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中心学校课堂练习作业
物 理
八年级(第一册)
二O一O年九月
1
目 录
第一章.
第一节.物态 第二节.温度的测量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一)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二)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
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第二章.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一)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二) 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一) 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二)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一)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二)
关于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初步应用方法) 专项练习:密度的计算(一) 专项练习:密度的计算(二) 专项练习:密度的计算(三) 专项练习:密度的计算(四)
第三章.
第一节.运动与静止
第二节.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关于平均速度的计算
专项练习:速度的计算(一) 专项练习:速度的计算(二)
2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
第二节. 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三节.乐音与噪声 第四节.超声波
第五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传播 第二节.光的反射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 第四节.光的折射 第五节.物体的颜色
3
第一节 物态
必记知识:
1、 物质存在的状态:物质在自然界的状态通常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
2、 三态的宏观特征: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
定的体积;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3、 三态的微观特征:固态物质分子排列紧密,间隙小,只能在原位置做微小震动,作用力
很大,难压缩;液态物质分子排列较松散,无固定位置,活动范围较大,作用力较小,有流动性;气态物质分子间距大,能自由运动,作用力几乎为零。
重难点突破:
重点:物质的三态及物态变化的概念。 难点:同种物质具有不同状态的原因。
易错点:对气体体积的认识。一些同学认为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不论什么时候都无法计算气体的体积。
新授练习:
1、 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 、 、 。 2、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 。
3、 具有一定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的是 ,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是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 性。
巩固练习:
1、写出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水 ;玻璃 ;汽油 ;雪花 ;饮料 ;氧气 。 2、有下列一些物品:(1)木块;(2)铅笔;(3)小刀;(4)二氧化氮气体;(5)水;(6)氧气(装在氧气瓶中);(7)灭火器中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8)拉油;(9)酒精;(10)铁块。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
一类包括: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 二类包括: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 三类包括: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 3、下列情况中不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 A、冰化成水; B、铁水浇注成铁饼 ;
C、加热一铜片,使其温度由20℃升高到100℃; D、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4、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玻璃窗上的冰花的形成,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B、洒在地上的水消失了,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 C、早晨出现的雾,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 D、冰冻的衣服会干,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的状态改变时体积发生改变,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变化 B、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是因为构成它的粒子间有强大作用力 C、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 D、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固体的作用力大
6小芳在做碘升华的实验中,收集到一瓶紫色的碘蒸气,她用瓶塞塞着,然后用抽气机抽出比分紫色气体后,则瓶内碘蒸气的体积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
第二节.温度的测量
必记知识:
1、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摄氏度的规定:
3、 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4、 温度计的使用:
5、 体温计:体温计有缩口,其示数只能自动上升,不会自动下降;它的量程为35℃--42℃,
分度值为0.1℃;它里面装的是水银;使用前应拿着上端用力向下甩,测体温时,可离开人体读数。 重难点突破:
重点:温度计用法、读数。 难点:温度计测量原理。 易错点:将温度的单位读错。
基础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清晨,小丽发现家中寒暑表的示数为12℃,应读作 。
3、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 ;被测温度不要超过它的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体上表面 。
巩固练习
1、有关温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冷 B、铅块冷 C、木块和铅块一样冷 D、无法判断 2、下列有关温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上把冰的温度规定为0℃ B、温度计上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C、所有液体温度计玻璃泡里装的都是酒精 D、实验室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3、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
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 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 C、用酒精灯烘烤 D、用医用酒精擦抹 4、以下温度最接近20℃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正常人的体温
C、我国夏季最高的气温 D、人体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5、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注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6、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拓展练习:
一使用过的温度计,其示数是37℃,未甩就直接去测一病人的体温,发现体温计的示数为39℃,则该病人的实际体温是 。
5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
必记知识:
1、 熔化的概念: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 凝固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3、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晶体熔化(凝固)时的温度叫熔(凝固)点。 4、 晶体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熔点的固体为晶体,晶体具有规则的形状。 5、 非晶体的概念: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没有规则的外形。 重难点突破:
重点: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时的不同点以及利用图像法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难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三易点提示:
易错点:不理解晶体熔化、熔点概念,误认为晶体达到熔点后就处于液态。实际上晶体达到熔点时,若不能继续吸热则呈固态;若能吸热,晶体开始熔化,此时晶体呈固、液共存状态;当晶体完全熔化后,此时若不吸热液不放热,晶体呈液态且保持熔点温度不变。 易漏点:熔化的条件,易漏继续吸热。
易混点:熔化和溶化。前者表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
基础练习: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 ,这个过程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该物态变化的反过程叫做 ,它需要(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食盐、松香、石蜡、铁、玻璃中属于晶体的有: 。 3、下列是小红记录的一些变化,其中不属于溶化的是( ) A、铁块被化成铁水 B、糖放在水里,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C、马路上浇沥青 D、雪化为水
巩固练习:
1、 在北方的冬天,人们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在 时 热,
使菜窖里的气温不致太低而把菜冻坏。
2、 夏天,在太阳的暴晒下,马路上的沥青变软,这是一种 现象;冬天,用湿手
去拉门把手时感觉手被粘住了,这是一种 现象。
3、 如图所示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中 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熔点为 ℃。
4、 海波的熔点是48℃,当海波的温度是48℃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
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5、如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80℃;
C、图像中的BC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 D、在第11分钟时该物质的状态为液态。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一)
必记知识:
6
1、 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蒸发和沸腾是汽化
