,于是他坐于青石上看云卷云舒。 《归嵩山作》中“晴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就连归返住 所时也是任意而行,信马由缰,一切都不放在心上,随遇 而安。
黑格尔曾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 诉诸感官的形象。”用这观点解释王维诗中的禅意倒是十分 确切。王维的禅意诗便是用一些外在的意象,将佛理、禅 思蕴含在其中。
参考文献:[1] 马缘园.王维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2006.
[2] 史双之.论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J].法 音,1986 (4): 29-35.
[3] 许革晨.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 述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杨国栋
二、 禅宗美学与纯性自然的融合
(一)王维将禅宗的南宗作为自己学佛参禅、立身处 世的依据
这对王维的思想发展和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王维 禅意诗中的“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禅宗“否 定之否定”认识原理的影响。所谓“三十年前,山是山, 水是水;三十年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再过三十年,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便是将“空”发挥到极致,最后 “空”也空去。这种将境界及认识建立推翻,化繁为简, 产生了 “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效果。当然这种否定不是片 面的,佛经在论辩说理时,常常以相对的、变化的观点来 解释世界,以“中道”观,“不落两边”的方法消除偏执。 王维效法维摩诘居士,出家亦在家,出世又人世,山色春 光,人间好景,皆在心中。
他的诗歌虽然充满了禅光佛影,却也富有浓厚的生活 气息。在他的笔下,寂静和生动,空灵和实在,山林和人 间共同合成了一幅幅明朗安恬的图画,给读者以极大的美 感。他创作了一系列性质带有象征意味的封闭式世界,空 山配以明月、清泉、翠竹、莲花。空间无边无际,有限又
作者简介:张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