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金乡县实验中学 王传金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根据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我认为,进行下面一些教学设计,可以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一、新授环节的课堂提问设计 1、层进式 2、列举式 3、应用式 4、开放式

二、巩固环节的课堂训练设计 1、题型变换,举一反三 2、注重基础,化难为易 3、联想变通,以点串线 一、新授环节的课堂提问设计

1、层进式: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比较适用于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列举式: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比较适用于单元或综合复习。

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应用式: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比较适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学生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4、开放式: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比较适用于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设计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学生拎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总之,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巩固环节的课堂训练设计 1、题型变换,举一反三。

所谓题型变换,就是把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问答题等题型进行互相变化。

例一、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哪种放法对地面的压力大?哪种放法对地面的压强大?为什么?

此题本身很平常,教师可先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弄清放法不同时,哪些量变了?哪些量不变?在他们心中有数时,再进一步启发:若把此题改成填空题、选择题,应该怎么问?请同学们自己把它改成填空题或选择题。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纷纷提出自己的改造方案,师生共同修改这些方案,得出以下新题。

变1 :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则对地面的压力为F平____F侧____F立,对地面的压强p平____p侧____p立。(填\"<\"、\">\"或\"=\")

变2 :一块砖,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30厘米、10厘米,则平放、侧放、立放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1:1:1 1:1:1 (B)1:1:1 5:3:1 (C)5:3:1 1:1:1 (D) 1:1:1 1:3:5

这种变化,可以避免学生孤立、静止地思考某个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运动和迁移。

2、注重基础,化难为易。

就是在解决一些较难的综合题时,学生往往不知如何着手,因此我采取把一道综合题拆成几个基础题的办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应用基本公式把基础题改造成综合题,让他们在改造题目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例二、有一烧杯中盛有水,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a 的底部放一质量忽略不计的塑料片b,把a插入水中,使b在水下面12厘米的深处,然后向管内缓慢注入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的酒精,当塑料片恰好脱落时,管内酒精的深度为多少?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初看有无从下手之感。因此,在做此题之前,先启发学生:如果将玻璃管和塑料片一起从水中拿出来,塑料片是否会脱落?如在管内倒入水,塑料片是否会受到液体压强?怎样把它编成一道题?于是,通过讨论就有了下面的题:

变1、有一端开口的玻璃筒中盛有水,水深12厘米,试求玻璃筒底部受到的压强。

变2、容器中盛有水,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a 的底部放一质量忽略不计的塑料片b,把a插入水中,使b在水下面12厘米的深处,求水对塑料片的压强是多大?方向如何?

变3、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a 的底部放一质量忽略不计的塑料片b,把a插入水中,使b在水下面12厘米的深处;如果向玻璃管中缓慢注入10厘米深的酒精,塑料片是否会脱落? 这样,就基本得到了例二。

这种变换训练使得学生遇到难题时,学会寻找解诀问题的切入点,学会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思考。 3、联想变通,以点串线。

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题,也可以以它为生长点,对原题的题设、结论进行多角度的演变延伸,如加强或削弱题目的条件、将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改变条件的数值大小、保留原命题的某些物理模型,由此生长

出新的知识点,使知识沿横向和纵向发展,从而以点串线,形成一条\"题链\"。

例三、一个重50牛、底面积为5平方厘米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强。

学生都能根据公式,进行较完整的解答,解题过程相当清楚,但如果就此结束解题,则该题的训练价值难以体现。于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讨论:⑴、能否将此题变为求F、s的题?⑵、能否改变题目中F、s的内容?⑶、能否使题目中F、s的条件间接些?⑷、能否在题目中增加对象?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改造,得到以下变形题: 变1、一个底面积为5平方厘米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2940帕,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变2、一个重50牛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2940 帕,求箱子的底面积。

变3、用20牛的竖直方向的力,作用在水平地面上重50牛、底面积为5平方厘米的箱子,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强。

变4、用20牛的水平方向力将重50牛、底面积为5平方厘米的箱子压在竖直墙壁上,则墙壁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变5、将一个重50牛、底面积为50平方厘米的箱子放在,面积为1平方分米水平桌面上,求箱子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通过以上变换,可以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反映出的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模糊认识加以纠正;对在分析物理过程中出现的疏忽、遗漏加以强调;对题中的隐含或多余的条件加以挖掘或否定;对所得结果进行再探索。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提出新问题的良好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之际,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育之路该如何走?如何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是我们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