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知识点归纳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最新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弩(nǔ) 丞(chéng) 迸(bèng) 踉(liàng) 跄(qiàng) 蹿(cuān) 抡(lūn) 簌(sù) 挈(qiè) 镌(juān) 碣(jié) 讳(huì) 纨(wán) 晦(huì) 姊(zǐ) 鬟(huán) (2)难写的字

“忌”: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 “曹”:上半部分是一个整体,不是草字头。 “插”:注意右下部的写法,里边是两横不是一横。 “恰”:右部是“合”,不是“台”。 “酥”:不要忘记左部“酉”里面的一横。 (3)多音字

擂 泊

呵 饮

了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妒忌 曹军 都督 委托 惩罚 遮挡 私自 水寨 擂鼓 呐喊 插满 筷子 饥渴 恰好 官府 榜文 谋财 诡计 拖着 坠下 胸膛 两截 拳头 喘气 酥软 顺风顺水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半夜三更 踉踉跄跄 抓耳挠腮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荒郊野外 安身之处 (2)近义词

才干~才能 妒忌~嫉妒 推却~推辞 紧急~紧迫 惩罚~惩处 迟延~拖延

疑惑~怀疑 吩咐~命令 晌午~中午 吓唬~恐吓 诡计~阴谋 耻笑~嘲笑 光滑~平滑 开辟~开拓 迸裂~裂开 炎热~酷热 呼唤~召唤 安身~安家 宽阔~宽广 齐整~整齐 小器~小气 忌讳~避讳 晦气~倒霉 赶令~命令 兴头~高兴 横竖~反正 精致~精美 寂寞~孤独 玲珑~精巧 促狭~刁钻 姊妹~姐妹 (3)反义词

推却➝答应 惩罚➝奖赏 齐全➝短缺 疑惑➝相信 秘密➝公开 支援➝攻击 恶意➝善意 耻笑➝尊重 敞开➝关闭 光滑➝粗糙 酥软➝僵硬 炎热➝寒冷 欢喜➝难过 宽阔➝狭窄 顽劣➝乖巧 齐整➝凌乱 小器➝大方 精致➝粗糙 欢喜➝悲伤 (4)词语归类 ①量词

十万支箭 一千多个草把子 一家酒店 一面旗 三只碗 一双筷子 一盘熟菜 二斤熟牛肉 一片好心 一轮红日 一阵狂风 一行楷书大字 一把西洋小银剪子 ②修饰词

紧紧地揪住 铁锤般大小的拳头 打折的哨棒 铁棒似的虎尾 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天造地设的家当 ③动词

立下军令状 故意延迟 擂鼓呐喊 抡起哨棒 迸出鲜血 饮涧泉 拖男挈女 采山花 觅树果 呼弟唤兄 搬高凳 捆剪子股 拨籰子 ④特殊词语:

AABB式词语: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飘飘飖飖 类似的词语:清清楚楚 欢欢喜喜 工工整整 ABAC式词语:顺风顺水

类似的词语: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 形容人有智慧的词语:神机妙算

类似的词语:足智多谋 料事如神 聪明绝顶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抓耳挠腮

类似的词语:交头接耳 口是心非 拳打脚踢 二、佳句积累 1.语言描写

(1)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不仅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反衬出周瑜输得心服口服,发自内心地佩服诸葛亮。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句话写石猴要求大家兑现先前的承诺。这表明了石猴不仅胆大、敢于冒险,而且在大家狂欢之时,他还能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和清醒,的确是有资格、有能力做猴王的。 2.动作描写

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这段话将武松赤手空拳对付老虎的经过描写得很详细,着力反映武松靠的全是拳脚功夫,所以抓住“揪、按、踢、打”几个动作来描写。生动地突显了他打虎的英勇气势,刻画出他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3.比喻句

(1)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箭”像“下雨”,说明曹军射出的箭的数量很多。 (2)把这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把“虎尾”比作“铁棒”,可见虎尾一剪的威力很大。

考试点睛:理解古代文学中的句子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考试热点

1.《草船借箭》第7~9自然段在段落赏析中时常出现,有时也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2.《景阳冈》第5,6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3.《猴王出世》第1、2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其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常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4.《红楼春趣》学习本课人物描写,以习作题出现。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吴承恩《大战红孩儿》

