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漫谈音乐的社会作用

漫谈音乐的社会作用

来源:爱站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6年第3期(总第80期) 漫谈音乐 的社会作用 裴菊安 (绵阳实验高级中学 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音乐反映社会,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音乐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三种功能对社会有着 深远的作用。论述了音乐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三种社会功能对社会及人们生活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认识;音乐教育;社会作用 瓦格纳曾经说过“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 合在一起。”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音乐 的世界。音乐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世界不能没有音乐,人们离不开音乐。音 乐是有着深远意义和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因此,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了高度的发展,也在广阔的 以塑造完美形式,表现出一种极为概括性的内容,可 供人们自由联想,以一定的情感、气氛、情境为主的 乐曲,它们主要具有审美功能,但依然能被人们所接 受和喜爱。这些音乐作品以其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 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化的 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 熏陶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理想境界,达到净 化心灵的作用。例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主要表 现一种兴奋和欢乐的情绪,欣赏者可以根据音乐形 象想象出欢度春节时的生活情景;又如贝多芬的 《命运交响曲》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作者长期同黑暗 的社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 社会生活中起了多方面的作用。 音乐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对人的意识的潜移默化 的作用而实现的,音乐先影响人们的意识而后影响 实际社会生活。也就是说,音乐不是直接改造社会 现实,而是通过对人们的意识的教育和改造,进而改 造社会现实本身,这就是音乐的社会作用所必经的 途径。音乐反映社会生活,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 响。音乐对于人们所起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审美 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三种。 音乐作品激励人们的情绪,使人们产生对人生、 对自然美的感觉,人们对音乐艺术所引起的这种特 殊的感觉,叫做美感。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其 它意识形态办不到的东西,它能唤起人们的美感,这 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音乐的三种作用,首先作用 于人的是审美作用,如果音乐不能使人产生美感,人 们就不可能耐心的聆听下去,也不可能仔细辩认其 中的各种深意,音乐的其它作用也就会落空。因此, 音乐的主要魅力在于审美作用。音乐的审美作用可 以使人们感到身心愉快,从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 力与审美趣味。正因如此,音乐作品中有一些主要 24 新兴资产阶级对反动统治的反抗精神和夺取胜利的 意志;例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 六交响曲》等作品中,它们并不描写具体的事件、人 物、语言和行动,其中没有可视的形象,只是抒发了 内心某种感情。因此,音乐的作用是偏重于通过激 发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 化的方式达到其净化心灵等作用。 由于音乐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作用,历来 的作曲家总是要通过音乐作品来宣传自己的理想和 审美观念。因此音乐的审美作用,在音乐作品中是 普遍存在的。例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通 过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描绘,赞美祖国美好山河, 使欣赏者借助标题能对此情景产生一定的联想;例 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由于作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家将许多高贵的品性赋予拟人化了的天鹅,使它成 为纯朴、优雅、娴静、高洁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这些 品性的赞美和向往,这首乐曲不仅可以感动我们,而 且也能促进我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音乐家李 斯特在《论柏辽兹与舒曼》中说:“音乐是不假任何 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 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音 乐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感情,触发人们的内心积极性 的情感,使人的消极情感得到宣泄。当你欣赏贝多 芬的《第五交响曲》时,便会觉得自己充满了与命运 拼搏的力量;当你欣赏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时,仿佛自己的胸怀也容得下整个世界;列宁特别喜 欢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因为贝多芬表现在乐曲 中的激昂斗争精神感动着列宁。在优秀的音乐作品 中都凝结着作曲家崇高的精神,它感染人,同时激励 人、教育人,激发起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引起人 们深思,从中获得意味深长的教益。 作曲家总是依据他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在作 品中对现实加以选择,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对它进 行加工和改造,通过象征、模拟、暗示、抽象、概括等 方法间接表现现实,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反映出时 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可以从音乐作 品中认识到它们所描写的时代和国家的具体、生动 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性格鲜明多样 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听 众通过聆听,认识音乐表现的某种情绪和情感,再通 过联想和想象,理解音乐所反映的现实。车尔尼雪 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一书中说:“艺术的第一个 作用,一切艺术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 然和生活。”可见,艺术具有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的作 用。例如欣赏柴科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时,如果对柴可夫斯基所处的时代环境,即沙皇专制 统治下的俄国黑暗现实,对柴可夫斯基这样一些向 往自由的俄国知识分子当时的苦闷、彷徨的精神状 态有所了解,那么就有可能更深刻地体验到这部交 响曲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会意义,从而达到对这 部交响曲的充分欣赏。舒曼在谈到他自己的创作时 曾说:“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政治、文学、人类都使我 感动;对于这一切我都按照我的方式进行思考,然后 一切都通过音乐来发泄,去寻求一条出路……时代 的一切大事都打动了我,然后我就不得不在音乐上 把它表达出来。”人们听了《义勇军进行曲》,就可以 认识到当时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以及他 们战胜日寇的坚定决心和昂扬的斗争精神。人们听 了《歌唱祖国》,就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各项事业正在欣欣向荣地向前 发展。应该说,音乐在帮助人们认识时代精神和人 的内心世界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人们通过音乐 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感情,在自己的想象中“画出” 音乐形象,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从而认识到社会发 展的具体历史阶段的生活的某些方面。