的两种方式。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高低、表面积的大小、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快慢。 3、 沸腾及沸点的概念: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大沸点高,气压小沸点低。 4、 蒸发与沸腾的关系:
相同点:都属于汽化,均吸热。
不同点: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
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重难点突破:
重点:正确认识汽化和液化现象
难点:运用物理知识对实际现象的解释。 易漏点:沸腾的条件,易漏不断吸热。
基础练习:
1、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 。它有 和 两种形式。 2、 蒸发是在 进行的汽化现象,而沸腾则是在液体 和 同时发
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和沸腾都要 热。
3、 在敞口的锅内烧水,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忽高忽低; D、保持不变。 4、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燃烧,原因是( )
A、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燃烧;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水善于将热量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燃烧。
巩固练习:
1、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保鲜膜将蔬菜或水果包好,在放入冰箱中,这是利用 和 来减慢蒸发,达到保鲜的目的。
2、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体的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3、小丽同学洗完衣服后,想把衣服晾起来。下面哪一种做法不利于衣服晒干( ) A、把衣服晒在阳光下; B、把衣服晒在通风的阳台上; C、为省空间,晾衣时把衣服重叠在一起; D、用衣架撑起来晾晒。 4、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在下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拓展练习:
很多宾馆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请你说出它能很快烘干手的两个理由.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二)
7
必记知识:
1、 液化的概念: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降温和压缩体积
都可使气体液化。
2、 液化的两种条件: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一切气体在温度足够低时都能液化。 重难点突破:
重点:正确认识液化现象
难点:解释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 易错点:对水蒸气液化的解释。 易混点:“白气”与“水蒸气”易混;汽化的两种方式与液化的两个条件易混。
基础练习:
1、液化的条件有 和 。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是采用 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储存在打火机里的。除此之外,还可用 的方法来实现气体的液化。
2、下列事例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A、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化成水;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后,
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珠;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可以很快将手烘干;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巩固练习:
1、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可以看到门的附近出现了“白气”。这些“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 )
A、液化形成的; B、汽化形成的; C、升华形成的; D、熔化形成的。
2、无论是在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密闭汽车的玻璃窗上,常常有水珠附在上面,那么夏天和冬天水珠分别附着在玻璃的那一面( ) A、都是内表面; B、都是外表面;
C、夏天内表面,冬天外表面; D、冬天内表面,夏天外表面; 3、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4、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种高温火焰将会 。 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发射台底建有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里。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大的白色气团就是 形成的。
拓展练习:
当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你会发现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请你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
必记知识:
1、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过程吸热。 2、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升华过程放热。
3、 物态变化及吸热、放热总结:物态变化有六种,其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
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重难点突破:
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
8
难点:利用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易错点:对升华和凝华的产生机制不明确。
易漏点:升华、凝华现象非常缓慢,不易察觉,部分同学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把升华和凝华忽略了。
基础练习:
1、据报道,阿根廷科技人员发现了一项果疏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道理很简单: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进低压的环境中,使冰直接从固态变为 态。 2、北方的早晨,地面或其附着物上出现霜,这是由于 中的水蒸气发生的 现象。
3、我国北方的冬天,有时树上会出现美丽的“树挂”,这种现象属于 现象。 4、寒冷的冬天,公园里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是( ) A、熔化现象; B、汽化现象; C、升华现象; D、凝华现象。 5、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
巩固练习:
1、 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变干: ;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 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变软: 。 2、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3、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只冰糕,发现包装纸上有一些小冰晶,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随后有发现它在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 4、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的是( )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固、凝华;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5、下面是某同学列举的一些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是( ) 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凝华而成;
B、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利用干冰吸热来获得低温; D、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拓展练习:
1、俗语“双前冷,雪后寒”,这句话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请说明。
2、小芳在帮妈妈打扫室内卫生时,发现玻璃变脏了,连灯泡也变黑了,于是她将玻璃擦得干干净净后,又将灯泡拧下来擦,可小小的灯泡却怎么也擦不干净,仔细一看“尘埃”好像在内壁,这是为什么?
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必记知识:
1、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是通过物态变化实现的。
2、 高压锅的制造原理:水面上的气压越高,水的沸点越高。一般家庭使用的高压锅内的温
度可达120℃.
3、 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电冰箱的制冷物质很容易液化和汽化。制冷物质在电冰箱内汽化吸
热,带走电冰箱内的热量,使电冰箱内的温度下降,制冷物质在电冰箱外液化放热。 4、 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通过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火箭舱体表面的特殊材料在高温下
9
易熔化、汽化或升华。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易错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基础练习:
1、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形成的,其中的物态变化有:小水滴由水蒸气 形成,小冰晶由水蒸气 形成。
2、制冷物质在电动压缩机的作用下在冷凝器中 放热,在蒸发器中 吸收。通过制冷物质的 过程,将冰箱内部的热量“搬运”到冰箱外部,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3、火箭的头部在外表面涂有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在火箭或卫星与空气摩擦升温时迅速 和 ,吸收大量的热,使火箭头部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保护了火箭或卫星。
巩固练习:
1、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属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
A、荷叶上的露珠; B、河面上的浓雾; C、夏天的暴雨; D、瓦上的白霜。 2、高山上煮鸡蛋,不易煮熟的原因是 。 3、火箭常用 作燃料,用 作助燃剂。
4、电冰箱的制冷系统主要是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夏天,西瓜剖开后,水分蒸发很快,如果将西瓜放入冰箱,水分就不会蒸发; C、病人发烧时,在病人前额放一块湿毛巾,是利用水蒸发吸热来降温; D、冬天,湘江水位较低,是因为水的温度较低,大大加快了水的蒸发。 6、春秋季节,外面出现雾的时候,人往往感到气温比较高,这是为什么? 7、关于家用电冰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冰箱内温度较低,是冷冻室管子里液体汽化吸热造成的; B、电冰箱是利用冰吸热将食物冻起来的;
C、电冰箱散热器摸起来烫手,这主要是电流的热效应造成的;
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烟”是冰箱内蔬菜、水果水分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拓展练习:
1、 青藏高原的牧民常吃烧牛肉,而不吃煮牛肉,你知道为什么吗?