推荐理由:《大战红孩儿》是吴承恩的《西游记》里的章节。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变作小孩儿喊救命,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三昧真火烧退悟空、八戒。龙王弟兄被悟空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可红孩儿喷的是三昧真火,雨水浇不灭,反使悟空熏了一身的烟火。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变的观音骗进了洞,悟空又变作牛魔王,被红孩儿问出了破绽,纵筋斗云径投南海,请观音收服了红孩儿。

这一章节运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想象奇特,富有生活气息,人物个性鲜明。

阅读方法:这一章节故事情节跌宕,非常经典。我们阅读时可以默读,和父母、伙伴交流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红孩儿等人物的认识,也可以观看视频,获得更多启发。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对视

有一天,萌萌望着我,突然说:“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

“知道。”我说,“你聪明,顽皮,又听话,又不听话,有时又做鬼脸儿……”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1)短文中不少句子里用了“眼中”“眼里”“眼睛里”。这些词语有两种意思:A.就是视觉的眼睛里;B.有“心目中”的意思。请你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________ ②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________

③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________ ④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⑤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⑥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________

(2)短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母子对话;第二部分写由对话引起的联想,点明中心;第三部分表达作者真诚的希望。请根据提示,用“//”在原文中划分出来。

(3)作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句中的“这一点”是指________。

(4)读了这篇含义深刻的小散文,我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答案】 (1)A;A;A;B;B;B

(2)……他又问我。//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什么样子。//最后一段。

(3)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4)略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词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2)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此题是按段意划分段落,先对短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划分。(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A A A B B B(2)……他又问我。//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什么样子。//最后一段。 (3)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4)略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座。(2)此题考查按段意划分段落的能力。(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我爱乡村的傍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冈。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而美丽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依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和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①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的,②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③一边唱歌④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

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⑤一个个大西瓜⑥像一个个娃娃似的,蝴蝶落在瓜蔓儿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头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上回旋,使人听了就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么美呀!我如果有架照相机,一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吭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欢乡村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这乡村恬静的生活!

(1)细读短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判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乡村傍晚景色的,选择正确答案画“T”。________然后再摘录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作为例证,写在下面长框里。

A.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 B.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 C.按不同方向转移顺序观察 D.按先整体后局部顺序观察

摘录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一组前后照应的句子。

(3)读文中第三自然段,按要求把语句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写实在事物的有:________ 写联想事物的有:________

(4)本文通过写乡村傍晚的景色,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1)B;远处;近处;身边

(2)“我美美地呼吸着……美丽的晚景”与“我多么喜欢……恬静的生活”相照应。 (3)①④⑤;②③⑥

(4)喜欢乡村晚景,喜爱乡村恬静生活。

【解析】【分析】(1)考查写作顺序。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会发现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远处、近处、身边。(2)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3)考查对实写事物、联想事物的把握能力。写实在事物的有:①④⑤。写联想事物的有:②③⑥。(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短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点评】(1)此题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3)此题考查对实写事物、联想事物的把握能力。(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课外阅读。 趣答难题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人民敬爱的领袖,同时,在外交领域,周恩来总理也是亨誉世界的外

交大师。

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召待会。总理介绍完中国经济和建设方面的成就后,记者们纷纷提问。

有的西方记者对中国抱有扁见,提出来的问题让人很难回答。每次周总理都能随机应变,绕过暗礁。

一个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这是一个挑衅性质的提问,它实质是嘲笑中国人穷。

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十八元八角八分。”全场都愕然了,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总理解释道:“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人们听了总理精彩的解答,不仅热烈地鼓起掌来。 (1)找出短文中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暗礁”在短文中指________,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周总理如果直接回答外国记者的问题,会________,而周总理幽默的回答既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亨;享;召;招;扁;偏;仅;禁 (2)先概括后具体。

(3)外国记者的挑衅性提问;比喻

(4)有损我们国家的形象,被人嘲笑我国很穷;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主要找错别字,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不难找出。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明显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暗礁”采取比喻手法,象征着外国记者的挑战。这篇课文周总理以幽默的回答既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又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5.

