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总291期)
ChinaIndustrialEconomics
June,2012No.6
【工商管理】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视角
姜卫韬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摘要]本文从中小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视角探讨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从结
构、资源、策略三个层面剖析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构成因子,阐述企业家关系网络、企业家社会资源、创新机会策略分别从控制利益、信息利益、策略有效性等方面建构获取创新赢利机会的结构能力、资源能力和策略能力。并基于结构洞理论推导结构自治、非冗余性、结构洞策略等相应的影响因子及作用路径,进而构建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理论结构模型,初步建立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增殖范式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遵循中小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修补脉络,聚焦于联系紧密化、联系差异化、联系细分化设计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三种策略。通过辨析补洞策略、寻洞策略、析洞策略的作用和差异,从策略实质与策略优选两方面论述了中小企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架构。
[关键词]企业家社会资本;自主创新能力;结构洞理论;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12)06-0107-1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这对于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来说,既是历史性机遇,也是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20世纪50年代,创新被认为是孤立的发明家和研究者知识的发展而导致的离散事件。而现在,创新被认为是在相互依赖的情况下不同参与者知识成功交换和交互作用过程的结果(吕淑丽,2007)。研究的焦点正从技术网络向社会网络转移,这种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多种信息转变为知识,以及如何促成多种知识融合进行创新。在这里,企业家社会资本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资源。
因此,对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中小企业家来说,人际关系就是一种资源,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就是一种通过融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创新,从而获取盈利机会的能力。它将信息、观念、知识和资本等要素有目的地调动起来,创新生产系统,多样化企业的经济行为,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增加企业利润。这一过程可以在中小企业家日常商务活动所依赖的人际关系网络、供应链和市场联系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通过增殖自身的社会资本,来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企业新的突破,已经逐渐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
[收稿日期]2012-04-03[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结构洞理论范式下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内在影响机理研究”(批准号Y201122048);
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有效促进宁波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视角”(批准号G11-C10);宁波市软科学课题“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范式的有效促进宁波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批准号2011A1060)。
[作者简介]姜卫韬(1969—),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107
小企业的企业家们亟须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探讨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增殖路径,需要明晰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在影响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增殖策略,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实践提供依据。
一、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理论结构模型的构建
1.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
企业家不同于一般个体,他与一般行为者在机会敏感性、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其社会资本的根本导向是“创新盈利”———通过各种创新行为(如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新商业模式突破,新生产流程创新,新型业态挖掘等)打破市场均衡状态从而赢得利润。所以,本研究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指:调动企业家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并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自主创新,赢得利润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培育“企业家社会资本”就增强了企业通过创新行为盈利的能力,提升“企业家社会资本”也就从社会网络的维度升华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该定义中包含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三个构成因子:企业家关系网络、企业家社会资源、创新机会策略。它们分别从结构、资源、策略三个层面构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核心———创新盈利(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市场均衡从而获利)的能力。通过影响上述三个构成因子,就能够提升企业家的社会资本,进而从非技术网络维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企业家关系网络———结构性构成因子。网络:一是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在这种“结构关系”中,由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经常是不对称地相互作用着的,在内容和强度上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对称的关系和复杂的网络使处于主动、强势的主体获得了调动、支配网络的“控制利益”,控制所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使稀缺资源的分配变得不平等,正是这种“不平等”酝酿并最终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盈利”。二是企业家的社会资源是蕴涵在关系网络中的,即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源的载体,企业家是通过调动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并运用一定的创新盈利策略来自主创新的。