2、 家用高压锅内部温度可达110—120℃,高压锅内的水的沸点能达到110—120℃,从以
上信息你能得到水的沸点与压强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一)
必记知识:
1、 长度的单位及其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2、 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要放正,紧靠在被测物体的一端,若零刻线磨损可从其它刻线量
起。读数时,视线正对尺面,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带好单位。 3、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重难点突破:
10
重点:测量长度的工具,并会正确使用工具。 难点:刻度尺的正确读数,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易错点:测量读数时不估读。
易漏点:记录结果忘记写单位。在物理学中,没有单位的物理量是毫无意义的。
基础练习:
1、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 2、 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为16.58cm,测量值中准确值是 ,估读值是 。 3、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长度的是( )
A、20cm; B、10dm; C、1m; D、26cm.
巩固练习:
1、 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四次测量,结果分别为19.20cm、19.22cm、19.19cm、19.21cm,
则这个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是 cm.
2、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直接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在下面所记录的数据中,可能正确的是( )
A、46cm; B、4.6dm; C、0.46m; D、460mm. 3、下列是小明对误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B、多次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采用精密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就是测量时产生的错误。
4、标准篮球场的长度为28m,宽为15m,我校欲修建一个标准篮球场地,需事先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应选用( )
A、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B、分度值是1dm的刻度尺; C、分度值是1m的刻度尺; D、任选一把都可以。
拓展练习:
1、你想出那些办法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
2、要测一张普通白纸的厚度,应采取什么方法呢?说出具体的做法.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二)
必记知识:
1、体积的单位及测量工具:在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为m3,,还有dm3、cm3、升、毫升等
单位。常用测量工具为量筒或量杯。
2、体积的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时,视线要跟凹形液面的底部或凸形液面的顶部相平。
重难点突破: 重点:
1、 非规则固体物体和液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能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会正确使用测量工
具。
2、 量筒或量杯的正确读数。 难点:
1、 固体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 体积单位的换算。
易错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基础练习:
1、 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量筒里的水面是-------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 相平。 2、 量筒可以用来直接测量 的体积,也可以利用排开液体体积的方法间接测量 的
11
体积。
3、 下面的几种物体中,可以直接用量筒(只能借助水)来测量体积的是(物体都能放入量
筒中)( )
A、一块冰; B、一块糖; C、一小堆盐; D、一块不规则的铁块。
巩固练习:
1、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5cm3= m3= dm3. (2)、3L= mL= cm3. 2、再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向右盘中添加砝码时,应当按照 的顺序。 (填“质量由小到大”或“质量由大到小”)。 3、要想一次量出密度为0.8×103kg/m3、质量为100g的煤油的体积,有下面四种量筒可供选择,比较合适的量筒是( )
A、量程为250mL,分度值为5mL; B、量程为50mL,分度值为1mL; C、量程为100mL,分度值为2mL; D、量程为1000mL,分度值为10mL;
拓展练习:
某同学测一合金块的体积,测量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见,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毫升,
3
合金块的体积为 厘米。
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一)
必记知识:
1、 质量的概念: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符号为m。
2、 质量的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是物质的属性。
3、 质量的单位及测量工具: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其它单位还有
吨(t)、克(g)、毫克(mg)。常用的测量工具是托盘天平。
重难点突破:
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间的换算、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难点:用天平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
易错点: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基础练习:
1、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 、 、 而改变,也不随物体的 而改变。
2、 一包方便面的质量大约是( )
A、100mg; B、100g; C、1Kg; D、1g. 3、“神州”号飞船将一面质量是500g的国旗载入太空中,国旗的质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巩固练习(二):
12
1、一根铜棒在下列情况下,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把铜棒加热到10℃; B、用锉刀对它进行加工; C、将铜棒轧成一张薄铜片; D、把铜棒带到月球上。
2、宇航员从月球上采集一块矿石,带回地球后,这块矿石一定不变的是( )
A、位置; B、质量; C、体积; D、温度。 3、下列测量工具中不是用来测量质量的是( )
A、台秤; B、天平; C、量筒; D、电子秤。
拓展练习:
在小芳的物理笔记中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变小; B、1Kg铁比1Kg棉花的质量大;
C、玻璃杯打碎后,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不变; D、一杯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质量也变大。
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二)
必记知识:
天平的使用方法:可总结为六步:一放:放在水平台上;二拨:游码拨到零刻线处; 三调:调节平衡螺母;四测:测物体质量;五读:读出数据;六收:将器材整理收好。 重难点突破:
重点: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难点: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 易漏点:在读游码的值时,注意读游码的刻度值。在使用天平前,指针不在分度盘中线处时,要调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而在使用天平测质量时,若指针不在分度盘中线处时,则调游码或加减砝码,绝对不能调平衡螺母。
基础练习:
1、 在调节托盘天平横梁平衡时,把游码拨到零刻线处,发现指针偏左,应将横梁右端的平
衡螺母向 调。(填“左”或“右”)
2、 用天平测出100个大头针的质量为5g,,则每个大头针的质量是 mg ,1kg的大头针
有 个。
巩固练习:
1、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发现在右盘中加上1g的砝码时,指针偏右;减去这一砝码时,指针偏左。若这时砝码盒中无更小的砝码,则应该( )