为了奖品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清用钢笔写字!”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提摸的倔强。

②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

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

我一面激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③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④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⑤我心杯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⑥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⑦

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⑧

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⑨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⑩

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学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填写下列空格。

开端 发展 高潮 情节 情感 “我”批评“她”,“他”借给“她”钢笔 悲戚、后悔 欢呼、愤怒、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上,写着“他”的奖品与名字 2. 第④段交代“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有何作用?

3. 文章结尾写道:“我内心充满了愧疚。”请你谈谈“我”为什么愧疚。

4.有人觉得“为了奖品”这个标题不是很好,请你结合全文,自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6.

花儿与少年 梁晓声

有一个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普通的中学。”

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不说,还给他起了个小绰号—“逃学鬼”。 是的,他经常逃学。

他逃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贫穷。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都六年级了,他背的还是一年级时的书包。那书包太小了,而且像他的衣服一样,补了好几块补丁。这使他自渐形秽,内心极其敏感。往往是,其实并没有谁成心伤害他,他却已经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或某种举动而表现得像遭了暗算似的。

妈妈不止一次地指出:“家里明明穷,你还爱面子!早知道你打小就活得这么不开心,不如当初不生你。”

老师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表示对于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知道这暴露了什么思想吗?”

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头。他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航脏的脚趾,顿时模糊不清厖 妈妈的话令他产生负罪感。 老师的话令他反感。 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

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

某日,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时,两个大人迎面走来。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正

在度蜜月。

那男人说:“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他欲跑,手腕已被拽住。他认出对方是学校

少先队辅导员,姓刘。刘教师这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

刘老师向新婚妻子郑重地介绍了他。刘教师温和地说:“我代表我和我的妻子,邀清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 他摇头,挣扎,没挣脱,不知怎么,又点了点头…… 在公园城,小学六年级学生

顺从,让他得到了一支奶油棒冰作为奖品。虽然刘老师为自己和妻子也各买了一支,但他还是愿意货物已经得到了奖励。

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棒冰。对面是公园

一面铁栅栏,几乎被爬山虎的藤叶完全覆盖住了。在稠密的鳞片似的绿叶之间,喇叭花争先恐后,开得热闹。

刘老师说:“记得你当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 他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

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说:“老师想知道喇叭花是共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

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片刻,他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必须反着那股劲儿,才能开成花朵。

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很仔细,说喇叭花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次。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他说花瓣儿越多的花,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是一瓣包一瓣,一层包一层的。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

过程越给人以特别紧张的印象。若将人与花比,人太幸运了。花儿开好开坏,只能一次。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 刘老师说自己是农民

儿子,家贫,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是一边放猪一边自学才考上中学的。 一联系以人,他就听出,教诲开始了。他没太反感。因为刘老师那样 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

刘老师话锋一转,说星期一要到他的班里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 他小声说,自己决定不上学了。

老师问:“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明天你可以不去学校。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如果家长着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写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 他听到刘老师的妻子悄语:“你不可以这样。” 他听到刘老师产:“可以。”

刘老师说:“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去,希望你在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以分析、点评。”

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一名学生,都是难以拒绝的啊! 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

星期一,他鼓足勇气,迈入学校门,在第一节课前,他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花儿与少年》。他写到了人生中的几次开放——

刚诞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开放;咿呀学语是开放;入小学,成为学生 第一天是开放;每年顺利升级 开放;获得第一张奖状更是心花怒放厖

他写道:每一朵花骨朵都是想要开放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有荣誉感的。如果一个学生像开不成花的花骨朵,那么,给他一点儿表扬吧,对于他,那等于水分和阳光啊! 老师读这篇作文时,教室里异乎寻常地肃静。

后来,他考上了中学;再后来,考上了大学;再再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教古典诗词,讲起词语与花,一往情深……

他是我的友人,一个温良宽厚之人。 那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赎罪( )辍学( )教诲( )稠密( ) ....

2.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句进行评析。

3. 文中画波浪线这段文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是如何起到这一作用的?