而构成网络的“线段”表示企业家与联系人之间的关系纽带,网络中所蕴涵和流动的信息、资源等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纽带来传递和沟通的,也就是说,这些“线段”(关系)即代表着信息、资源等流动的“通道”和“路径”,能否有效地掌握、调动、支配这些“通道”和“路径”将直接影响到创新盈利能力的大小。因此,“通道”和“路径”体现的是一种“控制利益”。一系列代表通道、路径的“线段”(关系)和“结点”(联系人)不同的排列组合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网络结构和网络位置,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控制利益”。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网络代表了主体获取控制、资源、社会支持以便创新盈利的“创新结构”。这种“创新结构”的结构特征体现在:代表信息、知识、资源等流动“通道”、“路径”的关系纽带的中心性、不对称性以及地位性等方面。当企业家所拥有并维持的关系网络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是:企业家在关系网络中拥有绝大部分的关系、联系;企业家与联系人的关系具有不对称性;企业家在关系网络中拥有高的“位置声望”,或正的“声望势能”时,则说明关系网络对于企业家而言,具有正的外部性,企业家有能力调动、支配关系网络,关系网络给企业家带来的“控制利益”将导致自主创新行为的产生。
因此,一定结构形式的企业家关系网络表示了某种自主创新的“结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企业家与关系网络中各“结点”(联系人)之间的各种连接“线段”(企业家与联系人各种不同性质的关系纽带)显现出来,是一种“显性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家关系网络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结构性构成因子。
(2)企业家社会资源———资源性构成因子。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突破、生产流程再造、新型业态挖掘等各种自主创新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家为企业获取有效转变发展方式所需的各种稀缺资源(例如政府人脉、政策支持、资金、市场、技术、知识、经验等)的能力上(AlejandroPortes,2004)。这些稀缺资源正是在社会结
108
构中不同位置上,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个体被赋予的权利、义务、地位、身份等“社会资源”的具体表征。也就是说,这些关键资源或者称为稀缺资源都蕴涵在、体现在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各个“社会角色”(联系人)身上。“社会角色”的地位、身份、名份等人格形象,代表着一定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反映了个体的一种客观社会价值存在。对“社会角色”的定位(角色设定)即是依据社会关系的客观规范准则获得权利,履行义务。因此,企业家经常联系的对象所拥有关键资源或稀缺资源的状况就代表了企业家的“社会资源”。
对“社会资源”内涵的上述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社会资源”与“信息利益”之间的关系。因为各种信息都是由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社会角色”提供的,而“社会资源”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角色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资源”。因此,“社会资源”是与各种“信息利益”直接关联的。
企业家自主创新的能力除了取决于其“控制利益”以外,还取决于其“信息利益”。因为自主创新的社会网络模型的一个新视角认为,创新是在多种信息和各种知识相互交融、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因此,知识和信息在促进创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企业家广泛的“社会资源”,恰恰可以发挥信息、知识的提供、搜集和传递功能。一方面,企业家通过“社会资源”获取“信息利益”现实化的原因在于制度缺失,即企业家在获取各种创新机会的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信息利益”主要来自其“社会资源”,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拥有丰富的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并且与这些资源拥有者有广泛的交往和联系,就是因为企业家社会资源的积累有利于企业家获得各种“信息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家通过“社会资源”获取“信息利益”的社会动因是利益驱动,即“社会资源”可以带来大量的自主创新机会(DonnaMarieetal.,2006)。企业家工作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发展和运营各种“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是企业家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经营中各种决策的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企业家社会资源通过提供“信息利益”而直接导致了各种自主创新行为,不同的社会资源结构、组成提供不同的“信息利益”。因此,一定形式的企业家社会资源代表着某种创新盈利的“资源能力”。这种能力通过企业家与之保持联系的各种“社会角色”而显现出来,是一种“显性能力”。因此,企业家社会资源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资源性构成因子。
——策略性构成因子。创新机会是客观环境为企业家提供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是(3)创新机会策略—企业家认知同这样客观可能性的耦合。因此,创新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因企业家的年龄、成功经历、经济资源甚至个人的奋斗环境而异。某些特别的技能、天赋以及对风险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对创新机会的认知,教育、知识和自信心则有助于增进这种认知。如果我们把创新机会视为企业家成长的驱动子系统,那么企业家认知则是基于“情境—认知”互动的响应子系统(张茉楠,李汉铃,2005)。
由于创新机会的发现不是一个计算优化的过程,为了发现创新机会人们必须确认新的关系,即使一个人拥有原先的必要信息去发现创新机会,也会由于不能看见新的关系而没有去做。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涵盖了大量的创新机会识别以及为追求创新机会而产生的企业家行为,其核心是企业家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敏锐地捕捉、获取创新机会,或者说企业家如何拓展自身的有限理性去赢得创新机会,即企业家的创新机会策略。“创新机会策略”本质上反映的是企业家警觉、先验知识、信念、认知图式、价值取向以及创造性思维等认知要素参与其中的复杂的心智过程,这包括两个维度:创新机会识别和创新机会开发。①创新机会识别。创新机会识别的认知特质可以用企业家警觉来概括,高水平的企业家警觉与成功的创新机会识别高度相关。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机会意识是形成企业家警觉的认知基础。因此,创新机会识别不仅仅是发现纯粹偶然的机会,更是在特定时间下通过主动地“警觉搜索”识别他人发现不了的信息,将一个“警觉搜索”对象的内在信息外在化,从而识别出创新机会。他们或是通过生产流程再造,或是通过新型业态挖掘等活动来利用市场提供的创新机会,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企业家和普通人的本质不同就在于,他们总是自发地关注他人忽略的
109