A、调节横梁左边螺母,使天平平衡,再读数; B、移动游码到适当位置,使天平平衡,再读数; C、在左盘加上1g砝码,设法使天平平衡,再读数; D、将被测物体移到天平右盘,再测其质量。
2、一架天平的砝码已经生锈了,用它测物体的质量,其测量值与实际值比较(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无法判断 3、下列是小花同学调节托盘天平时是做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易于操作的地方; (2)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使天平平衡; 她的做法少了哪一关键步骤?请补上: 。 3、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一铝块的质量,他的步骤如下:
A、 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 把铝块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 D、把游码拨到零刻线处; E、向右盘中加砝码
并调整砝码的大小,移动游码至天平恢复平衡; F、读出铝块的质量
13
该同学是步骤错了,请你帮他按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序,应是 。
拓展练习:
1、 在实验室里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发现指针指示的情况如图(1)所示,此时应
----------或 ;在具体操作完成,使指针在分度盘中线时,所用的砝码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那么该物体的质量是 。
2、为什么不允许用手拿砝码?为什么把物体放入盘时要轻放?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一)
必记知识:
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符号,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
质,密度一般不同。 2、 密度公式:
3、 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是kg/m3.常用单位:g/cm3. 4、 密度单位间的换算:1g/cm3= 103Kg/m3。 既:g/cm3是较大单位。 重难点突破:
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难点:密度单位的换算。
易错点:密度的物理意义学生易搞不清。认为密度的单位kg/m3大于g/cm3. 易漏点:在密度公式应用中物理量不具备同体性,单位不统一。 易混点:将密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混为一谈。
基础练习:
1、 同一种物质的 和 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它反映了这种物质固有的一种 。在物理学上,把某种物质 叫做物质的密度。 2、 由公式 可知,密度的单位为 。如水的密度为 ,物理意义是 。 3、 一块冰全部熔化成水后,体积 ,质量 ,密度 。
4、对于密度公式ρ= ,理解正确的是( )
A、对于不同的物质,m越大,ρ越大; B、对于不同的物质,ρ与v成反比; C、对于不同的物质,ρ与m成正比; D、以上说法均不对。
巩固练习:
1、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m3= dm3= cm3; (2) 6mL= cm3= m3; (2) 1.0×103kg/m3= g/cm3; (4) 13.6g/cm3= kg/m3. 2、有一金属块质量是386g,体积是20cm3,这种金属的密度是 ,合 kg/m3;如果将它截去一半,剩余部分的密度是 kg/m3。 3、一瓶可乐喝去半瓶,则剩下的半瓶可乐( )
A、质量减半,密度减半; B、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体积减半,密度减半; D、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拓展练习:
14
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1:3,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1:2 B、2:1 C、2:9 D、9:2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二)
必记知识:密度的测量工具:天平和量筒(或量杯),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重难点突破:
重点:固体、液体物质密度测定的不同方法。 难点:物质密度的测定实验
基础练习:
测量物质密度的常用方法:用 测量物体的 ,用 测量物体的 ,然后通过公式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巩固练习:
1、小勇同学用天平测量一块金属的质量,使用了3个砝码。其中有一个是100g的,两个20g的,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块金属的质量是 g。 2、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测定金属块密度时的实验步骤记录,请填写完整: (1) 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其结果是79g;
(2) 用量筒和水测出金属块的 。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记下读数为60 mL; (3) 算出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3、如图所示,表示用排水法测石块的体积,则石块的体积是 cm3,已知石块的质量为26g,则石块的密度是 g/cm3.
拓展练习:
惠安是“石雕”之乡。小星取一小块样石,通过实验来测定石块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样石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质量为 g. 用量筒测出样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体积为 cm3。样石的密度为 g/cm3。 (3)在加工过程中,该石块的密度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关于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初步应用方法)
15
必记知识:
1、 物理解题的步骤:(1)已知(写出给出的物理量)、(2)求(写出要求解的物理量)、 (3)解(物理解题的主要步骤)、(4)答(作出最后答案) 2、公式的推导方法:应用代数方法导出要求物理量的表达式。 3、对多个同一物理量,学会上下角标的使用 重难点突破:
重点:物理解题的步骤,公式的推导 难点:上下角标的使用
易错点:不使用公式直接计算
基础练习:
1、在密度公式ρ= 中,m= ; v= 2、上体育课用的铅球的质量是5.4Kg,体积是0.6dm3,这种铅球的密度是 kg/m3。这种物质 铅。(填“是”或“不是”)。
巩固练习:
1、人体的密度和水差不多,那么,质量约为50kg的小明同学的体积约为 m3.
2、1吨水的体积是多少m3?相当于多少升?
3、一个容积为2.5L的塑料瓶,用它装水最多装多少克?用它装汽油呢? (ρ水=1.0×103kg/m3 、 ρ汽油=0.8×103kg/m3)
【专项练习】密度的计算(一)
16
基本技能要求:
1、 通过计算练习,熟练掌握物理解题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2、 熟练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公式的推导以及上下角标的应用。 3、 掌握密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重点:密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难点: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正确分析和理解题意。
【综合练习:】
类型一:求质量 m: 依据:m = ρv
1、一块巨大石碑的体积是35m3,但不知它的质量。现从石碑上取下一块样品,测得样品的质量是140g,体积是50cm3。求整块石碑的质量。
2、一油罐的容积为50m3,现取20ml样品,测得其质量为24g,求这油罐装满油后油的质量。若一列火车共有这种油罐20节,那么它装满后的总质量是多少?
类型二:求密度: 依据:ρ =m /v
3、一实心金属块的质量是2.16kg,体积是0.8×10-3m3,求这个金属的密度。该金属是什么金属?
4、有一件标称纯金的工艺品,测得其质量是264g,体积为30cm3。该物体是否是纯金的?
5、有一瓶油,油和瓶的总质量是1.16kg,瓶的质量是500g,瓶的容积是1.2dm3,求油的密度。
【专项练习】密度的计算(二)
17
基本技能要求:
1、 通过计算练习,熟练掌握物理解题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2、 熟练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公式的推导以及上下角标的应用。 3、 掌握密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重点:密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难点: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正确分析和理解题意。
【综合练习:】 类型三、求体积: 依据:v=m / ρ
6.试计算说明一只能装2kg水的瓶子能否装下2kg密度为0.8×103kg/m3的酒精?