如欣赏穆索 尔斯基的《荒山之夜》,从乐曲中听到黎明的特别的 声音,鸟的呜叫,牧人的号角……使听众的眼前展现 出一幅黎明的图画。听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 笛》,在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卷:绿草如茵, 江山如画,悠扬的笛声和淡淡的烟雾萦绕在一起,而 这轻巧、欢快的笛声,又会使我们联想到牧童愉快的 心情。琵琶大曲《十面埋伏》,描写汉刘邦和楚项羽 垓下之战,运用琵琶的特殊技巧,描绘古代战争场 面,表现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颇为生动。音乐正 是通过饱含联想的音乐形象,突破了声音的范围,使 音乐同样具有了认识的作用。当听众具备一副“音 乐的耳朵”时,便会从音乐的魅力中感到,作曲家所 赋予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是多么鲜明的印 记,使我们能够真切的体验到人民的心声和民族的 气质。人们通过认识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可 以提高对普通实际生活的认识能力,这也就是音乐 的认识作用的目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在 于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画面,并且还因 为它体现了作曲家的正确观点,从而使作品具有了 教育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在帮助欣赏者认 识生活的同时,就教育着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 确的看法和态度。作曲家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 人、对生活所抱的观点,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并 不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如中国作曲家冼星海 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人们早已熟悉的,作 品创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7年的历史,但人们唱 起《保卫黄河》,聆听《黄河颂》时,依然是情绪饱满; 贝多芬总爱把音乐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强调音乐的 道德力量,这说明他对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的重视, 他一生坎坷,晚年更是孤寂贫困、穷愁潦倒,但他在 作品中表现出非凡的“抗争性”和“英雄性”,却是前 无古人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五(命运)交响 曲》、《第九(合唱)交响曲》)也都充分展现“英雄 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性”的特征。因此,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不仅可以 更充分地欣赏音乐作品,还能起着一定的励志作用。 音乐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作曲家在作品中对 现实做出的情感、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评价,如 果这些评价被听众所接受,就能影响听众、教育听 众。这种教育与影响,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也不 是强迫听众接受,而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 体的方式进行的。这也是音乐艺术的一大特点,听 激情时,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产生强烈的效 果,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法国大革命时,革命群众高 唱《马赛曲》,向巴士底狱进军。在这种情况下,音 乐的鼓舞力量是极为有力的。音乐更特殊的作用 是,某个作品由于政治或其它社会原因在固定场合、 固定情况下反复使用,使其更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如各国的国歌,它所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及情感的 象征,是很明确的,在电视中我们常常看到,当运动 众对于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总是以直接主观能动的态 度来体验的,音乐的教育作用主要来自这种可引起 听众的情感变化的力量。而音乐最易使人在情感上 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音乐的 教育作用是通过激起人们的感情而达到的。这种影 响与教育,是长期感染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正因 如此,音乐的教育作用是蕴含于形象之中,不是外加 的,而是要凭欣赏者自己通过音乐形象去领会,而欣 赏者又总是经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即“再创造”去 有所发现,从中得到自己的判断,所以,这种欣赏活 动才会使欣赏者得到审美的愉快,欣赏者才有可能 深受作品的教育 。我们熟知,列宁特别喜爱《悲怆 交响曲》,因为贝多芬表现在乐曲中的激昂斗志感 动了列宁;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 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深沉、哀怨、思念、 欲以挣脱某种纠缠又或是来自远方的倾诉的旋律, 是作曲家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 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 人们感性的直觉是能够有所体验的。在优秀音乐作 品中都凝结着作曲家崇高的精神,它感染人,同时激 励人、教育人,激发起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引起 人们的深思,从中获取意味深长的教益。 在现实性音乐中,音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最为 明显。实用音乐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情绪和感情 为一定社会服务。音乐和现实的紧密结合,能够真 实地揭示出社会的发展规律,其教育作用更是异常 显著。中国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曾对 我国青年一代发生过很大的思想影响和教育作用, 在激励人们的同时,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音乐可 以组织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传达与交流社会 成员的思想感情,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等方面对人 产生影响,激发起潜移默化的力量,当音乐使人产生 26 员在比赛中取得冠军为国争光时,站在高高的领奖 台上,听到奏响自己祖国的国歌时,热泪盈眶的场 景。这里,国歌已经成为祖国的化身与象征,祖国就 在他心中。这时,音乐的社会价值由于外部因素的 结合得到了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音乐的三种社会作用互相渗透,有时 融为一体,但也不排除在某一作品中以某种作用为 主。有些作品的认识教育作用比较突出和强烈,有 些作品的审美作用比较突出和强烈。如战斗歌曲、 进行曲有着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作用。抒情歌曲、 轻音乐有着愉悦身心、培育情操的功能和作用。有 些作品,就其形象所表达的内容来看,没有鲜明的政 治色彩,但它能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爱,起到美化人民 生活,产生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的的作用。音乐对 社会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对人们的意识起 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 受了感动,感情和意识上的触动暂时被储存在大脑 里,逐渐地形成他的兴趣、爱好和道德情操,以至于 影响到他的整个人生观,并付诸行动。如果一部音 乐作品只给人们某些思想概念,就不能影响人们的 精神品质,也就没有真正起到音乐特有的作用。对 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能片面狭隘,应根据不同场合、 不同要求,对于不同性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具 体的分析。只有这样,音乐的美育作用以及音乐的 三种社会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等艺术院校编著组 艺术概论 高中音乐欣赏教师 用书第二册[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69 [2] 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