环境特征,警觉的企业家时刻注意着各种非均衡状态,通过识别“创新机会”并采取行动来不断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可以说,正是企业家对创新机会的警觉性(Alertness)促使非均衡状态逐渐趋向于均衡。②创新机会开发。创新机会开发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企业家拓展自身有限理性的过程,是突破各种“约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凭借的是不同的认知因素在起作用。企业家非同质的知识创造了允许他开发、利用某一创新机会的“知识通道”;“心智捷径”构成了企业家开发创新机会的认知基础,有利于企业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赢得创新机会,并做出满意的决策;而企业家的“心智结构”作为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框架,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可能的经验推断方法和认知偏见很好地阐释了“创新机会”是内生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家“机会识别”和“机会开发”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创新机会策略”体现的是企业家在获取创新机会过程中,在认知层面上的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不同的认知心理结构和心理动机将导致不同的“创新机会策略”,而不同的机会策略将带来获取创新机会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企业家用来识别、开发创新机会的“创新机会策略”的“有效性”反映了在策略层面上获取创新机会能力的高低。另外,创新机会的“异质性”本质上也说明了企业家所运用创新机会策略的不同“有效性”。因此,“创新机会策略”属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代表一种获取创新机会的“策略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企业家的机会警觉性、心理认知等层面,是一种隐性能力。所以,“创新机会策略”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策略性构成因子。企业家运用机会策略获取创新机会的心智过程如图1所示。
警觉性
创新机会策略
知识通道心智捷径心智结构
机会开发机会识别
机会意识
创新机
有限理性各种约束
会
图1创新机会策略的心智过程
2.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因子分析
(1)结构自治———结构性影响因子。从“企业家关系网络”的角度看,“结构自治”通过消除企业家自身的结构洞,削弱联系人对企业家的约束水平,从而控制了网络中承载着信息、资源等的“通道”、“路径”———关系纽带,进而使企业家在关系网络中,从中心性、不对称性和地位性等三方面相对其联系人具有“结构优势”,这种结构优势以各种“控制利益”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最终转化为创新盈利能力。
从“企业家社会资源”的角度看,“结构自治”使企业家在社会结构中连接了被结构洞隔断的各种“社会角色”,按照结构角色理论的观点,企业家因此在社会中拥有了“信息中枢”的身份和地位。通过角色的二重性,企业家利用这种角色扮演从代表着各种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资源中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利益”,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创新机会策略”的角度看,“结构自治”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衡状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但强化了企业家对创新机会的警觉意识,而且促使企业家更充分地利用、开发各种创新机会。不仅如此,“结构自治”还使得识别和开发创新机会的各种企业家行为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110
因此,“结构自治”使企业家在网络中的地位更自主、更独立,优化了“企业家关系网络”的网络结构,可以增强企业家控制、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其结果是,结构性自治的企业家更容易、更多地获得了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源带来的各种“控制利益”及“信息利益”,更“有效地”识别及开发了由此产生的创新机会。因此,“结构自治”在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结构层面上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影响因子。
(2)非冗余性———资源性影响因子。企业家建立和维持其社会资源群体中的每一个关系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尽可能地提高企业家的社会资源的“效率”,从而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呢?“非冗余性”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从“企业家社会资源”的角度看,社会资源作为企业家社会资本的重要组织部分,经过“非冗余性”的梳理和选择,企业家获得了更多异质性资源,这些异质性资源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信息利益。企业家的非冗余联系人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社交圈子,他们提供不同的利益,因而具有更高的资源效率。这种非冗余群体带来的高效率信息利益拓展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源能力。
从“企业家关系网络”的角度看,在企业家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前提下,因冗余而带来的低效率转换成了机会成本。通过甄别出已有社会关系网络中哪些结点是彼此冗余的,将时间和精力从这部分关系中节省下来再去发展新的联系,在企业家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降低机会成本的做法,实际上增加了承载着信息、资源流动的关系“通道”和“路径”,扩展了关系网络的“线段”和“结点”。并且,这部分关系网络的新增部分由于是非冗余的,存在丰富的结构洞,从而使企业家成为了将各种资源联系在一起的人,这就给了企业家协调他们行动的机会。因此,“非冗余性”扩大了企业家在关系网络中“结构自治”的范围,使其获得了更多的控制利益,从而强化了自主创新的结构能力。与此同时,高度异质性资源群体能提供丰富利益的事实,使其拥有者(企业家)作为一个连接他人的“群体枢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显得“能量”特别大,更具“吸引力”。因此,使得扩展群体规模以最好地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任务变得容易了:“多样性”高→信息多→吸引力大→扩展“规模”容易→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从“创新机会策略”的角度看,“非冗余性”导致的高度多样化的信息利益在客观上提升了企业家对创新机会的洞察力(Alertness),它使得企业家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不公开的现实环境中通过“警觉搜索”识别他人发现不了的创新机会变得更轻松。而且这种异质性的资源群体也让企业家通过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选择性比较进而形成创新意识的过程变得更加流畅。而伴随着非冗余关系的扩展而增加的控制利益使得企业家在开发创新机会的时候,不仅有强烈的动机,并且能更好地取得“命中”以及避免“错过”,高回报地实现群体中存在的创新机会。因为这种控制利益不仅来自“点”之间存在的结构洞,而且还源自“面”的延伸,这意味着企业家在运用创新机会策略时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施展空间,可以运用其在社会层面的多个领域中的影响力,采取更艺术、更有效的方式、策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自主创新。
总之,维持企业家的资源群体需要耗费企业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个常量,“时间和精力”决定了企业家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边界,而“非冗余性”解决了企业家社会资源的最佳收敛问题。“非冗余性”通过辨析相互冗余的社会资源,并将企业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从与相互冗余的社会资源的联系中抽出,去尽可能地与相互无关联的、不同圈子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广泛的新联系,可以降低机会成本,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源效率。这是因为,非冗余资源群体代表的高度异质性的社会资源分布在社会结构的不同“层”和“面”,这意味着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和企业家保持着不同性质的关系。所以,他们给企业家提供的是不同时间点,不同空间点,不同侧重点的全方位、高效率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进而使企业家自主创新的有效性明显增强。也就是说,“非冗余性”在企业家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不变前提下,通过提高资源的效率直接增加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能量。因此,“非冗余性”在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资源层面上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资