7.一卷直径的1mm的铜线,测得其质量为1.4kg,求这卷铜线的长度。 (ρ铜=8.9×103kg/m3)
8.为铺设张掖到临泽两地的高速公路的某一段路面,工程队运来150吨砂石,砂石的密度为2.5×103kg/m3,假设路面宽20m,铺设厚度为5cm,这些砂石能铺设多长路面?
9.一块铝箔,长12cm,宽8cm,称得其质量为364g,这块铝箔厚度是多少? (ρ铝=2.7×103kg/m3)
【专项练习】密度的计算(三)
18
基本技能要求:
1、 通过计算练习,熟练掌握物理解题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2、 熟练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公式的推导以及上下角标的应用。 3、 掌握密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重点:密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难点: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正确分析和理解题意。
【综合练习:】
类型四:关于空心问题:
提示:V空=V-V′
10.某一铜球的质量为267g,体积为37cm3,问此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有几种解法?)若是空心的,那么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扩展:若往其空心中注入酒精,那么这个球的质量又是多少?) 注:共三种解法:推荐用比较体积法。
11.有一空心铝球,质量是27g,在其中空部分注满酒精后,它们的总质量是48g,求铝球的体积。
五、关于合金问题: (一)、等体积合金问题: ρ =(ρ1+ρ2)/2
(二)、等质量合金问题: ρ= 2ρ1ρ2 /(ρ1+ρ2)
【专项练习】密度的计算(四)
19
基本技能要求:
1、 通过计算练习,熟练掌握物理解题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2、 熟练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公式的推导以及上下角标的应用。 3、 掌握密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重点:密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难点: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正确分析和理解题意。
【综合练习:】(综合题)
12.一个空玻璃瓶装满水的质量是188g,如果再往瓶中放入20g的小沙粒,并把瓶外面的水擦干后,瓶子的总质量是200g,求沙粒的密度。
13.有一空瓶质量是500g,最多能装1200g的水,现在瓶中放入质量为1.9kg的
碎石块。然后再往瓶中注满水,此时称得瓶的总质量为3.1kg,求石块的密度。
14、 一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装有0.2kg的水 。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 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求小石子的密度是多少?
第一节.运动与静止
20
必记知识:
1、 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参照物。 2、 参照物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 参照物的选取: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但研究对
象本身不能被选作参照物。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
是不存在的。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于参照物而言的。说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
5、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的路线不同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重难点突破:
重点:参照物的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选择
易错点:参照物的理解。误认为参照物必须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不能作参照物。不知道研究对象本身不能作参照物。 易漏点: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有时易漏掉。 易混点:静止于相对静止不易区分,易等同看待。
基础练习:
1、 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的;以汽车为参照物是----------。 2、 小花看着车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这是以----------为参照物的。 3、 下列运动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铁生锈了; B、人的思维变了; C、树苗长高了; D、云挡住太阳了。
巩固练习:
1、 物理学中把“旭日东升”、“月在云中穿行”等叫做-----------,它们分别以---------和-------为参照物。
2、 我国自1984年4月8日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以来,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卫星,这
类卫星绕地球转动。但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们在空中静止不动,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3、 在一条南北方向的高速公路,有甲、乙两辆车,都向北运动,甲车速比乙车速大,且有
一定间隔。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运动;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运动,以---------------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4、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
段,航天员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做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拓展练习:
1、“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故事,楚国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什么物理知识而导致的? 2、敦煌曲子词中有词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迎来。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词中蕴含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能从中找出来吗?
第二节.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1
必记知识:
1、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的公式、单位及换算:
4、 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重难点突破:
重点: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
难点:比较速度大小的两种方法。
易漏点:在做计算题时,常常不统一单位就计算或最后的计算结果不带单位。
基础练习: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与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的长短无关;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45m的路程时用了30s的时间,那么它在前15s内的速度为-------------。
巩固练习:
1、甲物体的速度是72km/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体运动得最快; B、乙物体运动得最快; C:物体运动得最快; D:三个物体运动得一样快。 2、如图所示(a)、(b)两图表示游泳运动员比赛时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a)图表示------------------------------------;(b)图表示--------------------------------------------。假如运动员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物理学中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拓展练习:
有一辆小车在张临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当它经过相隔200m的两块路程标志牌时,所用的时间为6.0s,则该小车行驶的速度为多少?当它以此速度经过一座800m长的大桥时,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必记知识:
1、 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的快慢程度,用v表示。 2、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3、 基本原理:s和t要有同时性,即在同一时刻同一段路上的所用时间。 4、 变速运动中的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由v=s/t变形,可求路程s=vt,时间t=s/v. 重难点突破:
重点:平均速度的求法。
22
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易错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误认为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此外,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是静止的,不把这段时间记在运动时间之内,造成平均速度值计算不正确。
基础练习:
1、 我们平常所说的汽车的速度是50km/h,这里指的是---------------.
2、 ------------------------叫瞬时速度。对于做--------------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
同。子弹飞出枪口时的速度为200m/s,这个200m/s的速度指的是子弹的---------速度。
巩固练习:
1、 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的----------程度,它反映的是物体
在---------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
2、 一个百米运动员的某一次跑步成绩为10s,他通过40m所用的时间是5s,那么全程的平均
速度是------------。
3、 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3m,
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4m,则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 4、 小亮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为28m,后3s内的平均速度为4m/s,则他在这8s内的平均速
度是-----------m/s.
5、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的路程是乙通过路程的一半,甲用的时间是乙
用的时间的2倍,甲速度是乙速度的---------倍。
拓展练习:
1、 有一句成语“白驹过隙”,形容时间流失得很快。我们假想通过一个缝隙看到一匹白马
一闪而过,我们感觉到的是马的瞬时速度还是平均速度?