4. 文中的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谈谈你的看法。

5. 在生活中,作为学生,你也肯定遇到过不同的老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位 呢?为什么?(不少于50字)

1.shu chuo hui chou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小学生比喻成未开放的花骨朵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表扬的重要性,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养分。

3.承上启下。“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承接上文老师希望他写一篇可以点评的作文,“不管怎样的一名学生,都是难以拒绝的啊”引出下文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 4.刘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懂得引导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有良好教育方法的老师。 5.略

7.

礼物

①他推着那辆崭新的“安琪儿”慢慢走着,想着女儿看到这辆自行车时将有的雀跃欢呼,他为自己选择的礼物不由自主地笑了,他知道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②女儿很不幸,他总是这么认为,在她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却失去了母亲。当时,他就暗暗发誓,今后,他会将此生所有的爱都交给自己的女儿,女儿就是他的唯一,是他所有的财富,他定会让女儿享受到别人能享受的全部的爱。

③但是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工人,每月那点可怜的收入,除去父女俩的生活费用所剩无几。别的孩子一年四季总有新衣服穿,女儿却一年到头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了的校服;别的孩子可将大把大把的钱扔进电子游戏室,而女儿仅有的娱乐就是帮那个几年前花一块五毛钱买的洋娃娃梳梳头;别的孩子都是每天坐在饭桌前等着开饭,女儿却差不多负担了所有的家务……这一切,使他对女儿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感,女儿弱小的双肩本不该承受这一切啊!

④“没妈的孩子真可怜。”一听到邻里这样的议论,他的心就像被针扎着一样疼。 ⑤女儿是非常优秀的。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的学科竟赛,女儿总是第一。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他不知道别的家长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自豪感,是怎样来庆祝的,他能做的,就是让女儿吃上一顿她爱吃的莱。

⑥女儿快十五岁了。一天,他说:“等你再拿一个第一,爸爸买辆自行车给你。”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淡了下来:“不,爸爸,我真的不需要。”虽然女儿这样说,但他明白,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⑦上小学时,别的孩子有车接送,他却只能每天牵着女儿的小手陪她走到学校。现在女儿上了中学,不用他送了,可他知道,学校离家更远了,别的孩子都骑自行车,可女儿……每当刮风下雨,女儿回来总是一身泥水,一脸疲惫,他见了不知道多心疼。他也曾每天给女儿几元钱,让她乘公共汽车,女儿收下后,却在他生日那天送了他一双不很名贵却足以让他珍惜一辈子的皮鞋。女儿也知道,他太需要一双皮鞋了。女儿真的很乖,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 ⑧

这次考试后,他发现女儿沉默了许多,考试成绩也迟迟没有告诉他,他隐隐猜出几分,却什么也没问。他决定无论如何,一定会在女儿生日那天实现自己的承诺。 ⑨今天,就是女儿十五岁的生日,一大早,女儿出乎意料地主动给他看了成绩; 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次考试都低很多的分数。“没关系的,要相信自己。”他擦干女儿眼角的泪,对她说。

①尽管女儿没得到第一,他仍旧去了商店,挑来挑去,最终,他选了一辆“安琪儿”,红色的——红色代表希望,女儿一定喜欢。

①回到家,女儿已将饭做好了。“来,看看爸爸给你买的生日礼物。”他拉着女儿的手说。

②女儿诧异地跟着他出了家门,mÒ

地,女儿惊异了。一滴,又一滴厖女儿的泪正一滴一滴往下落。 “喜欢吗?”他问女儿。

④半晌,女儿才抬起头说:“爸爸,对不起。”

⑤“傻孩子。都十五岁了,还尽说傻话。”他摸了摸女儿柔软的头发,又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泪水。

①“你长大了。”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女儿眼里竟又蓄满了泪水。 ①“怎么了,你哪不舒服?”他焦急地问。

⑧女儿慢慢抬起头,轻轻地说:“其实,爸爸,这次我仍是第一。” 1.写出第②自然段的注音字。 mÒ 地

2.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第⑥自然段中女儿的眼睛为什么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B.表现了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 C.表现了父女相互关爱的深情。 D.重点表现女儿的成熟、懂事。