111
源性影响因子。
(3)结构洞策略———策略性影响因子。“结构洞策略”体现的是处在竞争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体设法管理自身在“约束性关系”中的低控制力,并且设法保护他们在“机会性关系”中的控制优势。具体来说,“结构洞策略”包括两部分内容:辨别什么是约束性关系和机会性关系———“结构洞信号”,以及采取怎样的“策略行动”。
结构洞信号。按照结构洞理论,将处于竞争的社会结构中的某个行为者所拥有的各个关系进行比较。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投资”、“约束”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一定的模式。在结构洞理论中,这种“模式”就代表“结构洞信号”。通过它,可以研究行为者的创新机会分布状况。这涉及三种典型的关系:机会性关系、约束性关系、不受重视的关系(RonaldS.Burt,1992)。三种典型关系的划分反映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某个时点上的企业家的资源环境及网络环境,它们决定了不同企业家之间在搜寻创新机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差异和结果差异。
策略行动。针对自身的资源和网络环境,企业家需要运用以结构洞为核心的各种策略来提高获取创新机会的有效性,包括两类策略。
第I类策略在需求都是一样的利益冲突各方之间扮演解决矛盾的“第三方”角色;第II类策略聚焦于突破各种“约束性关系”,具体包括退出策略,扩张策略以及嵌入策略。所谓“退出策略”是指企业家突破“约束”最简单的策略就是收缩资源群体、关系网络的边界,以消除约束,即从“高约束”的关系中退出。而“扩张策略”则是扩张资源群体、关系网络的边界以引进一个新的联系人,使他去和对企业家形成“约束”的联系人竞争,即通过引进一个结构洞来控制“约束”。企业家管理“约束”的第三个策略是“嵌入策略”:保留对企业家形成“约束”的关系(既不“退出”也不“扩张”),而通过将该关系嵌入企业家有更多控制权的第二个关系中来管理。
前面我们探讨了从“企业家关系网络”的角度如何通过提高控制、调动网络的能力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企业家社会资源”的角度如何提高发展、整合资源的效率,由此拓展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沿着这样的思路,“结构洞策略”的概念和原理提示我们,从“创新机会策略”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运用策略的有效性,由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
就“创新机会识别”维度而言,“结构洞信号”使企业家从其庞杂的资源群体中有针对性地提炼出机会性关系、约束性关系和非重点关系等三种不同性质的联系渠道,有效改善了创新机会识别的认知特质。同时,构成企业家资源及网络环境的三种典型关系在不同时点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家行为的目的、内容而相互转换的。因此,企业家对于这种微妙变化的精准把握,无疑增强了其有效洞察创新机会的复合能力。
就“创新机会开发”维度而言,它包括利用机会和创造机会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第I类、第
II类策略都能提高运用“创新机会策略”的有效性。
从“利用机会”的角度看,由于创新是对旧经济秩序下的矛盾各方进行的重新组合,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为了实现创新,应当更敏锐地发现矛盾———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认识的创新机会,解决矛盾———以创新的方式实现冲突和企业家的全新组合。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使企业家在协调矛盾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创新盈利,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第I类策略的运用正是对企业家这种特殊的创新性劳动的极佳注解。它促使企业家在社会经济中,从市场平衡的表面洞察深层的结构矛盾、发展僵局,并充分利用这种矛盾、分歧,以生产要素重组的创新方式,采用恰当的策略介入其中,以其特殊的地位主导僵局的化解并谋求利润的产生。
从“创造机会”的角度看,突破“约束”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机会的过程。第II类策略作为企业家管理在受约束关系中的“低控制力”的策略,实际上为企业家提供了拓展自身有限理性,突破各种“约束”的方法、路径。而根据行为学派的观点,复杂环境中潜在的创新机会需要企业家依靠其经验推断和认知偏见来开发,创造机会源于企业家主观的心理认知,不同的心理结构导致不同的创新机
112
会。因此,第II类策略有效地改善了企业家藉以创造机会的知识通道、心智捷径、心智结构等认知要素,也就增强了创造机会的有效性。另外,创新机会产生于系统从非均衡向均衡恢复的过程,只要一系列资源还没有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就有创新机会(赵文红,李垣,2004)。而运用第II类策略的过程就是使企业家从被环境、资金、政策、技术、产品、人脉等生产要素“约束”的失衡状态向相对均衡状态回复的过程,是使其社会资源处于最佳使用状态的过程,这是一个标准的创造自主创新“窗口”的过程。所以第II类策略直接提升了机会创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结构洞策略”的实质在于,揭示了面对或置身于社会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时,以及受各种生产要素的制约而身处“被约束”的不利境地时,企业家应该采取的积极策略。企业家的创新本质要求他具有敏锐的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这是获取创新机会的前提。通过“结构洞策略”,一方面企业家洞悉了在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中,不同资源对于获取创新机会的不同重要性,识别出最可能带来创新机会的那些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家采用恰当的策略,要么抓住社会经济中各种发展矛盾,以要素重组的方式介入其中,从而在化解发展僵局的同时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要么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政策、人脉等各种制约条件,采取积极的策略行动使原来因受“约束”而失衡的发展路径在新的环境下逐步回复均衡,从而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这种优化自身资源环境、网络环境的努力就是创造创新机会的过程,由此实现了丧失在“约束”中的潜在机会。所以,“结构洞策略”提高了运用“创新机会策略”识别、利用、创造机会的有效性,从而在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策略层面上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策略性影响因子。
3.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1)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构成因子来看,当企业家在其关系网络中