2、 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请找出两种方法,举例说明。
关于平均速度的计算
基本技能要求:
速度公式的应用:利用公式计算时,公式中的v、s 、t三个量具有同一性,即对同一研究对象,同一段路程或同一段时间上的物理量。同时还要注意统一单位。用此公式,给出任意两个物理量,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物理量。
重难点突破:
重点: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 关键:正确分析和理解题意。
【综合练习】
1、 张强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前240m内用了50s的时间,为了早点到校,他用70s 的时间
通过了余下的420m 的路程,则他在整个上学路上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 雷达是现代战争重要的军事装备。若雷达向飞机发射的微波从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所
用的时间为52us,在空气中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3×103m/s),则此时飞机与雷达的距离为多少?
23
3、 在一列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的火车上,有一乘客以2m/s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车
厢长17m ,则乘客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拓展练习:
在平直的公路上,一辆警车以108km/h的速度追前方1km处以25m/s行驶的匪车。问:
(1) 能追上吗?
(2) 如能追上,需要多长时间?
【专项练习】速度的计算(一)
基本技能要求:
1、 熟练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公式的推导以及上下角标的应用。 2、 掌握速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重点:关于速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难点:应用平均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正确分析和理解题意。
【综合练习:】
类型一、时间×1/2 即:t = t′×1/2
1.已知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108m,从地球向月球发出的激光,经过2.56s后返回地球。 (1)、试求激光的传播速度。 (2)、光的传播速度与激光相同,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1011m ,清晨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一抹阳光,是在多长时间前由太阳发出的。
类型二、路程 = 路长 + 车长 即:S = S′+ L
2、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全长6772m,其中江面公路正桥长1577m ,一列长300m的火车匀速通过铁路用时7min32s。 求:(1)火车过铁路桥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2)如果一辆长13m的大轿车以火车过铁路的速度匀速通过正桥,需要多长时间?
24
3、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40m的桥梁,共用26s。求:这列火车的长。
4、一列长300m的火车,在距大桥2400m时,匀速行驶了2min后到达桥头。若火车保持相同的速度,则通过此桥用了40s,计算桥的长度。
【专项练习】速度的计算(二)
基本技能要求:
1、 熟练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公式的推导以及上下角标的应用。 2、 掌握速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重点:关于速度计算的类型以及解题技巧。 难点:应用平均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正确分析和理解题意。
【综合练习:】
类型三、关于错车时间计算问题: (一)、相向错车:
t = s/v =( s1+ s2) / (v1+v2) (二)、同向错车:
t = S / t =(S1+S2) / ︱(V1-V2)︳ 5、甲车的速度v1=65km/h,乙车的速度v2=60km/h,甲车长130m,乙车长145m,两车在平行轨道上相向错车需要多长时间?若同向错车呢?
6、一艘潜艇在水面上,当潜艇发现正前方5km处有一艘航空母舰正以30km/h的速度向潜艇驶来时,马上向航母发射一枚速度为110km/h的鱼雷,经多长时间被鱼雷击中?
25
类型四、平均速度: (一)、V=S/ t =(S1+S2) / (t1+t2) =(V1t1+V2t2) / (t1+t2) (二)、V=S/ t =S / (t1+t2) =S /
7、一辆汽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2h后,改用60km/h的速度继续行驶2h走完全程,求:这辆汽车在整个过程内的平均速度。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30km/h的速度走完全程的一半后,改用60km/h的速度到达终点,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
必记知识:
1、 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
2、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声源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易错点: 物体的振动和声音的关系是易错点。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但不一定正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原来振动发出的声音可能还在介质中传播,还能被听到。物体振动了,但不一定有声音,“声音”一般是指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有些振动太快或太慢,虽然也产生声波,但人耳听不到,不称为一般意义的声音。有些声音的声源不容易判断,很容易出错,要知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基础练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 。《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体、 体、和 体。
2、冬天遇到大风天气,道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发出嗡嗡的响声,这种声源是由于 而产生的。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气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B、只有液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D、固体、液体和气体振动均能产生声音。
巩固练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 。苏东坡有诗曰:“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律是 。
2、敲响音叉放入水中时,能激起水花,这说明 。 3、下列物体中,属于声源的是( )
A、锣; B、人的声带; C、静止的鼓面; D、蚊子振动的翅膀。 4、下列古诗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上山;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6
5、小强把手放在自行车的铃上,结果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原因是( ) A、手放在铃上,振动被手吸收,声音传不出; B、手放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 C、手放在铃上,铃振动受到限制;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将敲响的鼓用手一按,鼓不再发声,这是由于( ) A、鼓面的振动变慢了; B、鼓面的振动停止了;
C、声音顺着手传到人体里面去了; D、以上说法均不对。 7、人说话,鸟鸣叫,声音各是怎样发出的?
拓展练习:
2002年暑假时,北京大学五名学生到珠穆朗玛峰登山,发生雪崩事件,造成重大事故。登山运动员都知道,雪地登山不能高声大喊,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第二节.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必记知识:
1、 介质:能够传声的物质叫声音的介质。 2、 声波:声音向远处传播的形式。
3、 声速及单位: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其单位是米秒。
4、 声音的传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向远处传播,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重难点突破:
重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难点:声速及其应用。
三易点提示:
易错点: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弄不清楚,对声音传播的时间判断不准,不知光速比声速大得多,不清楚声音能传播能量。
基础练习:
1、人在游泳时,会引起水的 而发声。我们能听到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 能传播声音。
2、教室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 产生的,并通过 传播到学生的耳朵。
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铁管上,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甲同学能听到 次敲击声,依次由 传来。 4、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 ,比声音在水中或玻璃中传播的 。
巩固练习:
1、人们能听见远处的隆隆的雷声,是因为 能传声;水中的鱼能听见岸上的声音,说明 能传声。
2、平常大家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人看到发声物体的振动; B、发声物体在空气中振动; C、发声物体在真空中振动; D、有发声体存在。 3、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声音的传播速度在任何介质中均一样;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而只与温度有
27
关。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生物体都在振动。 5、下列成语中,用来描述回声现象的是( )
A、掩耳盗铃 B、震耳欲聋 C、隔墙有耳 D、余音绕梁。
6、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 ,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
A、大于17m ; B、大于34m ; C、小于17m ; D、小于34m .