5.读完本文,你更喜欢文中的谁?请分析其性格谈谈理由。 1.蓦 2.对比

将女儿与别的孩子作比较,以别的孩子生活的享受和任性反衬出女儿生活的贫苦和她的勤劳懂事。

3.女儿的眼神亮了一下是因为爸爸要给她买她非常需要和渴求的自行车,随即又黯淡下来是因为她想到自己家生活的拮据,她宁愿自己辛苦些也不想爸爸破费。 4.C

5.示例一:我更喜欢父亲。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慈爱的父亲。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对女儿奉献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对她拥有无私而汹涌的爱。示例二:我更喜欢女儿。文中的女儿勤劳、懂事、成绩优异。在清贫的生活中,她始终刻苦学习,并帮助父亲分担家务。她十分理解父亲,宁可自己辛苦走路上学,也不愿意父亲破费操劳,懂事而成熟。

8.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母亲反驳。“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晚年生活。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务要完成的。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带着大半辈子的乡土气息来忍耐城市里的新生活,她们善良而勤俭,并极具坚韧性,如同我的母亲,再热的天,再吵的环境,她也能忍受住,强迫自己合上眼睛,睡在一片喧嚣吵闹之中。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她知道不能为了自己撒手不管,回到熟悉、舒坦的乡下去,她是在为孩子做最后无悔的牺牲。

(选自2016年2月《思维与智慧》)

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睡在噪音里的母亲”的?

3.文中前两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喜欢安静,可题目是“睡在噪音里的母亲”,这与题目矛盾吗?为什么?

4.你认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母亲为了能照顾儿子,改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而且无怨无悔。身为孩子,你能谈一谈最好的孝顺是怎样的吗?

1.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使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更紧凑。

2.一向喜欢静的母亲为了“我”,艰难地适应了喧嚣的城市生活,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爱。3.不矛盾。写母亲喜欢安静的特点,为下文“我”安双层玻璃和厚窗帘的情节作铺垫,也与后文母亲在喧嚣中入睡形成对比,突出母爱的主题。

4.母亲是个勤俭、朴素、善良、坚韧而又疼爱孩子的人。母亲每天早起为“我”做饭,可见很勤劳;不舍得开空调,可见其节俭、朴素;为子女适应喧嚣的城市生活,可见其坚韧、善良、疼爱孩子。

5.示例:我能想到最好的孝顺可能不是言听计从,而是让父母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本题可见仁见智,合理即可)

9.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①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rěn)了起来。

②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③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只要她一

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过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④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乐意。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⑤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我想,对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⑥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sǒu)无欺,遇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遇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她说:“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和愚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她的话,纯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相反,她对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她忙得不可开交。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不锱铢(zī zhū)必较?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子都学不够的啊!

⑦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个活儿一个活儿地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地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无论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表演。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扯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⑧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手;我看了看她的脸,竟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色的眼珠还黑;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简直就像五色线。我心里暗暗地感叹: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的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那么多。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那么多呢!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⑨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人啊!只要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⑩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净。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选自《美文精选》2015年版,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 (1)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3)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 ) ( )

(2)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

( )

(4)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形象,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

( )

2.文章第⑧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的______描写,表现了修鞋女人_________的3.第⑧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修鞋女人是“幸运”的?

4.如果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但作者还是保留了这一段文字。请你试着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5.“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联系本文,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

1.(1)斤斤计较(2)门可罗雀(3)不可开交(4)小心翼翼 2.外貌 因操劳而苍老 生活的不易

3.①丈夫有工作可做,儿子学业有成,自己也有谋生的手段,在城市里有一席之地。②懂得生话的哲学,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被生活的艰辛所打倒。

4.①内容上更能表现修鞋女人生活艰辛,衬托出修鞋女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出修鞋女人的热情以及纯朴厚道的特点。③突出主题,歌颂了像修鞋女人一样为生活辛勤付出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也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5.生活可能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①人只要活着,就应该为了希望而辛勤付出;②为人实在,用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辛苦的生活也会很充实乐;③不必计较付出多少,要保持心境平和快乐;④无论自己处境如何,不必总是叹气,不要总和别人比,要时刻拥有好心情。(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