的中心性、不对称性、地位性等三方面的网络结构特征呈现正的外部性时,“企业家关系网络”为企业家提供了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控制利益”。这些“控制利益”降低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提高了企业家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从而有助于其在利用、开发创新机会的进程中运用更积极的机会策略。类似的,不同的“企业家社会资源”通过提供不同的“信息利益”会影响企业家对创新机会的敏感性,以及对创新机会判断的心智过程:“信息利益”不但激发了企业家的警觉品质,提高了企业家对创新机会的反应以及反应的质量,而且可以拓宽企业家的“知识通道”,提升其基于个人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决策和认知偏见,改善企业家对事物的主观看法评价的心智结构。也就是说,企业家通过其关系网络、社会资源所获取的“控制利益”和“信息利益”影响了他对创新机会的认知基础,进而带来了不同的企业家行为和结果。因此,“企业家关系网络”以及“企业家社会资源”会对“创新机会策略”产生影响。
(2)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①“结构自治”就是在企业家周围缺少结构洞而联系人周围充斥着丰富的结构洞,这种网络环境反映在“结构洞信号”中就意味着企业家拥有大量的“机会性关系”,从而更多地运用第I类策略;反之,当企业家运用第II类策略来管理受约束的关系时,通过“制造”结构洞(“扩张策略”)从而提高了其在关系网络中“结构自治”的程度。②“非冗余性”中的“效率原则”使企业家能够将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相互分离的、非冗余的资源群体,从而获得更多异质性的信息利益,而这正是运用第I类策略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第II类策略中的“嵌入策略”,企业家可以加强并改善与联系人的关系,使自己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利益,在将“约束性关系”转变为“机会性关系”的过程中,通过提升社会资源的效力从而有效提升了资源群体的“非冗余性”。③高度“结构自治”的企业家关系网络意味着联系人之间出现大量的结构洞,这将导致企业家的资源群体中的重复雷同处于极低水平,从而显著增强了企业家社会资源的“非冗余性”;而当联系群体的“非冗余性”降低时,说明联系人彼此之间存在着众多的直接或间接连接,这将使关系网络中联系人这一端的结构洞明显缺失,进而对企业家形成严重的“约束”,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家在网络中“结构自治”的程度。
113
由此得出,企业家社会资本不同层面的三个影响因子:“结构自治”、“非冗余性”、“结构洞策略”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些“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家自主创新的能力,与产生直接影响的“因果关系”相辅相成,都是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路径。
4.模型构建
通过前文的分析与论证,本研究基于结构洞理论的概念和原理,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构建了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理论结构模型,初步建立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增殖范式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结构性影响因子结构洞
资源性影响因子
非冗余性
控制利益信息利益有效性
自主创新盈利的能力
企业家社会资本
结构自治
企业家关系网络
企业家社会资源
策略性影响因子
结构洞策略
创新机会策略
图2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理论结构模型
二、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关键性的核心变量。从创新的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如何有效提升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从而赢得自主创新的优势是众多中小企业家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根据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理论结构模型设计相应的创新效率增殖对策,为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们正确认识社会资本,分析诊断自身社会资本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行相应的积极修复、改善,最终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探索。
——联系紧密化1.补洞策略—“补洞策略”是基于结构自治的影响效应而提出,即在实践中,企业家要尽量弥补自身的结构洞,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结构自治程度,从而达到增殖社会资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操作层面上,企业家需要从微观上加强人际交往,提高自身在“圈内”的结构性自治地位;从宏观上密切战略联系,强化企业在“业内”的结构性自治地位。
(1)“圈内”的结构性自治。从社会交际的微观层面看,企业家在和自己社会属性相似的朋友、同行等圈子内,要与他人加强人际交往,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强关系。因为,企业家与这些朋友、同行之间的联系将密切企业家以创新为目的的创新交际。创新交际是指以创新为目的,企业家与其交往对象之间通过一定的接触,在思想上、心理上或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创新交际,人们可以交换信息与思想,从而有效弥补自身在创新信息、创新思维、创新集成等方面的结构洞。因此,企业家应该多参加朋友聚会,行业组织活动等。
(2)“业内”的结构性自治。从自主创新的宏观层面看,企业家可以通过密切战略联系,从而强化企业在“业内”的结构性自治地位。例如,在横向上,发展与同行的具有集群特征的战略联盟;纵向上,加强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形成物流链、生产链等的流程再造。通过各种类似契约关系的动态联盟、强强联合,达到修补结构洞的目的,增强整体创新优势。
因结盟而产生的“补洞”效果,体现在客观上提高了合作各方的集群创新优势。面对世界经济和
114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企业家需要转变以往直接对抗的竞争思维定势,而采取创新战略联盟这种间接竞争方式,即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采取各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流程再造等创新发展方式与竞争对手合作。合作是为了竞争并且是更大规模的集群竞争。“补洞策略”通过相互交往,频繁的沟通,紧密的业务合作等形式,形成了更大的创新合力。这是因为联盟很好地协调和统一了各方的创新资源,更高效地推陈出新,从而用更适宜的方式来维护他们各自的以及共同的利益。因此,以“为创新而合作,靠合作来创新”的补洞策略取代传统的“有你无我,誓不两立”的零和博弈,将显著增加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存量。
但是,从有效运用创新机会策略的角度来看,结构自治并非程度越高越好(Ahuja,Gautam,
2006)。这就提醒中小企业家在与联系人的关系中不可太强势,应该遵循“创新共赢”的原则与生意
伙伴交往。例如,当企业家的联系人被定位为企业在市场上具体服务的客户、业主时,企业家应该通过“补洞策略”形成创新战略联盟,借助结盟产生的更强的创新优势和能力,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与顾客的“双赢”。这也是现实中,创新战略联盟与技术垄断的根本区别所在。创新战略联盟是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它不限制创新竞争,甚至鼓励创新竞争。因此,创新战略联盟是以合作创新为理念的。而形成技术垄断的动因,主要是通过技术垄断获取垄断利润。所以,技术垄断是限制创新竞争的,至少是禁止公开的创新行为。技术垄断企业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处于极端强势的地位。他们人为地分割现有的市场,限定产量并操纵价格。技术垄断带来的后果是,不仅排斥创新竞争,还保护了落后,阻碍了发展。
上述创新战略联盟与技术垄断的比较提示我们,在运用“补洞策略”提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弥补自身的结构洞,而不是人为、刻意地阻断他人的联系、占据他人的结构洞。
