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波
(重庆市长征学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已逐渐迈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不光大学生上网人数在快速增加,中小学生上网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作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学生的占比达25.1%。且19岁以下网民占比为25.7%,仅次于20-29岁网民的30.4%。而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复杂性等特点,网络资源也是五花八门,再加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其必然会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面临新的困惑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交际空间;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尤其是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冲击德育理念
网络的开放性,内容的多元性,传输的匿名性,使得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多元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思想观念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冲击。
(二)减弱德育意识
网络具有虚拟性,网民在网络上都是以虚拟的、数字化的、符号的形式出现的,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因此,在缺少有效监督情况下,日常生活中人性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几乎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
(三)道德行为失范
网上信息量大而繁杂,内容多元,这给学生的道德理念造成很大冲击,其反映到行为上,就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
健全的、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有利于约束不良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的绿色、健康发展。一是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在法律层面上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二是应当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建设,尽可能地消除网络上存在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为小学生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
(二)创新德育观念
班主任应当采取各种方法,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要改变以往理论灌输的德育模式,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网络时代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应当将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应正确认识到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切忌一味否定网络。此外,我们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创建讨论组,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三)形成课上课下的联动
课上与课下的联动,是指将德育课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可以组织进行一定的活动,如简单的情境表演、与家长的互动等,也可以带学生走进社会到敬老院、社区、博物馆等地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德育网站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网站的建设表达自己对道德的理解。
(四)为学生建立发言的空间
在网络时代,信息多源化,道德教育已经不再是囿于课
堂能够完成的内容了。也正因如此,在教学中“堵不如疏”,尽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有些观点是切实存在的。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空间、网络论坛等,针对一些内容或者新闻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的平台,在了解学生的想法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
三、线上线下齐抓共管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育格局,实现资源共享,整合教育力量。健全机构,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探讨家校共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管理,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校互访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衔接、功能互补、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做出努力。
总的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小学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总结与转变,抓住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和创造者。构建数字化校园文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其中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校工作之中,一棒接着一棒的把工作做好、做实、做细,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