拓展练习: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听不到声音,但他用牙咬住木棒一端,另一端抵在钢琴上,照样创作出传世之作。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第三节.乐音与噪声
必记知识:
1、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2、 响度:声音的强度(或大小),由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大,响度大。
5、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危害:污染环境,影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工作和身体健康。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1)从水源处减弱;(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3)从人耳处减弱。
重难点突破:
重点: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难点:三要素的区别。
三易点提示:
易错点:把音调和响度混为一谈,学习时要注意各自的特点,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或声音的粗细),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来决定,音调高,声音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声音听起来低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声音的大小),它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基础练习:
1、我们感到声音的强弱叫做 ,它由 和 决定。 2、小敏在使用二胡之前,常旋动琴弦轴来“定弦”,这是为了改变演奏时弦发出声音的 。 3、在学校走廊里写着“慢步轻声”,其中的“轻声”是指人说话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4、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出声音; C、把音量调小到刚能听到为止;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巩固练习:
1、 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请对号入座: (1)“震耳欲聋”指声音的 大; (2)“悦耳动听”指声音的 好; (3)“脆如银铃”指声音的 高。
2、牛叫的声音与蚊子“叫”的声音相比较,蚊子“叫”的声音( )
A、音调高,响度大; B、音调低,响度小; C、音调高,响度小; D、音调低,响度大。 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我们能
28
分辨出鸟语和琴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频率; D、音调。
4、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5、下列哪种措施可以减弱噪声( )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 B、科学家研制氟利昂的代用品; C、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 D、为了推销商品,商场在门口安装高音喇叭。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B、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调不同; C、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礼堂的四周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第四节.超声波
必记知识:
1、 超声波: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波。次声波: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波。 2、 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特点:(1)方向性,易反射;(2)穿透能力强;(3)有震荡、
冲击、破坏作用。应用:声纳、B超、探伤仪、碎石器、清洁器等。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超声波的应用。
三易点提示:
易错点:利用超声波(如声纳)探测物体的位置时,题目给提供的时间一般指的是超声波发出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而多数同学不处理就直接用,这样得出的路程或距离为实际长度的两倍,从而导致错误。
易混点: 超声波与次声波概念不清。
基础练习:
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 ,低于20Hz的声音叫 。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声音的 。 3、关于超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耳听不到的声波都是超声波; B、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可比光和无线电信号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远得多; 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超过声音传播速度的声波; D、超声波定向传播能力差。
巩固练习:
1、利用“B超”可以观察到内脏器官,帮助医生作出诊断,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外科医生可以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下列实例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是( )
A、利用声纳测海洋深度; 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用仪器监听海浪、台风。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溅起水花,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B、在足够长的铁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响声,说明声音会反射; C、医学上利用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击鼓的力量越大,声音越洪亮,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9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
B、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频率低于20Hz次声;
C、当宇航员在太空舱外时,宇航员之间可以不用通讯设备而直接对话; D、气体的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溅起水花,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B、在足够长的铁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响声,说明声音会反射; C、医学上利用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击鼓的力量越大,声音越洪亮,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小刚的爷爷得了胆结石,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了他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超声波的什么性质?
拓展练习: 你还能说出哪些超声波在工作、生活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第一节.光的传播
必记知识:
1、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线:沿着光传播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叫光线。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3、 光沿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 影子的形成: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5、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可解释许多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小孔成像、
排队、射击瞄准、激光准直等。
6、 光速:光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距离。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其值为3×108m/s,光在其它
介质中的速度略小,在水中约为3/ 4 ,在玻璃中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在一般的计算中认为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108m/s。
重难点突破: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光速。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
三易点提示:
易混点:影子和像。影子是被不透明物体挡住而照不到的区域,像是实际光线汇聚或实际光线反向延长汇聚而成的。
基础练习:
1、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段,它描述的是 现象(填“日食”或“月食”),此现象可以用 来解释。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一人是“影”,它是由光的 传播造成的。 3、下列物体看起来都有光射出来,其中全部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光彩夺目的钻石、萤火虫、蜡烛的火焰;B、耀眼的玻璃墙、正在燃烧的火柴、萤火虫; C、太阳、发光的灯泡、燃烧的篝火; D、篝火、正在发光的灯泡、夜空中点点繁星。 4、张强同学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当他的眼睛向小洞逐渐靠近时,看到外面的景物范围(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光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郎星是光源; B、宇宙中的星星都是光源;
30
C、蜡烛在任何时候都是光源; D、能被眼睛看到的物体都是光源。
2、一个人晚上沿马路散步,经过一盏灯,此时灯照射人的影子长短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变化情况应该是 。
3、下列现象中,不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
A、挖掘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 B、操场上战士们列队看齐; C、射击瞄准时“三点成一线”; D、雨后天空出现的虚像。 4、关于小孔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成的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B、小孔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 C、小孔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D、小孔成像不是由于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 5、光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大小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空气、水、玻璃; B、玻璃、水、空气; C、水、空气、玻璃;D、水、玻璃、空气。
拓展练习: 在地球上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信号,经过2.56s激光信号返回地球发射点,试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第二节.光的反射
必记知识:
1、 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部分光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居在
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光滑的平面上,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现象
叫镜面反射。
4、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比较粗糙的平面上,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现
象叫漫反射。