——联系差异化2.寻洞策略—社会结构是由社会或其他集体中的人们分化了的社会地位所构成的多维空间,处于不同“层”(纵向)和“面”(横向)上的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客观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联系断裂的现象,而且彼此在社会结构这个多维空间里差距越大、相距越远,则相互之间越有可能存在结构洞,或存在的结构洞也就越多、越深。因此,“寻洞策略”基于非冗余性的影响效应,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从企业家社会资本增殖,高效率地自主创新的角度出发,一方面,企业家的社交面应该越广越好;另一方面,企业家在发展自身的社会资源时,要有一种非冗余性的意识,注意辨别联系人彼此的相似性,应该尽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结识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并且经常保持联系。通过这样的途径,企业家就可以不断接触到新的知识,感受新的创新思维,以及学习新的创新模式,从而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创新机会,拓展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企业家社会资本。
“寻洞策略”的核心是企业家社交联系的差异化,而这种差异化是由社会结构的分化所决定的。人们的交往导致角色关系和社会位置的分化,人们的分化是指人们在由某个特定参数表示的社会位置上的规模分布变动。分化主要表现为不平等性和相异性。因此,中小企业家应该尽可能地拓宽自身的社交范围,其交往的对象越多,社交圈内的群体所涉及的层级越多,领域越多,则通过人际联系所搜寻到结构洞的可能性就越大,搜寻到的数量也就越多,获得的信息的异质性就越高。显然,这对于提升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资本是非常有利的。
在实践中,企业家应该尽可能地将这些垂直分化、水平分化的社会群体纳入其与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并维持良性的三类关系网络,即“寻洞策略”的指向应该是企业家与顾客、供应商、销售商等构成的市场网络;与政府、银行、企业等组织构成的环境网络;企业家个人的血缘、地缘、学缘关系组成的个人网络。而实施“寻洞策略”的具体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加入社会团体。企业家在社团中能遇到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志趣相投的人。通过与这些人建立联系,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并因此达成思想、观念、知识交融、碰撞,产生“头脑风暴”效应的横向交往平台。因此,参加的社会团体越多,则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从而有利于新结构洞
115
的搜寻,促进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增殖,提升自主创新的成功几率。
(2)注重教育和培训机会。企业家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其是否有能力认识经济形势,能否策划和调整自身行为,将自主创新的欲望转变为现实。教育程度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般来说,企业家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实施自主创新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企业家应该重视各种学习机会。一方面,学识的积累能够提高企业家的个人能力,从而可以将更多自主创新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中自主创新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参加各种教育和培训计划,可以结识企业、政府、科研等领域的精英,这种关系网络的发散性拓展会明显增加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存量,触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潜能。
(3)借助学缘及地缘聚会。同学会、同乡会等是一种特殊主义的社会关系网络,其重要性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即在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上,人们更愿意根据相互关系的性质和距离来进行资源分配,而非通过直接的商品交换关系和直接的强制性分配。因次,拥有特殊的关系便可在获得创新资源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由于这种特殊关系,加上同学会、同乡会中的成员一般都分布在不同的部门,或在不同领域从事不同的行业,各种资源非常丰富,因此,企业家借助这样的聚会,可以花比通常途径更少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同学、同乡的关系去和各类社会属性迥异的群体建立创新交际网,进而更容易搜寻到新的创新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同学、同乡因素的存在,这样建立的关系一般也比较容易维持,可靠度高,由此产生的创新能力比较稳固。
——联系细分化3.析洞策略—企业家社会资本增殖的本质是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企业家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资源来实现的。然而,企业家日常的各种社会联系、人际交往纷繁庞杂,耗时费力。因此,在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企业家需要对关系的维护、发展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自主创新实现的效率。因此,根据结构洞策略影响因子的作用原理,所谓“析洞策略”就是指,企业家通过深入分析社会联系是否存在结构洞来对自身各种关系的性质进行分类,进而针对不同的关系采取相应的行动去争取最大利益,在此过程中提升企业家自主创新的能力。
(1)关系分类。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外部资源,企业家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创新求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和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行为主体接触、沟通。通常企业家的关系网络由三个维度的联系构成,即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面对关系网络中的这些联系,企业家平时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梳理,并不是目前在接触的所有关系都会带来创新机会。在有些关系中已经存在结构洞,企业家处于主动地位,“利用”这样的关系就能够带来创新机会;相反,在某些结构洞缺失的关系中,企业家暂时处于被动地位,创新的机遇可能就要靠“创造”出来。这样对关系细分的目的,是为了在林林总总的关系网络中认清结构洞的分布状况,从而使企业家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找出创新机会最有可能存在的地方,增强自己的机会警觉性。这是提高获取创新机会效率的前提。在辨析各种关系性质的基础上,企业家就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2)灵活利用“中间人”机会。这主要是针对存在结构洞的情势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实践中,在很多场合下,一些群体或个人具有某个方面的需求(需求方),而另外一些群体或个人具备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和资源(供给方)。但是,由于供给方与需求方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行为主体,因而往往处于相互不了解的状态,即在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存在着信息分离的现象。一方面,供给者不了解需求者的需求意愿;另一方面,众多的需求者也难以了解供给者的具体供应情况。或者,虽然不存在信息分离,但现有的生产格局、商业模式、产业形态无法满足这种新兴需求,那么,当企业家的关系网络中出现了这种因信息分离或现实局限而产生的结构洞时,企业家应主动介入,或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实现双方愿望,或发挥创新潜质,重组生产要素以适应新兴需求,如“大规模定制的流程工业”,等等,从而为自己带来了创新盈利机会。这里的关键是信息,企业家只有准确掌握了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详细信息,或消费趋势信息才能把握创新机会。
116
总之,在企业家周围的日常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上述情境,企业家应该对这些供需冲突现象、不均衡现象、信息分离现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因为它们往往意味着潜在的创新机会。无论是成为供给、需求双方之间的桥梁,还是对现实供需矛盾的突破创新,企业家通过适时、灵活地扮演“中间人”角色,可以使自己在经济发展转型、消费需求升级的进程中获得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
(3)善于通过角色转变创造机会。对于那些结构洞相对缺失,企业家在其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关系,企业家应该学会通过适当的角色转变来尽量避开束缚,增强自己的控制力,进而创造出创新盈利的机遇。
企业家进行角色转变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企业与政府的互动中,前文所述的“嵌入策略”通常表现为共同投入专业活动,由上下级隶属关系转换成“联合、合作”关系,这种角色转变的完成往往意味着创新盈利行为的产生。现实的成功案例是在WTO贸易纠纷中,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经常与涉案企业一起共同应诉,正是因为这不仅涉及企业利益,还关系到国家利益,因此有了政府的支持,使得企业应诉的胜算大增,进而有效摆脱了受“约束”的地位。
通过角色转变创造机会的情形还常常体现在企业市场竞争过程中采取的种种交易策略的创新的微观层面。①在经年发展的原有领域,往往形成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家在与购买方的商业关系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此时企业家创新的一种交易策略可以是,找到一个双方共同信任的熟人,经其引见、介绍,企业家与购买方由一般性了解到逐渐熟识,产生信任,则双方原来的普通商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了朋友关系,由此企业家有效地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创造出了创新盈利机会。②企业家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时,经常面临的局面是:一方面要面对该市场上的消费者群体由于不了解新产品而产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还要面对该市场上已经进入的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无疑,在这样的市场网络中,消费者由于有同类产品替代而处于主动地位,而企业家在和消费者的关系中,因为消费者结构洞缺失而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企业家可以创造性地引入一个“战略伙伴”角色,即向消费者大力宣传过去已经使用过该产品的有知名度的、有影响力的大客户,以此使消费者相信,该产品的品质以及企业的信誉都是有保障的。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因为对大客户的信任而对产品产生信任,而且因为与大客户使用同样的产品而得到某种心理满足。因此,消费者购买产品所形成的、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的买卖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成了消费者与大客户之间的值得信赖、“同样”尊贵的伙伴关系。这将大大有利于企业家赢得消费者,开拓新市场。
三、研究结论
本文剖析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构要件,推演企业家社会资本增殖范式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各影响因子及作用路径为核心,设计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补洞策略、寻洞策略和析洞策略在本质上并不相同,这种差异折射出三者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对策略实质和策略优选的探析,有助于进一步清晰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
1.提升策略的实质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在一定的社会竞争结构中产生的,在这个结构中的“结点”和“线段”对于获取创新盈利机会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结点”表示企业家及其联系人,他们身上所代表、所蕴涵的市场、技术、资金、知识、政府人脉、政策支持等稀有资源即是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企业家在获取创新盈利机会的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信息利益”主要来自其社会资源,因此,“信息利益”的关键在于网络中“结点”的异质性;而“线段”表示企业家与联系人等之间的关系纽带,网络中所蕴涵、流动的信息、资源等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纽带来传递、沟通的,也就是说,这些“线段”即代表着信息、资源等流动的通道和路径,能否有效地掌握、调动、支配这些通道和路径将直接影响到获取创新盈利机会能力的大小。因此,通道和路径提供的是“控制利益”,也即“控制利益”的关键在于网络中的
117
“线段”的结构性。
“补洞策略”和“寻洞策略”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从增殖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看,“补洞策略”更多的是通过弥补“次级洞”而获得控制上的优势,因而其重点在于关系纽带,即“线段”的结构性,在实践中企业家应该注重“圈内”、“业内”联系的紧密化。而企业家实施“寻洞策略”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优势,所以“寻洞策略”的重点在于各种联系人,即网络中“结点”的异质性,在实践中企业家需要加强“圈外”、“业外”联系的差异化。
另外,与“补洞策略”和“寻洞策略”相比,“析洞策略”在创新能力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前者是构建高效率的创新盈利能力的“外在”策略,那么后者就是企业家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内在”策略。因为,“补洞策略”和“寻洞策略”使企业家拥有了高效率的网络结构和资源结构,也就是说,使创新盈利能力从网络和资源的角度得以增殖;“析洞策略”则是从有效利用这些网络和资源的角度使创新盈利能力得以增殖。“创新”作为企业家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家主体与外部资源所孕育的客观机会之间互动关系的体现。企业家通过“析洞策略”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创造性行为,使“补洞策略”和“寻洞策略”所形成的客观创新盈利机会得以被发现和利用、开发。在实践中,很多人并不缺乏优质的人际关系网络,例如,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第二代。他们的父辈已经积累了广泛的人脉,企业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民营企业二代成功接手并将企业继续发扬光大的却非常少。这些不成功的案例个中原因不一而足,但一个普遍的事实是,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民营企业第二代由于缺少历练,没有经过父辈创业的奋斗过程,因而对于创新盈利机会的把握、资源的运用,既缺乏感性的体会,又缺少理性的积淀,少了一点“商业头脑”。这种“商业头脑”就是“析洞策略”反映的对外部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
因此,“析洞策略”强调的是,企业家在日常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要培养高度的机会敏感性,注意观察他人易忽略的环境特征、关系特征。同时,要熟悉、理解“析洞策略”的实质,针对不同的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获取各种创新盈利机会。
总之,“补洞策略”、“寻洞策略”、“析洞策略”三者分别从外部条件和内在素质两个方面反映了创新盈利能力增殖的路径。它们增殖的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策略的有机组成,也是企业家全面改善自身社会资本的实践架构。