5、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重难点突破: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易点提示:
易错点:误把入射角和反射角计成光线和反射面的夹角,应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作图时,错把法线画成实线;所画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易忽略点:利用反射定律作图时,常常忽略表示光线方向的箭头。
基础练习:
1、光的反射有 和 两种。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在教室里,因黑板“反光”而从某个角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 现象。 2、一束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反射角是 ,平面镜把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 。 3、小明从一面镜子中能看见小刚的眼睛,那么小刚从这面镜子中( ) A、一定能看到小明的眼睛; B、一定看不到小明的眼睛; C、可能看到,也可能看不到小明的眼睛; D、无法判断。
巩固练习:
1、一条光线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则入射角是 。
,
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o,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若入射角增大10 o ,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 。
3、入射光线与镜面成15 o ,则反射角是 。如果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向法线转
31
过10 o ,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 。
4、一束光射到水平平面镜上,请你在图1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的光路图。 5、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图2中的光路图,并注明入射角的大小。 6、 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适用范围,正确的说法是( )
A、 光的反射定律只适用于镜面反射; 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光的反射定律不适用于垂直照射; D、光的反射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反射现象。 7、下面是小民关于光的反射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光线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B、在光的反射中,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C、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D、当入射角为0 o 时,反射角也为0 o 。
拓展练习:
物体对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慢反射两种。小强想:“如果只有镜面反射,没有漫反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你帮他想出两个可能出现的情景。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
必记知识: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左右相反,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像物等大、像物等距、像物连线垂直于镜面)
2、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应用是成像,如:穿衣镜、
潜望镜、房间里的装饰镜(扩大房间的视角空间)等。 3、 平面镜成像的作用:(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重难点突破: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三易点提示:
易错点:作平面镜成像图时,有的同学画的图中会出现像和物大小不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实虚像不分等错误。
易忽略点:利用反射定律作图时,常常忽略表示光线方向的箭头。
基础练习: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所成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的大小 ,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 的。 2、潜望镜是利用 改变光的 的原理制成的。 3、人走近镜子时,人在镜中的像与原来相比(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巩固练习:
1、“镜花水月”是 现象。
2、一只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则铅笔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 3、“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去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布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噪音; B、尽可能避免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32
C、为了造型美观; D、防止挡风玻璃震碎。
5、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
A B C D
6、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
必记知识:
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镜对光线起汇聚作用。
凹面
重难点突破:
重点: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球面镜的成像特点。
基础练习:
1、凹面镜对光线有 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 作用。
2、汽车后视镜是 ,而汽车头灯是利用 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 ,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 。
3、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
A、凹面镜; B、凸面镜; C、平面镜; D、乳白平面。
巩固练习:
1、池中水的深度是2 m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3.8×105 km ,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 ,水中的月亮是 像(填“实”或“虚”)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成的像。
A
B
3、如图所示,A、B两点在平面镜前,现在要使A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B点,试用作图法求出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的入射点。
33
A
B
拓展练习:
小刚站在向阳的窗户边,手拿镜子,要从镜中看清自己的面部情况,他应面朝窗户还是背朝窗户?请阐述理由。
第四节.光的折射
必记知识: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居在
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大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 光的折射可造成很多光的现象,如:海市蜃楼、池水变浅、星星眨眼、筷子弯折等。
重难点突破:
重点:光的折射概念,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异同点。 难点:折射现象的应用与解释。
三易点提示:
易错点: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认识不到位。弄不清何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易忽略点:利用折射规律作图时,常常忽略表示光线方向的箭头。
基础练习:
1、 早晨,看到太阳从地平线刚刚升起时,实际上它还处在地平线的下方,这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当入射角逐渐减小时,折射角将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 。
3、如图所示是光线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上发生的现象,那么界面是 ,法线是 ,入射角是 ,折射角是 。
巩固练习:
1、一束光线空气垂直水面入射时,入射角为 ,反射角为 ,折射角为 。
2、以下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有 。(1)海市 楼 (2)水面映出树的倒影 (3)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 (4)立竿见影
3、花样游泳运动员能在水中看到池边的观众,那么她看到的观众是( ) A、变矮了的观众的实像; B、变高了的观众的实像; C、变矮了的观众的虚像; D、变高了的观众的虚像;
34
4、小明在湖畔看到:船儿在水面荡漾,鱼儿在白云中穿梭,青山在水中摇曳。小明看到的景物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船儿; B、鱼儿; C、白云; D、青山。
5、如下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OB为反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法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6、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并在容器底A处形成一个光板,这时向容器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 )
A、慢慢向右移动; B、慢慢向左移动; C、仍在原位置不动; D、慢慢向水面移动。
拓展练习:
小明学习了光的折射后,提出“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一定发生偏折”。你认为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第五节.物体的颜色
必记知识:
1、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
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的
颜色决定。
3、 三原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重难点突破:
重点:物体的颜色。
难点: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基础练习:
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 现象。将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它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 和蓝光。
2、雨过天晴,在天空会出现彩虹,这是由于天空中悬浮着大量的小水珠,太阳光通过小水珠时发生 而形成。
3、白光通过绿色的玻璃照在绿色的韭菜上,韭菜呈 颜色,照在红色的苹果上呈 颜色。
4、下列物理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 B、色彩丰富的水彩画; C、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D、彩色画面五彩缤纷
巩固练习:
35
1、国旗只能反射 色光,绿叶只能反射 色光。 2、透过蓝玻璃看写在白纸上的红字,将看到( )
A、蓝纸篮字; B、白纸篮字; C、白纸黑字; D、蓝纸黑字; 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白光中含有红光成分的是( ) A、将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彩色光带中找到红光; B、让白光透过红玻璃,有红光透出;C、让白光照在红纸上,纸呈红色; D、让白光透过蓝玻璃照在红纸上,纸呈黑色; 4、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着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5、小芳和妈妈到超市买衣服,她们相中一款后,妈妈将衣服拿到靠近窗子有阳光的地方看了一下,才决定买。你知道小芳妈妈这样做的原因吗?
拓展练习:
元旦晚会上,一位演员在舞台上,她的上身衣服是白色的,而下身衣服是红色的,当舞台灯光师打开绿色追光灯照射她时,你看到舞台上这位演员的服装是何种颜色?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