2.提升策略的优选
如果企业家在其关系网络中的结构自治程度过高,将导致其他网络成员产生警惕心理,转而寻求加入其他更平等的网络,由此减少企业家的控制利益,会削弱创新盈利的能力,所以“补洞策略”具有一定的双刃性;而结构洞策略只在策略有效性层面发挥作用,这使得“析洞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冗余性则不同,在结构、资源、策略三个层面都能对企业家社会资本起到显著增殖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首选增殖策略是“寻洞策略”。企业家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应当将重点放在努力扩大自身的社交圈范围上,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来与各层次、各领域的人士建立广泛联系。这与实际经济生活中,成功的企业家大多交游广泛,社交频繁的现象是相吻合的。
中国的企业家首先是一名社会活动家。贺远琼、田志龙(2008)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企业家对构建、维护与利益相关者(例如政府、社会公众、媒体等)关系的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频繁出席由政府、媒体举办的各种活动,接待来企业参观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这些非市场活动大约占据了他们总时间的60%。企业家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渠道将一系列独特的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创新盈利机会挖掘。
“寻洞策略”是在企业家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过程中实现的。企业家通过社会交往来拓展社交圈的方式可以是自己寻找机会接触,也可以是通过已有的朋友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寻洞策略”的焦点是差异化的联系,因此,这种朋友之间的介绍不应该是在同一群体内滚雪球般地增加重叠联系的数量。对同一群体,企业家只需与其中的少数主要成员保持联系,通过他们来掌握该群体大部分
118
的信息。这种“金字塔”式的联系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家减少在同一群体内的重复联系对象,提高联系的效率。然而,对于那些地位高、权力重、资源多的联系群体,不适用“联系差异化”原则,而应该尽量与其圈内的每个成员都建立联系,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创新盈利机会。
〔参考文献〕
〔1〕Ahuja,Gautam.CollaborationNetworks,StructuralHoles,andInnovation:ALongitudinal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2006,34(9).
〔2〕AlejandroPortes.SocialCapital:ItsOriginsandApplicationsinModernSociology[J].AnnualReviewof
Sociology,2004,22(6).
〔3〕BagozziR.P.,YiY.OntheEvaluationofStructuralEquationModels[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
Science,2002,16(1).
〔4〕DonnaMarie,DeCarolis,PatrickSaparito.SocialCapital,Cognition,and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ies:A
TheoreticalFramework[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2006,5(1).
〔5〕HansWestlund,RogerBolton.LocalSocialCapitalandEntrepreneurship[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8,20
(7).
〔6〕JanuszK.Tanas,JohnSaee.EntrepreneurialCognitionandItsLinkagetoSocialCapital[J].JournalofAmerican
AcademyofBusiness,2007,(11).
〔7〕RonaldS.Burt.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C].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8〕吕淑丽.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综述[J].管理现代化,2007,(5).〔9〕张茉楠,李汉铃.基于资源禀赋的企业家机会识别之框架分析[J].管理世界,2005,(7).〔10〕赵文红,李垣.关于企业家机会的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5).〔11〕贺远琼,田志龙.企业家行为与企业家社会资本[M].财贸研究,2006,(1).
ResearchonPromotionStrategiesofIndependentInnovationCapabilitiesi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BasedonEntrepreneurialSocialCapital
JIANGWei-tao
(NingboInstituteofTechnology,ZhejiangUniversity,Ningbo3151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promotionstrategiesofindependentinnovationcapabilitiesinsmalland
medium-sizedenterprisesbasedonentrepreneurialsocialcapital(ESC),anatomizingcomponentfactorsofESConthestructural,resourcesandstrategiclevel,expoundingtheentrepreneurialrelationnetwork,theentrepreneurialsocialresourcesandtheinnovationopportunitystrategybuildupthestructuralcapability,theresourcescapability,thestrategiccapabilityforobtaininginnovationopportunitybyprovidingthecontrolbenefits,theinformationbenefitsandthevalidityoftheinnovationopportunitystrategy.Thepaperalsoderivedtheinfluencefactorsandeffectpathinthemodeofstructuralholestheorysuchasthestructuralautonomy,thenonredundancyandthestructuralholestrategy.Then,itconstructedthemodelofinfluencemechanismofESC,buildingatheoreticalanalysisframeworkofpromotingindependentinnovationcapabilitiesundertheparadigmofESCgrowth.Onthisbasis,thepaperdesignedthepromotionstratigiesofindependentinnovationcapabilities,focusonrelationshipintense,relationshipdifferenceandrelationshipsubdivisionbyproliferatingESC.Theall-roundpracticalconstruct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capabilitiespromotioni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aredescribedfromstrategyessenceandstrategyoptimization,bydiscriminationofeffectandemphasispointinthepromotionstratigies.
KeyWords:promotionstrategy
entrepreneurialsocialcapital;independentinnovationcapabilities;theoryofstructuralholes;
〔责任编辑:高粮〕
1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